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环保行业新牌局——三“国”博弈,民企集体下桌

2020-08-13 14:39 作者:逐梦焚天  | 我要投稿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瑞洁特研究院

作者:山少爷


从国企入场,环保行业的格局就注定要改变了。
过去几年,行业变化之快、之巨,皆出人意料,倏忽之间一个全新的牌局已出现。这个新的牌局主要由三“”构成:

  • 企成立环保子公司,自主发展环保业务,如中铁三级子公司中铁水务等;

  • 企构建平台并投资其他国企和民企,开展区域性综合治理如三峡集团等;

  • 地方成立平台性环保企,主导辖区环保事务,如江苏省环保集团、以及近日多地组建大型环保集团等。

民企撤下牌桌,居二线。此局面是如何造成的?为何短短几年之间就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民企又是如何出局的?山少爷认为,整个变革过程皆系于十八大以来三重博弈关系的演变:01   国家环保政策和地方执政理念的博弈;02  国企和民企的博弈;★ 03  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博弈。人们看行业发展,很多时候是看热闹、看表面,只看哪家国企收购民企了,哪边的政府成立环保集团了,哪个组合体拿下大单了,却忽略了规律和本质。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环保行业发生的所有事情,其本质都是这三组关系的发展。


01国家环保政策和地方执政理念的博弈

变革的源头起于“两山论”。“两山论”是高屋建瓴的远见,可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革新经济、稳固社会的必要之策。这是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在局部的领域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对立,尤其是与唯GDP的执政理念。由此就产生了推动生态文明大业之初的第一重博弈——国家环保政策和地方执政理念之间的博弈。国家要布大局,地方有小算盘。这个阶段出现在十八大之后的一段时间,在市场上激起了涟漪,但整体表现为雷声大雨点小,地方、资本、包括国企都在观望;当然,这个时候民企已经开始激动。但这符合国情,在我们的体制内,一项国策要推行,基本上是宣传、贯彻、落地三步走。这么做自有其道理,其中宣传就是解决国家环保政策和地方执政理念这重矛盾的,是上对下的博弈之策,此过程中高层花了不少心思和力量,举几例便知:

  • 最高领导人在各类适宜的场合反复强调;

  •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环保督察,摸底造势;

  • 树立典型工程、典型案例、典型省市,并加大宣传……

这套宣传方案着实高明,一方面彻底扫清了地方持观望态的狐疑心理,坚定了各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另一方面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真实状况有了最新的掌握,同时整个环保体系得到了一次全面升级。在宣传“两山论”的同时,国家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展开了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优化完善,这位后面的很多动作做好了铺垫。此阶段环保产业的状态是暗流涌动,幕后的高手正在布局,也在等待一个时机。
这是第一重博弈,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初步的推进。这个阶段尽管没十分具体的举措,但是非常重要,决定了后面的很多事情。

(PS:显而易见,尽管地方政府短时间内可能会为了经济发展无视环保,但最终都逃不过国家政策的重拳出击,最多再骗个三五年顶天了。此处拿出一张图。)

环保行业国家政策发布图



02国企和民企的博弈
在十九大前后这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就进入了深度贯彻的阶段,具体包括政策的细化、各细分领域的规划。这个时候各方面的信号已经够市场作出准确判断了,并且在市场上已经产生反应。最鲜明的就是民营企业的狂欢,尤其是最后嗨到失去理智的那几家。由于这个时候民企还是市场的主角,而大环境是前所未有的利好,所以就产生了大批民企冒进扩张的局面,这恰恰为后来民企的失控埋下了祸根。然而,此时作出反应的不只是民营企业,还有各层级的国企,因为环保产业的属性跟很多工程类国企的业务对口,由此就出现了国企的进场。环保产业新格局的演变就此开始,又一场博弈迅速展开——即国企和民企的博弈。只是这场博弈的双方在资金、资源、地位、体量上差距悬殊,双方的较量很快由市场竞争转化成了卖身谈判,不少企业确实在卖身纾难的过程中煞费周章。国企进场之迅速、豪横,很快就终结了这一重博弈。至此,环保市场这潭水越来越深,游入的鱼也越来越大。
而冒进中的民企很快就陷入了债务危机,这场债务风波为一些国企的进场送来一记助攻。这一度成为业界的最受关注的剧目,其中的过程和案例就不多说了。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最新的行业现状了,其实不然。真实的情况是另一场新的博弈正在伴随着国企的进场展开,这才是新城今日环保产业格局的关键一弈,也是影响未来的一组博弈关系。

