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地平线能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日落,所以它才有资格升起朝阳
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很坏的地方,便是将“成功”视为一个结果,视为一种情形,视为一个能到达或到达不了的目的地。
其实,这是错的。这样的成功只是寄托了人们的幻想,将是否能成功,或者不成功,作为评判人生的一个大大的标准。
但,这是错的。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在脑海中幻想“能否到达某个目的地”,而只在于赶路的每个当下是否能在那个当下尽到了该尽的意义。
换言之,成功只在这一刻双脚下踩着的路上,而不在遥远的星河对岸。
如果说自然界有什么东西“失败透顶”的话,那莫过于是地平线了。
人们常拿“日落西山”形容一个人的盛况不再,形容一个人的英雄末途,形容一个人的失败境遇。
那,每天都要承受“日落之痛”的地平线,岂不是最大的输家?竞技场内回回惨败的最倒霉的那个选手?
然而,人家每天稳稳地托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日落,365天,每天都“日落西山”,每天都要迎接一次“挫败”。
这种情况下,它却在第二天继续努力托起了太阳。
如果这是一个人的话,那真是难以形容他的罕见境界。
人,是最怕失败的。
一次失败,可能就会让我们的信心备受打击;
一次失败,可能就会让我们的人生沉入谷底;
一次失败,可能就要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然而,一个事实是:按照我们对“成功”的定义,那么在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在人生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失败的。
面对失败,可能有人从此就万念俱灰,抱怨世界,抱怨命运。
这样的人,尽管我们承认他是不幸的,但这也对他真正悲惨的命运于事无补。如果他不能够触底反弹,在已然看似失败的境况下再开辟一条路出来,那他的苦,可能就真的白受了。
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失败,几乎都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情。
那么,重重的矛盾就来了:人们不想失败,但偏偏人生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被视作是成功的。人们渴望成功,但真正能够被称为“成功”的彼岸,又是那么的遥远。
人,要怎么活?
这个时候,“地平线”能给人以深刻之启示。
哲学家尼采的一生是失败的。
这句话我以前经常讲,现在还讲。
有机会,我还会一直说,因为它有莫大的意义。
尼采不像老子,写完《道德经》,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就消失了。“羽化而登仙”,给世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尼采一直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咆哮着的、偏执着的、真实着的人的形象。
他不是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也不是深不可测的上师或高僧。
尼采,就是一个认真的战斗于自己人生的战士。
尼采给后人的启示,也不是要教谁成为他那样的人,或者成为某某某。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借由查之口说道:
“我得一个人走了,我的徒弟们,你们也要一个人走开,真的,我建议你们离开我,保护好自己,提防查拉图斯特拉,而且最好要以他为耻,也许他欺骗了你们。”
“一个人如果始终是一个学生,就没有很好地报答他的老师。”
“当心别让一尊雕像压倒你们。”
“现在我命令你们抛弃我去寻找自己,只有当你们都否定了我以后,我才会回到你们这里。”
尼采想说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莫要用外界的“胜负”、“成败”、“尊卑”、“强弱”、“对错”的标准来强加给自己。
一个人,只有在认定了必须属于他也只能属于他的那唯一的意义之后,才有资格,论“对错”、谈“输赢”。
成败皆空,除非经由自我意义的批准。
真正的失败,或许还不是失败本身,而是面对自己无须担责的失败而无法承受。
真正的失败也不是没有取得世俗上的成功,而是在所谓的“失败”后忍受不了世俗的压力。
一个人,决定不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结局,因为那多数是由更复杂的因素决定。
即使倘若有一个人认为他的成功全部源于自己的品质,那么只能说明这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还经历得太少,或许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成就,但是在整体对于宇宙和生命的领悟上,还欠缺得太多。
决定不了完全的成功或失败,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对待成功或失败的态度,以及,如何重新规划,去定义什么是“成功”。
看看地平线吧!它承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日落,或许,这正是它有资格使太阳从自己这里升起的原因。
希望内容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