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资料——语文1

2023-08-26 19:58 作者:旅行者丫  | 我要投稿

身未在,心已远,手机电脑屏幕前亲爱的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旅行者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咱们第一期的学习资料,也就是高考文科中的语文的学习内容,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语文

不知在多久之前,我们耳边经常吹起“得语文者得天下”的风。原因无他,只因语文真的太难得高分了,不知有多少数学英语在140+的英雄好汉,语文仅仅只有120+甚至110+,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除了有卷子本身出得比较深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常言道:空罐不荡,满灌不荡,唯独半罐荡。一个知识,不怕你啥都不会,更不怕你彻底掌握透彻,怕的就是你啥都会,但又啥都只会一点点,这是最致命的。不仅仅是学习,这种习惯日后到社会到工作上,也会成为你生活的一大障碍,所以一定要记住,学习不能有模棱两可,百里者半九十!一个知识,哪怕你只要一点不会,那就等于你什么都不会!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已经用了她十七八年了,自然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比我们更懂汉语。可也正因为此,我们使用汉语时的逻辑性逐渐缺失,等考试时试卷让我们重新找回汉语的基本逻辑时,我们反而束手无策。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其实我想,我前面说的110+,120+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算是很高的成绩了,大部分的人语文成绩一般都在90+,甚至不及格,而又不知从何学起。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立即准备一份清单,把你现在已经彻底掌握的(就是不论怎么考你都能保证拿满分的内容)给列出来,然后没有列在清单上的知识,从现在起你就当做你啥也不会的态度去学习,去钻研。目前距离高考还有一大段时间,这样做还来得及,学习时,最忌讳的就是眼高手低

其次,学习要全面去学,可以这样讲:对于语文来说,高考其实没有重点,或者说你不能因为觉得哪里会考,你就侧重于学哪里,反之就轻视,甚至不学。这种做法绝对不可取!大家看过今年的高考语文卷都知道,作为老高考的“头牌”试卷全国乙卷居然没有出成语题,但又多了很多新题型,不知道那些在考前没日没夜背成语而忽视其他题型的人有没有哭晕在厕所。

最近几年高考题的题型越来越随机,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出不了的,而这也直接向我们表示了,我们绝对不能再依照着试卷来做学习的策略,而是要强化自身,以自强应万变!有句话说得很好:与其诋毁他人,不如拔高自己。而这里我想把这句话稍改一下:与其揣测卷意,不如充实自己。永远不要抱着多学一点就像别人欠了你八百万一样,反正技多不压身,多学一点,哪怕考试用不到,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不是吗?

以上方法,不仅仅是语文,对于所有的学科均受用!

(读者:我知道了,可是具体该怎么学呢?)

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旅行者也不是那种只会说空话的人,只是今天是我发的第一篇学习资料,所以内容会多一些,以后我再发这种专栏就会直接切入正题。

(啊咧?还没到正题?)

当然没到啦,我说学习资料,肯定都是硬货,若直接空话敷衍,那可不就成标题党了嘛。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读者:小旅儿,请问你是打算让我们直接弃坑嘛?一上来让我们啃这么硬的,我们又没有铁齿铜牙。给我们点软柿子捏捏呗。)

我理解大家的感受,也知道软柿子好捏,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论是软柿子还是硬骨头,我们没有选择权,早晚都得捏,那何不在最开始,也就是咱们力气最大的时候先搞定了硬骨头,等咱们没力气了再捏软柿子呢?

也就是说,正因为古诗文相对难学一点,我们才更应该留足了时间,早早的开始学,越往后,时间越紧,时间越紧,你就越紧张,你越紧张,你就感觉越难,你越感觉难,你就越学不了,你越学不了,你就越会生出摆烂心态,到最后荒废了大好时光不说,考试还考不好

(知道了知道了,快给我们讲讲怎么学吧。)

首先,不要谈什么解题技巧,既然要做好古代文言文阅读,基础的知识绝对少不了,不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再会做饭(做题)的技巧,没有米(基础知识),那也绝对无计可施。

所以文言文中课内的重点实词虚词,例如:笃、期、得、见、趣、概、惑、旋踵(zhong三声)、荐等;以及高考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还有通假字等,如果上述所有的内容你都还没有掌握全面的话,那我这边建议你直接跳转到数学的内容去,请你先花上一星期也好,两星期也好甚至一个月也好,先把这些所有的基础知识存进自己的大脑里,然后再来谈其他的。

这个我感觉不用整理资料了,大家的教辅资料应该都有,再不济去网上也能找到。

在完成了这些后,我们做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部分名词的缩写:一般情况下,文章中的人名或者部分地名,在出现一次后再次出现便会缩写:例如《宋史·曾巩传》中,“巩访得其状,立罢之。”中的“巩”,便是曾巩的缩写。再如:“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两万。”中的“齐”指的是前文的“齐州”。

