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谷川流的挑战——《凉宫春日的直观》完全解析

2021-02-28 15:45 作者:真紅様  | 我要投稿

谷川流的挑战

——《凉宫春日的直观》完全解析

真紅様 阪中佳实

 

    所有的这些命题

    作为心象和时间其自身的性质

    都会在第四次延长之中得到主张

——宫泽贤治《春天与阿修罗·序》

 

(注:关于《凉宫春日的直观》的中译,目前有台湾角川的繁体中文版和天闻角川的简体中文版两个版本,但都有很多翻译错误和细节遗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简中版将T说话时日文中夹杂的英文几乎全都翻没了,直接影响到了人物形象塑造和后续剧情的展开),使得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几乎成为了不可能。有鉴于此,我曾计划做一个校对+注释版,但因故只完成了一部分[1]。衷心祈愿有一天广大爱好者能读到忠实于原著的高质量译文!)

 

1 凉宫系列的推理性格

 

    去年11月,暌违九年的凉宫春日系列小说终于出版了新作《凉宫春日的直观》。但是,除了“青春回来了”之类的感慨,也出现了很多负面评价的声音,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负面评价概括起来就是:《直观》,尤其是《鹤屋学姐的挑战》(以下简称《挑战》)这一篇章,和前11卷的风格有明显的差异(用流行语来说就是“没那味了”),让一些爱好者觉得没有办法接受。乍一看,这样的观点似乎并非毫无道理——凉宫加上鹤屋的组合并没有如爱好者的心理预期一般闹出一番天翻地覆的热闹剧情,反而是在部室里坐而论道,甚至有一大段围绕推理小说的“学术性”讨论,让人感觉更像是在读《冰菓》之类的日常推理小说而不是在读凉宫系列。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凉宫系列一直以来都具有较强的推理性格,这种推理性格远远不止“谷川流本人很喜欢推理小说”“‘长门一百本’中有大量推理小说”那么简单。事实上,我所做出的“凉宫系列一直是‘推理的’”这一论断,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凉宫系列中本来就有大量的推理情节;第二,“推理”更是凉宫系列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关键词。

 

    先来看第一点。需要事先说明的是,当我们谈及“推理小说”或者是“推理情节”的时候,一般容易想到的典范性的代表是密室杀人案之类的本格推理的案件构造。但实际上,如果“推理小说”一词是在“对日文的ミステリ一词的翻译”的意义上被使用的话,它的定义会变得广泛许多,一般意义上的悬疑、解谜都可以被纳入ミステリ的范围之内。由于我对推理小说这一领域并不非常了解,因此在本文中,我将在一种不那么严格的、广义的意义上使用“推理”一词,所要意指的则更侧重于一种解谜的结构。

    所谓“解谜”,就是对谜题进行解答,当然包含出题和解题这两个部分。从凉宫系列中,很容易找出大量的出题-解题的结构,根据出题和解题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出题方和解题方都是书中的角色,例子有《孤岛症候群》《雪山症候群》《寻猫记》和这次《直观》中收录的短篇《无厘数》(这是台版使用的译名,我认为比“随意数列”更符合原意)等等;

    第二类是解题方依然是书中的角色,但并没有哪个书中的角色明显是出题方,而是更接近于书中人物所遭遇的现象或者说状况(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成出题方是作者),这一类解谜相比上一类来说,表面形式上并没有那么明显(因为不能一眼让人看出来“他们这是在解谜”),但其实同样具有解谜的结构。这样的例子有《神秘信号》《漫无止境的八月》《示爱怪客》《彷徨之影》等等,当然也包括凉宫系列的“最终谜题”——关于凉宫的能力的问题;

    在此之上,还有第三类解谜,其中出题人是作者,解题人则是我们读者,也就是说作者越过书中的故事和人物直接和读者进行对话、开展智力上的对决。这一类解谜,除了刚才所说的“最终谜题”之外,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阿虚的名字叫什么”这个问题——书中的角色人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构成谜题,被挑战的一方唯有我们读者。读者们需要从书中作者给出的那些零零散散的信息中拼凑出阿虚的名字究竟为何,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解谜过程。(顺便一提,对于这个问题,日本爱好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猜想,而中文互联网上似乎并没有超出“整理文中已有信息”水平的成果。)

