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波斯尼扎尔易司马仪派/木剌夷国

节选翻译自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Clifford Edmund Bosworth(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思)著,101. the Nizārī Ismā ‘īlīs or Assassins in Persia


正如篇29所言,尼扎尔派崛起于法蒂玛王朝内部的分裂。哈桑·萨巴赫早在穆斯坦绥尔驾崩前便将易司马仪派传入了波斯,而穆斯塔里和尼扎尔使得易司马仪派的教权产生了分裂。波斯信徒认可尼扎尔,奉哈桑·萨巴赫为领袖,在伊玛目“隐遁”的情况下为哈桑上“霍加(Ḥujja,真理之证明/展示[Proof, demonstration of the truth])”头衔;哈桑攻占了波斯西北部德莱木群山的阿拉穆特堡,此地有悠久的逊尼异端传统与对什叶派之同情 ;并以为基地,组织教士西进叙利亚传教;深入波斯,借助里海、伊斯法罕地区诸堡寨袭击塞尔柱领土。鉴于易司马仪派人数较少,这些攻势更像是散兵游勇的袭扰,难以成为全面的战争;在袭击的同时辅以宗教与政治上的暗杀手段,使得正统逊尼派内部陷入人人自危、互相猜忌之氛围,从而夸大了易司马仪派的真实力量。因而,在十字军史料中他们就成为了大众所认为的“阿萨辛(Assassins)”(Ḥashīshiyyūn或Ḥashshāshūn[吃大麻的人hashish eaters],即易司马仪派的刺客是通过使用幻觉药物来使得他们进行大胆的暗杀行动)。
到了第四任教主(Grand Master)哈桑二世则僭取了地位更高的伊玛目权力[1];但在13世纪,易司马仪派的极端情绪开始有所缓和,阿拔斯哈里发纳绥尔通过让哈桑三世回归正统[2]而在当时的逊尼派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宣传效果。然而,末代教主胡兀儿沙(Khwurshāh)无法抵御旭烈兀的蒙古大军,伊历654年(1256),阿拉穆特堡沦陷,胡兀儿沙应该是被胜利者杀害了。易司马仪派的力量急剧收缩,在波斯的一些偏远地区以温和的姿态存活了下来,不过直到18世纪其伊玛目的世系继承历史仍然一片迷雾。
[1] 1164年,哈桑继位两年后召集信徒,在阿拉穆特堡山脚下集会,宣布进入复活末日时代;此后过了两个月又开集会,宣布指使法学家宣称:教主和法蒂玛那些哈里发一样都是真主在人间的代理人(即伊玛目),竖起了尼扎尔派正统大旗,由替伊玛目摄政的教主霍加一跃成为正统权力的执掌者伊玛目。899年法蒂玛王朝的建立者阿卜杜拉·马赫迪就是如此行事确立了自己的正统性。阿卜杜拉原本出身替隐遁伊玛目执掌权力的霍加,通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使自己的身份变成了圣裔伊玛目,为建立法蒂玛政权奠定法统基础。
[2] 伊玛目贾拉勒丁·哈桑在位期间为结束孤立局面,主动向外交好,他当众驳斥了什叶派常用的末日论,并责令信徒采用逊尼派的沙里亚教法自律;在其积极活动下,1211年,纳绥尔签发诏令,肯定了阿拉穆特方面的诚意,正式承认了尼扎尔派对阿拉穆特领土的主权。而哈桑之所以能如此行事,主要是以什叶派的基本原则之一“塔基亚原则”为指导,信徒认为伊玛目只是暂时隐藏自己的信仰,以待天时,只要伊玛目本身不作死,信徒便不会对其行为提出质疑。
原文参考资料
Justi, 457; Sachau, 15 no. 26; Zambaur, 217–18 (inaccurate); Album, 42.
EI2 ‘Ismā‘īliyya’ (W. Madelung).
M. G. S. Hodgson, The Order of Assassins: The Struggle of Early Nizârî Ismâ‘îlîs against the islamic World, The Hague 1955, 37–270, with a table at p. 42.
G. C. Miles, ‘Coins of the Assassins of Alamūt’, Orientalia Lovaniensia, 3 (1972), 155–62.
Farhad Daftary, The Isma‘īlīs: Their History and Doctrines, 324–434, with a table at p.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