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泛最新画册《穆花苍烟》:民族的深描

2020-10-23 21:55 作者:泛象空间  | 我要投稿


李泛最新摄影集

穆花苍烟:李泛丝路影像系列》

正式发售

延续经典影像  精品画册品质


穆花苍烟:李泛丝路影像系列

装帧设计/泛象工作室

印刷/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图幅/130;页数/180

开本/28.8cm×28.0cm  12开

定价/¥480.00(精装)

惠购/¥350.00(包邮)

穆花苍烟,拍摄于2001年—2020年,宁夏同心,以人类学思维与民族志的方法和研究精神用影像记录了同心窑山生态环境与回族同胞的生存与生活,见证了窑山乡回族的整村搬迁,离开故土。《穆花苍烟》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价值于一身。


— 内 文 —


李泛《穆花苍烟

民族的深描

以宁夏同心窑山乡为样本

进行影像民族志研究


— 《穆花苍烟》欣赏 —


民族的深描

同心影像民族志作品《穆花苍烟》探究

撰文_苏伊真(李泛硕士研究生)


当地出行,依然是步行,骑毛驴算是条件好的。这两条路分别去往不同的乡镇,如果不注意辨别,相邻的村因地貌相似,容易走错。(2008年)

根据克利福德·格尔兹观点,民族志是“文化的解释”,需要将撰写对象置身于其文化之中,进行“深描”。影像民族志的撰写与建构关键在于文化,立足于民族文化与精神气质。“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是格调、性格及生活质量,是它的道德风格、审美风格及情绪;它是对他们自己及生活所反映的世界的潜在态度。”


这废弃的篮板,让我想起这里曾经的呐喊声、裁判哨声,以及胜利的喜悦。(2013年)


当地因为交通工具短缺,搭顺风车出行成为一种常态,但回来的时间无法确定。如果进城时搭乘的车拉货,他们就要等其他车,要是没有了顺风车就要步行回来。(2008年)

民族志影像,记录的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与生活,载体为个体人,容纳的是该民族的宗教信仰、节庆仪式、祭祀习俗、服饰等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反映的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指涉民族的未来。


特殊的苍凉地貌,造就出了大美的西部,不亚于美国阿拉斯加大峡谷。在苍凉与大美间成长起来的他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008年)

影像民族志是一个庞大而复杂、持久的工程,对摄影师而言不再是简单、杂乱无序的文献记录,也不是单纯的体力较量,影像的表现力与摄影师的修养、学术造诣首当其冲,也是高质量完成影像民族志的保障。


当地自然村落,一般多的十来家,少的则两三户,从山上一眼望去,有一种静穆的伟大。村里其他户早已搬迁,35岁的马丽娟,丈夫在外打工多年,她成为这个村的“没有任命的”村主任,见到我很害怕,以为是工作组来了。(2019年)


在当地,所有的墙,都是夯土结构垒成。这幅照片中的墙,从厚度和长度判断,墙内曾经住的人绝非一般。(2008年)

影像民族志,被李泛运用到《穆花苍烟》创作中。阅读《穆花苍烟》,这些影像已经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文献记录,承载着丰富的学科业态,诸如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传播学、宗教学、影像学、传播学,地理地质学等。


这个自然村,曾经有20户人家,现在基本都搬走了,只剩下3户仍然坚持住在这儿,犹如亲戚般,在生活上相互帮忙。(2019年)
大山深处很隐蔽的地方,有一家没有搬迁,走近了才发现,还通电。这个地方已搬迁多年了,妇女说,她们也是偷偷跑回来搞养殖的。这里山高沟深,要藏一个人,的确难找,不到跟前是看不到的。(2019年)

一张图,小方寸间,却是包罗万象,这就是人类学摄影应有的体量与标准,从事这方面创作与研究,多学科并进跨学科融合是必然。纵观李泛《穆花苍烟》,将同心回族文化立体呈现,充分体现了其影像民族志撰写的跨学科与学科交叉特性。


新娘过门,大伯子总会向新娘介绍家风和传统礼仪,以便使新娘很快融入家庭。(2008年)