    顺便一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类解谜的出题人大多是古泉,而第二类解谜的解题人多半是长门,这与他们的角色特性和定位有关。而未来人在解谜中则显得不是那么活跃(包括在《挑战》中朝比奈也基本上是打酱油的),这可能并非偶然的设置,而是因为,在未来人眼中,一切过去发生的事情都是可以通过观察而获知的既定事项,因此并没有那么多“谜”可以“解”——除了他们尚未查清的三年前的那个事件之外。

 

    第二点则是更为重要的。我之前曾经做过一个论断,即“如果说科幻是凉宫的世界观,那么推理就是凉宫的方法论”[2]。关于“科幻是世界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论述过[3],就不再重复了。而“推理是方法论”,则必须在此做进一步澄清。这个提法是我在重读《七大不可思议OVERTIME》中的以下段落的时候想到的:

    如果幽灵的真面目确实是幽灵的话是恐怖故事,但如果是把枯芒或柳树误认为幽灵了的话,就是普通的传言了。像这样把恐怖故事式的现象归入现实的常识之内、用道理去解释(理に落とす)的过程,正是本格推理小说所具有的特有的构造。(古泉一树,小说《直观》自译)

    这里古泉的话提示我们:当我们遇到一个事件或者说现象的时候,“推理”可以意指一种对世界之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处置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即把事件(谜题)落到道理(解答)的层面上。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思考方式并不局限于纯日常的、没有超自然现象的世界中,即使是在凉宫系列这样的充斥着超自然现象的世界观之下也依然可以运用(因为两者之间的区别仅仅是“现实”的样貌有所不同而已,并不存在“现实”和“非现实”的截然对立),这也就是“方法论”一词的含义。

    这种“方法论”又可以在两个层级上去理解。第一层是书中的人物所采用的方法论,一个典型的例子又是古泉在《彷徨之影》中说的一段话:

    从暧昧不清的传闻妄加推论,就会像这样,什么都可能发生。只有凑齐所有的情报、加上理论性的思考与丰富的想象力、复合些许的直觉(直感),才能得出唯一的真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确认情报的正确性。(古泉一树,小说《愤慨》台版)

    这里古泉把思考、想象力和直觉(或者说直观、直感)作为得出事件真相的三个要素,这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因为思考和想象力是《分裂》与《惊愕》中佐佐木所强调的两大关键词[4],而直观则是新作的标题词,这三者以这样一种方式被汇集到一起,共同指向和强调推理这一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古泉本人在小说中的行为很好地印证了他自己的话。尽管身为超能力者的立场使得他在凉宫能力的问题上总是选择以信徒的姿态回避问题,但是在其他的事件(比如《雪山症候群》和《彷徨之影》)之中,他往往是主动担任侦探角色的那一方,不像长门所起到的更接近于“报答案”的作用。(至于侦探角色不是作为叙事者的阿虚,这反而更符合侦探小说的惯常做法,而不是因为他不具有推理的能力)

    至于第二层,则是将这种方法论延拓到我们读者对凉宫系列的阅读过程之中。也就是说,读者需要“推理地”阅读凉宫,需要将凉宫系列的全部文本当作一个谜题或者谜题的集合,以一种推理的眼光进行审视和思考。但是这样一种方法论的合法性何在呢?这就要回到这篇文章的真正主题,也就是《凉宫春日的直观》这本新书中去寻找答案。

 

2 谷川流的挑战

 

    在《挑战》的开篇,古泉和T对推理小说进行了一番长篇大论,他们讨论的核心无疑是“给读者的挑战”。有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5],这个词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凉宫系列中,早在《阴谋》中阿虚就提到过它了(令人遗憾的是,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译文中直接抹去了这句话):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确答案。尽管是脆弱到仅能够让那种推论成立、插进「给读者的挑战书」只会被骂驴蛋的理论基础,但是要驱散已成形的妄想恐怕并非易事。想到这我一脸茫茫然无言以对。还有后续吗?(阿虚,小说《阴谋》台版)

    不过对于不了解推理小说的读者来说,这次的旧事重提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相较于《阴谋》中的顺口一提,《直观》中古泉和T为我们做了一番详细的介绍:

    「……想将嫌犯限制在故事人物中,却因为现场状况或时空背景而做不到,搞不好还会一口气扩大到全世界的人都有嫌疑。这下该怎么办呢——」

    「把『给读者的挑战』insert进去就好了吗。这样写就more better了呢。就像秉持fair  play的精神一样,很亲切地说『犯人就在至今出现过的人物里』。」