②牢记古代名人的字。例如《答谢景山书》中“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这句话按照字面意思根本无法翻译,如果要翻译的话,就是“而且喜欢退的文章,想要引诱别人同样喜欢。”?总感觉咋翻译都不对味。但实际上,这里的“退之”指的是韩愈,因为韩愈,字退之。其实这些名人的字按道理大家在高一高二上课时间就应该了解了的,如果现在还不知道,那就得在这上面下功夫了。

③正确的做题顺序。

现在基础知识大家已经掌握,是不是都忍不住心性,摩拳擦掌,开始跃跃欲试了呢?别急,其实不单单是基础知识,对于做题本身,也是有规律技巧可寻的。

在我们做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前,请大家先做文意理解题,题型一般是选择题,然后每个选项都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让你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为什么让你先做这道题呢?因为这道题既然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那么就代表它有三个选项正确(我感觉在说废话),因此我们能够反客为主,本来是它考我们的,现在我们反而来拿着这东西帮忙解题。

话不多说,直接上实例,给大家看看效果。

依旧是以《宋史·曾巩传》为例(原文大家可以私下寻找)。

首先先来看看它的文意理解题:

A.曾巩年少有才,名闻四方。他十二岁时试写《六论》,提笔立就,文辞卓越,他的文章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肯定。

原文: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这一段,哪怕大家不懂什么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只要能看得懂字,应该都能意会得到,毫无疑问,A是对的。

而这样一来,大家不仅能排除掉一个选项,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原本你可能只是意会,这下你彻底知其意了,岂不是一举两得?

顺带提一嘴,古代文言文的人物传记一般的流程是:围绕一个人,叙述几件事。哪些事呢?一般是:年幼时多牛掰,才华怎么怎么好,然后科举考了什么位次,做官的话可能会一生会做不同的官(升或贬),做官时干了什么事,最后退休或卒,死后加封什么官职,对他什么评价。恒古不变的套路,希望大家知道,这样一来,大家以后再读文章,或许就会有些方向,不至于手足无措。

好,借助着这股劲,接着看。

B.曾巩应对饥荒,赈灾得法,他让下属各县劝富人卖粮食给百姓,以缓解灾情;为不误农事,借种粮给百姓,让他们收获后再偿还。

原文: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①讽:委婉劝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含义相同。

首先,大家看到“饥”,就应该晓得这是在将年成不好,有天灾导致的饥荒,然后大家需要注意一点,考试时所选的文章,文章内的人物一定是正面向上的,也就是说,遇到天灾,我们想都不用想,他肯定是会出手解决灾情。那么怎么解决灾情呢?看原文:大概讲的是天灾降临,百姓快饿死了,当地富商垄断了粮食,然后想把粮食高价卖出。曾巩就“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就是劝说富人将米以比平常价稍微高点的价格卖给百姓,也就是说允许你赚一点,但别太离谱。“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又给百姓发放粮食贷款(暂且译作),让他们在秋天偿还,农事步伐(不懂可直译)。据此可知,B对。

C.曾巩铲除奸盗,治政有方。他在齐州将残害乡里的周高绳之以法,又发配了所有聚众为盗的章丘村民,州里治安得以改善。

原文: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首先“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意思就是周家的孩子叫高(周高),他在当地横行无忌,当地的官员都拿她没办法,曾巩去了立马把他绳之以法(妥妥当代网络小说爽文套路,配角不敢干的事主角敢衬托主角的作用)。由此可见,C的前半段没问题。

再来看后半段:又发配了所有聚众为盗的章丘村民,州里治安得以改善。对照原文:巩配三十一人。原文并没有说明三十一人是不是全部的人,而选项中是发配“所有的”,并且后面还提到“有盗则鸣鼓相援”说明此地盗贼未完全除尽。因此C项这里错误。

而后曾巩发动群众力量,让他加抱成一团,发现了盗贼不要自己作死,可以击鼓,然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盗贼无处可走,逼得盗贼自首。盗贼自首后曾巩又以好食好礼相待,让盗贼改过从新(参考上世纪中国对待日本战俘),最后达到日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治安效果。

D.曾巩体恤百姓,减轻徭赋。河北征调民夫疏浚黄河,他减少服役人数,节省了大量费用;又废除无名渡钱,省掉了部分船舍。

原文: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驰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转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既然C选项已经确定了答案,D选项自然是正确的,所以就对照着原文看看,帮助理解原意。

读完一整篇,大家就会发现:尽管自己并没有通读全文,但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什么事,我们已经摸清了。即便是错误的C选项,也仅仅只是错了当中的一个细节而已,前后部分依旧有它的价值。

而且注意:文意理解题一般也与英语阅读理解题一样,题文同序,也就是说,ABCD四个选项,你就依次顺着往下读就好了。

好接着来看下一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D.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像这种断句题,一般都是两两一对,所以先要找出不同。

通过比对,我们可以发现两处不同,分别是:

①巩负才名久/外徙/;②巩负才名/久外徙/,而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尝试进行翻译:  ①曾巩有才华很久了,然后才在外做官;