穆斯林们虽然不过汉族春节,但在汉族春节时间,也会回到家里。这个时候,孩子们也放假了,和大人们在村头聚集闲谈。(2008年)

《穆花苍烟》作品量大、系统性强、完成度高、具有典型性,作者李泛通过影像呈现出的民族意象,表现出该地区民族文化场域变迁与精神气质。


在同心窑山,家家户户都有水桶,几乎家家门口都挂着水桶。干旱少雨,使这个地方水比油贵,日常储水用水离不开水桶,水桶成了每家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2008年)


站在窑山乡最高处放眼望去,贫瘠的土地寸草不长,无法想象他们竟然在这里繁衍生息好几代人。从县城到这里路程虽不远,以他们的条件,去一次县城却非常困难。住在高处的人,从地理环境看很好,但吃水困难。如果一年不下雨,他们就会缺水,缺水的情况下会去县城买水,一油桶水拉回来要200元——当地吃水比油还贵。(2008年)

《穆花苍烟》拍摄于同心县窑山乡,窑山乡现如今已经完全异地搬迁,原址已成为废墟。回看这些影像作品,李泛基于人类学创作,拍摄主题和内容的选择和编辑以保持科学的态度,挖掘这些图像文本的深度。


2001年母亲水窖工程开始实施,但还没有覆盖到窑山,这里吃水依然困难。如果遇到常年干旱不下雨,井里没有水,村民们只能无助地站在井边。(2005年)
牵毛驴走很远打不到水是常有的,他们经常会白跑一趟。(2003年)

《穆花苍烟》在架构这个专辑内容时,从当地人居环境入手展开叙述,作者李泛拍摄了大量反映地域特征和生存环境的影像,在不同视野下从不同角度直观展现同心窑山的地理环境与生态变迁,既有广角地形地貌呈现,又有房屋建筑等生活物件特写,窑山人居环境在李泛镜头下得以全方位表现和刻画,有利于研究者和读者身临其境地走进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的生活,进而了解他们。


当地主产苞谷和燕麦,像这样的收成,是十年九不遇的。在当地,遇到这样好年景,粮食可以供他们吃三年。(2010年)


丰收时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打工的男人都会回来收割庄稼,妇女们则把饭做好送到地头。(2010年)

地形地貌等地域特性是形成并影响生活在这一区域族群文化与生活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该地区地域特征的了解,更易于研究者和读者把握和理解生活在该地区族群文化生态。


同心的冬季特别寒冷,牲畜过冬成了各家的头等大事,为了避寒当地人会在地下挖一个洞,再盖上能保暖的材料以备过冬。(2020年)
有牲畜的家庭,在当地不多,他们珍惜牲畜的程度,甚至超过对人的重视程度。(2017年)

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是《穆花苍烟》主体部分,也是重点。作者深入到回族同胞当下生活中,充分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走家串户,拉近摄影师与拍摄对象的情感距离, 观察、发现、表现拍摄对象的境遇,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生活物件等细节一一呈现在《穆花苍烟》里。


在窑山乡,偶尔看到如此大规模的圈养场地。每次看到心里都会打个问号,吃什么喝什么,无法想象。(2012年)

通过这些影像,我们能够发现摄影家李泛在拍摄之前,已做足功课,对当地民族文化了如指掌。正是摄影家李泛对拍摄对象地域文化的了解,才使这些影像不是泛泛的机械记录式拍摄,即使是屡见不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照片,都打上了地域烙印和民族文化气息。


当地搬迁移民已十年之久,进城的村民没有收入,无所事事。于是,很多村民自发买羊,雇人在村子原房子里继续养羊。放养是非法的,只能圈养。可是圈养又没有草源,他们依然还是偷偷地放养。(2019年)
养羊是当地唯一的副业,可是当地常年干旱缺水,养羊很是不易,每到冬季他们都会赶着羊到县城售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2017年)

以他者的身份介入异质文化,又融入到他者文化中,以参与者的身份感同身受的拍摄表达,因此拍出的影像没有距离感、不生疏、不歧义。介入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的有效互动,有利推进民族志影像的丰富与深入,跳出了局外人的旁观眼光审视,也使研究更具有温度和情感。