    「其实也不用写得那么明,只要插入『给读者的挑战』,读者自然会在不经意间受到诱导。……」

    「所以是反过来利用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本该有的默契吗。」(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按照谷川流的用语[6],这种“给读者的挑战”是一种meta层级上的装置(meta,指“超越于……之上的”,常见的翻译有“元”“后设”等。将故事中的世界视为基准层级的话,作者与读者所处的世界无疑是超越于它之上的层级。):作者借由文本中的角色之口而指向文本之外,直接和读者进行对话,告诉读者“以上这些文本已经足够你推理出犯人了”。换句话说,基于作者和读者间的默契,

    作者可以通过让书中的角色提出“给读者的挑战”,而实际上起到向读者出题的作用。

    (《逻辑哲学论》6.51:“只有在存在着答案的地方才可能存在着问题”;唯有确认了“这个谜题是可解的”之后,谜题才能真正作为谜题被提出和接受)

    将这种思路再一次运用到《挑战》上,就可以得到一种二阶的meta层级上的装置:基于作者和读者间的默契,

    作者(谷川流)通过让书中的角色(古泉和T)提出对“给读者的挑战”这一装置的讨论,而实际上起到向读者(我们)出题的作用。

    再考虑到“鹤屋学姐的挑战”这个标题的强烈的暗示性,我们有理由将其meta化地理解为“谷川流的挑战”:请你们来解答凉宫系列中的谜题吧!——这便是“推理作为(阅读凉宫系列的)方法论”这个说法的含义和依据所在。

    在这种理解之下,《挑战》中还有一些内容也可以被提升到meta层级,比如说“契诃夫的枪”(“不要设置无法回收的伏笔”)、“没有不公平”(“就算说谎,只要是怎么想都能识破的那种谎言就无所谓”)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谷川流向我们给出的、经由作者印证的,关于凉宫春日系列本身的提示。由此看来,《挑战》无疑对我们理解凉宫春日系列(在范围上包含了它的所有文本)有着极为重要的直接指导作用。我想,谷川流选择以这样一个篇章作为时隔九年后的新作的主体部分,其用意也正在于此。

 

    当然,对于我的这种看法,有两种可能的反驳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恰好在《挑战》这一篇章的结尾,古泉与阿虚围绕凉宫的直觉进行了一番对话:

    毕竟总不能在书里放一个知晓一切、掌控一切的全知全能的神嘛。然而凉宫同学却能做到这一点,可以干涉、影响我们所存在于其中的这个现实。……假设凉宫同学是推理小说中的侦探,要找凶手好了。而她有处于故事结构之中却能恣意改写故事的能力,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剧情发展将无关于作者和读者,而是会随一名登场人物的无意识与直感而改变。(古泉一树,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从古泉的这些话中,自然可以构造出一个对我的“推理作为方法论”的反驳:在一个有着凉宫春日这样一名全知全能的角色的故事中,一种推理的方法又怎能真正的被实践呢?毕竟凉宫春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将真相任意地扭曲成任何可能的样子。但我认为,这样的反驳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如我之前反复强调的那样,“凉宫春日是全知全能的”这一点并不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而只是超能力者派别中的一部分人的一家之言而已,至少宇宙人和未来人从未做过类似的表述。(事实上,即使是“潜意识全知”之类的说法也很难归给凉宫,这点只需要考虑一下《忧郁》中新的时空间的形成就不难得知。)