②曾巩有才华,但却长久在外漂泊。

根据我们对原文的分析可知,曾巩曾在多个地方为官,因此②对,或根据后面“世颇谓偃蹇不偶”,也能体现他的颠沛流离。

再看另外两处不同:①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②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词句的原意是:虽然后辈晚生都比他的官大了,但曾巩对此仍看得很淡泊。

因此②对,①则无法翻译。

可见,不论是断句题,还是文意理解题,都离不开文本。

下面进入本篇第二个环节——诗词理解题。

以全国乙卷为例,诗歌一般位于14题和15题,分值为九分。

提到诗歌,想必屏幕前的你头又大了。因为答的时候根本不知从何处入手。但一般来讲,诗词鉴赏无非就三大类:内容理解、情感、手法。

现在给大家总结几个干货,可以私下进行了解:

①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对劳动生活的喜爱、歌颂、赞美对田园生活、自由生活的喜爱、向往、憧憬、享受

②归隐田园,淡泊闲适,向往、渴望归隐生活

③厌恶仕途、官场

④偶尔会纠结出仕与入仕的矛盾心理

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⑥反映农民贫困、艰辛的生活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关切、关爱、同情

⑦高洁的志向志趣、人生理想感悟人生哲理,寄托禅理哲思

这七种情感是常出现于考卷中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并记住。

同时,诗人也经常会将周围景物与自己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便是所谓的情景相融。

另外做题时,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遣词造句、画面色调、情感意蕴等角度入手:

①遣词造句的特点,如通俗、平易、简练、明快、朴素、词藻华丽等;

②画面色调的特点,如绚丽、清新、雄浑等;

③情感意蕴的特点,如悲慨、沉郁、豪放、委婉、含蓄、深刻等。

2)答题步骤

①先说特色关键词: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

②文中举例不能忘:用诗中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永远都要答情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如下面这篇诗文: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③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 jù):狭小的高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  "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2.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  “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首先看标题“喜雨”中的“雨”,可说明此时诗人的心情。

第一题的A选项中“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这一句,有明显的逻辑问题,因为朝廷的俸禄是固定的,没法窃取的,盗取国库在古代是要掉脑袋的,没谁敢这么干。因此“偷禄计”更多的指的是官员拿钱不干事。

况且,你即便对这个不了解,那么往后看“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你们不觉得这句话很有问题么?

意思就是,假如你是个当官的,你的同事愿意怎样就怎样,他犯了法只要你不掺和跟你没半毛钱的关系。为什么你同事偷了朝廷俸禄你会对官场忧虑呢?当官的若要忧虑,要不是自己赶了亏心事怕遭报应,要么就是犹于民。而且“便怀千里长人忧”中的“千里”也基本上体现了他的格局。

所以,做题时不单单要盯着文章,还得要动脑思考。

至于第二问,很多人都不懂“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是什么意思。其实现在语文高考虽说尽量会避开课本内容,但你会发现,不论什么样的高考题,都能在你所学的知识里面找到影子。

首先“儒者情怀”,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没学过历史的麻烦你现在知道一下),儒家思想讲求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一般指长辈对晚辈、官员对百姓这样一种由上至下的爱。而文中的诗人曾巩想必大家在做过前面的文言文后也知道,是一个兼济天下的好官。

而“忧”和“喜”,又和做官有关,大家会想到什么?

当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那么接下来,就好答了。这片诗没学过,岳阳楼记总该学过了吧(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那我觉得你的问题是真的有点大了,先别看文章了,赶紧回去补基础吧)。没错,就依照着《岳阳楼记》的情感,来答这道题。一共三点,首先先答“忧”在哪里,再答“喜”在哪里(喜必须答对,因为标题就是),最后再总结诗人什么情感,完美,6分到手。

综上所述: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首先要看选项本身符不符合逻辑,如果选项连基本的现实逻辑都不符合,那就不要考虑了直接错误。如果选项本身没有问题,就带入到诗歌中分析,分析时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别是注意一下诗歌的作者,一般我们看到诗歌的作者,基本上就能大致对这首诗的情感方向有所把握。

那么这篇文章到这里也该结束了。在结束前呢,我想再跟大家说几句。我们都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打仗如此,考试亦如此。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知识的内容,在考场上才能得心应手。

另外,在学校里,我们更应该收收自己的心态。因为如果把学习比喻成战场,那么知识就是我们的敌人。而老师就是我们的将军,带领着我们斩杀(解决)一道道题目。而现实情况却是:这个军队往往会起内讧,这个军队的成员往往比较消极。而更恐怖的是,在现实中若是你出什么岔子,可能还能将整个队伍拉下水给你陪葬,可是学习这种战役不会。你消极对待,最终吃亏的也仅仅是你自己。

所以,在学校里面,哪怕你跟某位老师的关系不和,你可以不向他问好,不正眼看他,甚至私下里骂他,都无所谓,但是,在课堂上,你记住,老师就是你打这场学习战役的将军,而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打赢这场战役,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故意不听他的课,知识是要老师带着你杀的,如果你自己把自己置于死地,那恕我直言,你就是个傻子!

好的,那么本期文章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文章再见,各位拜拜!

学习资料——语文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