(PS:显而易见,国进民退,对于民企还是个人而言还是着眼于子领域的技术突破吧,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边配合国企,一边又能打造自身的非对称优势,正所谓优势互补嘛)


03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博弈
在国企兼并民企、环保产业“国有化”的过程中,另一股力量迅速冒了出来——即地方新组建的环保集团公司,这个现象集中出现在今年,当然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事实上,去年江苏省环保集团组建的消息公布时,山少爷就对这一特殊的集团公司进行了分析(←可点击阅读),并预判这个情况很快也会在其他地方出现,没想到至今年上半年就冒出了近十家。这个预判的依据就是一组新的博弈关系——即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博弈。在国企入场潮中,主要参与者是央企体系,地方性质的国企也有参与,但是力度偏弱,大多是投资而非拓展自身业务拓展。这就造成了央企一方独大、席卷市场的局面,这一点从今年上半年环保市场的成交情况可以见的,亿元以上的大单几乎全部是央企主导,大半个环保市场已尽归国资委。这种局势下,最受冲击和触动的就是地方政府。因为环保行业的甲方主要是各地方政府,在民企民资撤退后,这档子生意基本上就是国企的了,而央企能做地方的民企也能做。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地方眼看着央企在自家地里狂收豪揽,岂能坐视?这就产生了地方政府成立环保集团风潮。对此现象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环保集团的共性特征:

  • 出现在国资进场潮之后;

  • 不只是省级设立,地县级也有;

  • 投入资金很大;

  • 均承担着落地重大项目的使命;

在业务上,这些公司虽然以水务、水利的名号切入,但实际要做的事情却涵盖了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等等,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条线都涉及。当然,也可以说成是自家的那些活儿。在性质上,这些新组的公司更像是政府部门下的一个机构,而非单纯的市场主体,因为其成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当地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构想。当然,也有捍卫领地的意思。所以,当前环保行业已经不能用市场思维看待,而应当以政策的思维看待。眼下“生态文明建设大业”已进行到全面落地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决战时期,各地方头上都有任务,所以有必要构建自己的“体系”,如此才能掌握主动。未来一段时间,这一重博弈将塑造和决定行业的新格局,遗憾的是民营企业在新格局中全然撤下了牌桌。

(PS:针对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估计是既竞争又合作吧,在现有的国家政策下通力合作,在未来的市场化格局下充分竞争,最终见证环保行业的成熟。)


总    结
这三重关系主导了过去七、八年来所有的现象,新格局的形成表明,决定环保行业最核心的两个因素——政策和资金均已到位,并将快速落地。

只是这场盛宴最终还是落入三方国企手中,三“国”博弈的环保行业新格局也就此出现。


后记:对个人发展而已,就只有一个技术突破了,毕竟钱和关系都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手里,民企只能搞技术才勉强维持得了生活的样子。最快的方法是考研考博,以985211的学历,加上对自己选择的子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这样子的高起点切入环保行业,形成非对称优势;最笨的办法就是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所有的学习、求职、跳槽、转岗、考证都是为让自身成为某一子领域的专家积累能量,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干就完了。等学有余力之后再考虑副业赚钱的问题。然后解决了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之后再考虑婚配问题与买房问题。

本来是这样的套路,如果父母横加干涉的话,还是应该跟他们谈谈心,协商一下怎么解决各自的矛盾,实在不行的话各退一步也可以。

环保行业新牌局——三“国”博弈,民企集体下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