    第二,正如上一节中提到过的那样,即使是古泉本人,面对谜题的时候也是以标准的侦探眼光去对待,这点在《彷徨之影》等篇章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凉宫的能力会不会影响推理?”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作者会不会把谜题的解答简单粗暴地设置为“因为这是凉宫春日的愿望”。从我在上一节中列出的那些解谜的例子来看,谷川流并不倾向于做这种略显无聊的处理。与古泉恰恰相反,我更倾向于把《挑战》中“凉宫的直觉屡屡出错”这一现象理解为谷川流在meta层级上对我们所做的保证——“凉宫并不会全知全能、以至于影响到推理,请各位放心好了”。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直观”“直觉”并不是反推理的,相反它和思考、想象力都是推理所需的重要能力。在日语中,“勘”“直感”“直観”这三个词都有“直观,直觉”的意思。《挑战》正文中的“直觉”,原文既有写成“勘”的、也有写成“直感”的(在此,我建议将“勘”译作“直觉”、“直感”译作“直感”以示区分),而只出现在标题中的“直観”一词则比上面两个词更学术化,它是哲学术语“直观”(英语intuition,德语Anschauung)的日语翻译(这也是我认为“凉宫春日的直观”的译名比“凉宫春日的直觉”更好的原因之一)。我认为,谷川流之所以用“直観”作为标题,正是希望我们严肃地理解这个词,而不要把它庸俗化为一种“想当然”的状态。与此相比,古泉的“凉宫的直觉屡屡出错,证明她的无意识的直觉压过了有意识的直觉”的论证不仅是不合格的,而且显著地弱化了标题词“直观”和“凉宫的直觉屡屡出错”这一现象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这样看来,古泉的这段话似乎是作者已经暗示过的“就算说谎,只要是怎么想都能识破的那种谎言就无所谓”的一个鲜活的例证。

 

    第二种反驳意见则是这样的:“虽然你说我们应该推理地阅读凉宫系列、去解答其中的谜题,可是除了阿虚的名字、凉宫的能力以外,根本没有那么多谜题等待我们去解答呀!”而想要回答这种反驳,我们必须《挑战》中鹤屋发来的三篇文章(以下分别简称《鹤一》《鹤二》《鹤三》)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

    首先,这三篇文章可以很明显地分为两组,前两篇是一组,后一篇是另一组,这点在文本中也已经提示给我们了——前两篇几乎全都是真实经历,由鹤屋学姐主笔,后一篇则是推理研的文学创作,由推理研社长主笔。在我看来,这两组文章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谜题设置的模式。

    先来看第一组,其实这一组中还应该包含阿虚在《主编★一直线》中写的那篇和美代吉看电影的文章。这是因为,在《挑战》中,T明确表示:

    阿伽[7],你在社刊上的private novel是我们idea的起点。(T,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此言不虚,毕竟《鹤一》的核心诡计——年龄的误导和阿虚那篇文章如出一辙,而《鹤二》的性别误导则是同一种风格的诡计。但其实,这三篇文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共同点:在第一遍读完之后,根本看不出来谜题在哪里!

    这真的是用来出题的文章吗?如果是,那我们要解答什么?鹤屋学姐没有发来补充说明吧?(阿虚,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但是细细读过之后就会发现,叙述中有一些细节暗示着谜题的存在,并且为读者的解谜提供了足够多的条件。无论是《主编★一直线》中古泉在阿虚文章上做的标记,还是《挑战》中众人从文中找出关键句进行分析的详细解谜过程,都清楚地展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这种谜题设置的模式归纳为“看似无题却有题”。

    我们看到,《鹤一》《鹤二》和阿虚的文章有一个明显的映射关系,那么《鹤三》有没有和凉宫系列前十一卷中的内容有映射关系呢?其实也是有的,答案就是“渡桥泰水这个名字”的谜题。我们都知道,古泉通过对“渡桥泰水(watahashi yasumi)”这个名字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操作,而拼出了“我是凉宫(watashiha suzumiya)”,以此来论证渡桥泰水就是凉宫的分身,虽然这样一个结论曾经遭到过质疑,但是推理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回顾一下古泉的推理过程,渡桥泰水说她名字中的“泰水”要读成“yasumi”,但是古泉却在“yasumi”后面加了“zu”,变成了“yasumizu”,这样才能进一步变换为“suzumiya”!而在《鹤三》的姓名诡计中,是把“武尚(takenao)”去掉了最后的“ao”两个字母变成了“taken”,才能和前面的“能登部(notobe)”连接成“no to be taken”。前者是加上两个字母,后者是减去两个字母,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应——谷川流正是在用《鹤三》去映射他当年在《惊愕》中给出的渡桥泰水的姓名谜题。那么,这样一种映射关系,究竟是在向我们夸耀他当年给出的谜题有多厉害,还是在提醒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思考呢?我想大家应该有自己的答案。至少对我来说,《鹤三》给出了另一种谜题设置的模式,就是“看似解答了,其实需要对解答进行进一步反思”。

    通过对鹤屋的三篇文章的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从凉宫系列中找到谜题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挖掘文本的细节,找到其中的略微的异常之处,以此来努力揭示作者秘而不宣的真相;另一种则是对已有谜题的已有解答进行再思考。这就回答了“谜题究竟在哪里”的问题。

