双非二战上岸浙大——浙江大学311教育学考研经验
文|小W / 凯程网课学员
浙江大学 教育学
我一战434国际商务,二战毅然转向311教育学,最终成功上岸浙大。我的目标是:政治80分,英语90分,311教育学230分。而我的最终成绩如下:

所以,大家在制定目标时不要保守,大胆一点,求其高者得其次。

311 教育学
311内容量大、备考用时最多,相信跨考的朋友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一门课程,毕竟它有300分之多。
可能你会疑惑,零基础真的能学好311吗?你还真的能!
★ 备考资料
六本基本教材和中教简史
凯程基础班、强化班、真题班、拔高班、热点班视频
凯程311应试宝典全套+311应试题库及答案+311真题汇编及答案+311模拟试卷
强化班PPT——我背诵的主要对象
凯程的徐影老师和小高老师很赞,讲课娓娓道来,生动有趣,是教育学人之幸。
★ 备考时间
4月-7月初:每天3h
7月初-10月:每天6-7h
10月之后:每天8h+
★ 背诵方法
我采取的是“短周期,多轮次”的复习方法,即不求记忆深度,转求理解强度。可能过了好几遍时,记忆都是非常模糊的,但是过知识点时的乐趣还在。

别把学习乐趣丢掉,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呈现方式乱没关系,它在你脑子里是清晰的。
比如,我每一次看到“最近发展区”和“自我效能感”时,总会有新的体会,那对于它的应用和优缺点则呼之欲出了,不必要死记硬背。
我也不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选择立足自身,有快有慢地选择知识点进行记忆,尽可能让自己处于一种舒适的背书区域,即所谓进入“心流”状态。
最终,每本书我只用1-2天即可回忆起90%内容。
★ 制定计划
小计划中要有大方向,最好定在12月初即可达到考场状态。我会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心中有数,丝毫不慌。

★ 精神状态
《学记》中有一教学原则为“藏息相辅原则”。别让自己过载冒烟,给自己机会放松。
学到一定程度觉得再无精力继续,一是你真的累了,二是你最近发展区还没那么高。这两者都需要时间的加持,才能更进一步。
因此,我建议你出去玩玩,这样也可以避免自己产生抵触情绪。“乐学”是最让人喜欢的学习态度。 311是大头,在备考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你现在遇到的问题,站在我现在的视角一看,其实也还行,都是一种美好或痛苦的回忆而已。
考研之路也是自己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之路,这也是读研期间十分重要的能力。所以,所以不要影响自己的节奏了。

政 治
这是一门容易被忽略,也确实经常被忽略的考研公共课。
但问题不大,只要你的目标不是75+,在9月份开始学习也来得及。
★ 7月毕业之前几乎没有学习
有人说我有一战基础,我还真的有。所以大家6月份就要学起来了,听听马原&关注一下时政&刷一下学习强国,每天0.5-1h即可。
★ 7月-11月中旬:主要任务有三个,每天2h
一是强化班(除了思修)全部快速听一遍,补充腿姐的小册子并把它翻烂。
二是把《1000题》和《30天70分》的马原和毛中特部分做1-2遍。
三是找到市面上你能找到的所有模拟卷,把选择题全吃透。当然,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和认真分析错误,切勿学猪八戒吃人参果——吃了个寂寞。
★ 11月中旬-考前:主要任务有三个,每天3-3.5h
一是有选择性地听腿姐技巧班,这时候要体现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了。
二是把《肖四》《肖八》的选择题过2遍,《肖四》分析题可结合万能的网络上的各种框架分析背诵。
三是继续翻烂腿姐的小册子。
在这一科目上,我大概就是这么个流程,精髓就是:“求效率,不求时间。”

英 语
这是一门不被人忽视,却容易伤人心的考研公共课。
完形、阅读、新题型、翻译和作文,几大题型竟然能完美地凑成100分,让许多学子震惊不已。
为了不全取100分,我将这几个题型分开学习,生怕放一起的“集聚效应”让我成为满分选手。
完形、新题型和翻译,我不建议花太多时间,有套路,也能抢分。
★ 阅读
阅读是一定要投入大量时间的,真题做再多遍我都欢迎。掐时间15分钟一篇,然后1h精翻,1h理解+背诵。
把好词好句都多摘抄,心里有光,到哪里都是马尔代夫;脑中有素材,作文怎么写都好说。
每一个题目的每一个正确选项,为什么对?门清!每一个题目的每一个错误选项,为什么错?门清!底线要求,必须达到!

★ 作文
作文也要多投入时间,与阅读交叉感染,学习阅读的同时也是为作文打基础。
丝毫不建议背诵“所谓范文”,也丝毫不建议“押题”,每一个“押题”在我看来都压了个寂寞,作文的逻辑是通用的。
自10月份开始,开始模仿范文的行文结构,但替换成自己能理解、能驾驭的词句。取材自阅读,用之于作文。

每个学生对英语分数的要求不一样,那就老生常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想切实增强一下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这些话有点儿小用的。

复 试
★ 时间准备
在考完初试后,可选择休息一两天后立刻对答案,以便对后来的事情有一个相对的把控。 我的预测是偏保守的,即认为自己能过国家线却不能过院校线,所以只做一些基础的复试准备,如英语自我介绍、简历优化等工作。
但是这些工作的完成,让我在后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导师的论文,所以我认为这些基础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真的提醒一点,如徐影老师所说:必须要早做准备!
至少在国家线公布的15天前,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预判,到底是准备一志愿、准备调剂还是两者兼有?
你拖的时间越久,遗忘的知识越多,你的学习状态也就越差。(其实我也是有点“拖”,最终复试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有点小遗憾)
★ 身心准备
没到最后的复试名单出来之前,我的成绩其实是不太安全的,毕竟今年的A区学硕国家线已经达到了351,历史新高。
所以我也做好了两手准备——进不了,我能接受;若进了,那也是我的运气好。果然,我排倒数进了复试线,排在计划招生名额之外。
但由于我先前的准备以及我良好的心态,我逆袭上岸了! 复试准备过程很煎熬,因为很多学校不像初试那样有明确的书本和教材,需要我们大量阅读课外搜集到的相关二级方向书籍、教育学名著、导师论文,还要回忆起初试专业课知识、准备中英文问题、准备在导师面前准确表达自己等等。
复试脱离了初试的氛围,需要学习的量却不少。这是一次身心的全新磨练,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 复试考什么
专业课理解程度
中英文自信表达状态
一定的运气

写在最后
考上研究生是一个新起点,是对自己付出的实实在在的回报。
但是,考研难,读研更难。读研究生尤其是好学校的研究生,不像考试那样有章可循,更多的是需要自己摸索和发现。 就我们文科而言,看书+读文献是两座必须跨越的大山,这其中需要的能力是你在备考过程中养成的专注能力、阅读能力、自我调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希望大家不要单纯为了卷而卷,也不要掉落反智主义的陷阱。

送给大家一段话:
内卷化现象只能在相对封闭的社会领域才会出现,而且要从群体与个体的视角去分析。
目前,不管是职场还是学校,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内卷,有的仅仅是“知识超载”社会下个体对自我发展的焦虑。
内卷不可怕,但不假思索地把所有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都贴上内卷化的标签,才是一种危害社会健康发展的反智主义文化。

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考上了研究生,不代表你的路就从此一帆风顺,走上人生巅峰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由本科生蜕变成拥有极强自学能力的准研究生,这或许才是考研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终身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