 

    总结起来就是,在《挑战》中,谷川流不仅给我们提出了解答谜题的挑战,而且还提供了找出谜题的方法。那么,最后的解答的步骤就是我们读者的任务了。

 

3一个推理尝试:《无厘数》大(阴)揭(谋)秘(论)

 

    对凉宫系列的“推理的”阅读方式,在《直观》发售前就已经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在这一节中,我将尝试给出另一个例子。鉴于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凉宫春日的直观》完全解读”而不是“《鹤屋学姐的挑战》完全解读”,我这里的例子将以《直观》的第一个篇章《无厘数》为素材。

    概括起来,《无厘数》的谜题似乎是这样的:古泉向阿虚报了一个数,却没有说出这个数的含义是什么,而凉宫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恰好“揭示”了它的含义——古泉的三围数据的乘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凉宫会询问“古泉的三围是多少”,真的是出于她的某种无意识的神力吗?我们不妨来开一个脑洞。

    先回顾一下“凉宫询问古泉三围”的完整过程。首先,凉宫穿的草履的带子突然断了,所以才会提到送来替换的鞋子的事情,而这启发凉宫想到:既然阿虚和古泉穿的是便装,不如也一起换上和服吧!之后古泉提出他认识一家附近的店,这才导致凉宫问出了“阿虚和古泉的三围是多少”这个问题。在这种整个过程中,有几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凉宫脚上所穿的草履是鹤屋家提供的,这点前文交代过不止一次,甚至出现过上下文看来非常突兀的强调:

    春日和长门、朝比奈学姐排成横列,发出啪嗒啪嗒的脚步声带领我和古泉前进。三名和服少女所穿的草履、短布袜、腰带、带扣甚至发饰,当然都是鹤屋家提供的。(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第二,虽然全套服装都是鹤屋家提供的,但换衣服时鹤屋本人非常碰巧地不能在场,而是由她家里的用人(家の者)代为负责的。

    第三,当古泉提到“鞋带断了的应急处理”时,阿虚做出了这样的吐槽:

    「应急处理的话是可以的。之前我有问长门同学,她好像对这种事很拿手呢。」

    我到很久以后才注意到,那直接派长门到我们那里做那个什么「应急处理」——虽然那大概远不是「应急」程度的处理吧(たぶん応急どころの処置ではなかっただろうが)——不就好了吗。(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第四,当古泉提出他有熟人在附近开服装店时,阿虚也做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吐槽:

    还有,你那些熟人到底是多好心啊。难道大过年的「机关」全员也为春日二十四小时待命吗?(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最后,在凉宫“猜中”谜题的答案之前,古泉已经在阿虚面前“猜中”了凉宫能“猜中”答案!

    仔细考虑这五点细节,似乎让人觉得“凉宫询问古泉三围”并不是偶然的、自然的,而是具有某种文本上的预示性和剧情上的必然性,或者进一步地说,某种人为设计的痕迹(为什么不派长门过去修好鞋带?……)。有鉴于此,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一必然性和人为设计的真正来源,很有可能是古泉和机关——整件事情的起因,凉宫穿的草履,来自鹤屋家的用人,并且在后面的几个关键节点上(把凉宫背到神社门前、替换鞋子、去服装店),古泉也都做出了一定的引导,为的就是让凉宫问出“三围”的问题来。这样一来,整个谜题到解答都是古泉所设计好的戏码,这种猜测似乎也是可以成立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古泉这样大费周章的动机是什么呢?如果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那么以上的猜测哪怕能自圆其说,也终究会被认为是牵强附会。幸运的是,古泉的动机同样能按照类似的方式从文本中推测出来。回顾一下开头部分,古泉强调了“阿虚晚到是由于凉宫的无意识”,而故事结尾又正好展现了凉宫的无意识,这是不是有点太过巧合了呢?而如果我们再把注意力转向古泉和阿虚关于恰好在“昨天”发生的“阿虚长门朝比奈三人一起回溯到去年12月18日”这一事件的讨论上,尤其是讨论中古泉的如下发言:

    感觉就像是唯独我和凉宫同学被排挤了呢。(古泉一树,小说《直观》台版,有校改)

    那么,古泉的动机似乎就一下子明朗了起来!《消失》这一事件,在三派竞争之中,明显是对宇宙人和未来人有利、而对超能力者一派非常不利的——毕竟,比起长门和朝比奈(大)的大显身手,超能力者在他们的“神”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亵渎”之时,却只是全程旁观毫无作为。正因如此,他们迫切需要为“凉宫神论”扳回一城。为此,在阿虚解决完《消失》的遗留问题的隔天,古泉除了在话语上反复强调本派的立场、对凉宫的神力大加渲染之外,还上演了这样一出仿佛能够“证明”凉宫春日具有神奇的第六感的戏码——这样的解释,比起“古泉随口一提,凉宫随口猜中”来说,或许更加合理。

    这样一来,我们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找出谜题-解开谜题的过程。虽然这个带有比较浓厚的阴谋论色彩的解答可能会让人在情感上不很容易接受,但是至少展现出了一种尝试解谜的可能性。

 

4 新势力与新剧情展望

 

    在前三节中,我们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推理而展开的。尽管推理对于《直观》的确非常重要,但肯定有相当一部分爱好者还是更希望在新作中看到“主线剧情”的向前推进。虽然我个人不是非常喜欢“主线剧情”这种说法,因为这样一种带价值判断的阅读方式会让我们遗漏掉关键的细节,但是,就事论事的说,《直观》对“主线剧情”确实是有所推进的,这主要集中在新登场的人物T身上。

    说到T,就不得不说一说她的全名“オッティーリエ・アドラステア・ホーエンシュタウフェン=バウムガルトナー”。对这一长串片假名,简中版和台版各给了一个翻译,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失误。就以“ホーエンシュタウフェン”来说,实际上它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家族。而简中版将它译作“霍安休塔菲”,既没有追溯到这个名字的拉丁字母拼写,也没有按照日语读音严格音译,结果就是让谷川流精心埋下的历史梗化为了乌有。据爱好者考证,T的全名应该译作“奥蒂莉·阿德剌斯忒亚·霍亨斯陶芬-鲍姆加特纳”,拉丁字母写作“Ottilie Adrastea Hohenstaufen-Baumgartner” [8]。

    这番考据和纠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较真,因为在谷川流的笔下,T的家族正如“霍亨斯陶芬”这个姓氏带来的印象一样非常强大——拥有巨量的财富,涉足各种领域的研究开发, T的家族(算上包括鹤屋家族在内的广泛的关系者们)就实力来说似乎可以与目前的三派一战。再加上,T对整个SOS团都很有兴趣,但又在宇宙人、未来人和超能力者之间保持中立,相较于鹤屋来说更没有偏向性,因此我非常期待T(和她的家族)以及推理研以第四势力的身份加入到凉宫春日的主线剧情当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挑战》中有一段比较突兀的对T的双胞胎哥哥的描述,按照“契诃夫之枪”来看,这似乎也是一个对于接下来的剧情的不小的提示,这位哥哥很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作为主要配角登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主线剧情的推进,则是朝比奈最关心的DNA电脑。不过,这点在其他《直观》杂谈、分析中被讨论得较多,因此本文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5 总结

 

    总结起来,作为凉宫系列时隔九年的新作,《直观》无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对前十一卷做了一个重要的回顾和提示;另一方面,其中留下的种种线索又隐隐为后续的剧情提前铺好了道路。有一些爱好者认为,《直观》是凉宫系列即将完结的讯号,而我的观点则恰恰相反:《直观》标志着凉宫系列的一个新的出发点。让我们在重读、重新思考现有的小说内容的同时,一起期待接下来的故事吧!


[1]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996622

[2] https://t.bilibili.com/451649075699904522

[3]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829143

[4] 参见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159044

[5] 比如https://tieba.baidu.com/p/7120646207

[6] 《鹤屋学姐的挑战》:“对作品而言,作者处在meta层级。”

[7] 原文为キャム(读作kyamu),与阿虚(キョン,读作kyon)略有差别。T的这种读法可能是源自Cam、Kam、Camm(一个英国姓氏)、Kamm(一个德国/犹太姓氏)等外语人名。简中版将其译作“阿居”,台版译作“阿锵”,都不是最优解。我倾向于译作“阿伽”,兼取直接音译和日语“伽”可读作キャ的用意。

[8]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018843/

谷川流的挑战——《凉宫春日的直观》完全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