这条路走到尽头就是清真寺,再往前就没路了。到清真寺后,我与管理人员谈话得知,周围并没有几户人家居住,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做礼拜的,每次都会坐满。做礼拜的人,交通方式有步行的,有赶马车的,有骑摩托车的,有开面包车的。(2008年)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编织体,要想深入了解、研究,就需要走进这种文化,才能剥茧缠丝,厘清脉络,把握精神内涵。


在窑山乡大山深处,竟然有一个清真寺完好地矗立在那里,我怀着好奇心走进去。清真寺内只有一个阿訇在收拾内务,问还有没有做礼拜的人,他说早已经没有人做礼拜了,人都搬到县城了。虽然玻璃破碎,但内部环境很干净,他看我们来了说,寺里好久没有升国旗了,就给你们升一次国旗吧。我们认真地目睹了升旗全过程,阿訇那么认真地肃立在那里,仿佛心中有音乐一样缓缓将国旗升起。(2019年)

以其中一份子的身份融入,用真诚的态度虔敬的拍摄,朴实的表达,尽能其详的展现同心窑山回族同胞的当下生活状态与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为人类保全一份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这是李泛《穆花苍烟》基本出发点,也是影像民族志创作的着力点。


看到趴在窗前向外张望的孩子,我准备进到房间看他,才发现门是锁的。无论怎么交流,他都不说话。我们来到500多米外的邻居家,问这个孩子的情况时,他们说,爷爷奶奶赶集去了,留孩子在家看门。这样场景在城市是不可思议的,在农村却是司空见惯地。(2003年)
当地孩子在土山上骑自行车,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自行车,听我妈说,当时不知道摔坏多少辆自行车。如果像我那样,不知道他的家里是否能够负担得起。(2008年)

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类作品是一个民族最基础的地方,是创作者的情怀与思想及表现能力集中体现之处,也是民族志影像最基本、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影像,有白描直述,有诗性表达,在文献记录的同时表达着作者的思考和创作思想——超越文献之上的表现,同时也搭建起了民族志影像的主体骨架。


这里的孩子上学多是寄宿制,他们要到中心小学上学,路上要走三四个小时。村子里没有到上学年龄的孩子,每到周末都会在村口等从学校回来的哥哥姐姐,一起结伴回到家。(2002年)
都市里孩子的玩具应有尽有,生活在同心的孩子们只能滚废弃轮胎充当玩具,但也自得其乐。(2013年)

了解一个民族,基本上要从这个民族的礼仪习俗、民族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入手,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性标识特征,对于民族志影像必然不能缺少这部分内容,这是最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灵魂的类型照片。


麦收的季节也是小孩子高兴的时候,可以跟着父母一起到麦场。在那儿,借助草垛和墙头,可以撒欢儿地跳啊、玩啊,用这种方式释放能量。(2010年)
看到这个小姑娘,我想到了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想到了中国小指挥家周周。小姑娘从容的指挥动作,让我们洞察和预见到,她长大后一定是非凡的人物。(2010年)

《穆花苍烟》包含了大量反映同心回族礼仪习俗、民族服饰、丧葬文化与宗教信仰的作品,用影像叙述了同心回族的民族文化,为同心回族民族志研究提供了视觉参考资料与素材,这些影像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创作者的思维缜密与基于人类学民族志的创作意识。


看到一所学校,学生们以这样方式打篮球的时候,真是难以想象,我们有理由为这种富有想象力做法鼓掌。办法总是有的,世界上好多明星都是在这样条件下诞生的。(2008年)
三个“改变”奋发向上的文字,几乎在当地每一个学校的墙上都能看到,这已成为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动力与梦想,同时《马燕日记》的主角马燕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2005年)

人物人像摄影,如摄影家李泛本人所说,是对特定环境下典型人物典型瞬间的抓取。这类摄影作品最能表现被摄主体的精神面貌,在某种程度上也最能考量摄影师的水平。


与太阳同行,迎着晨曦结伴上学的孩子们。(2017年)

对于民族志影像而言,除了常规拍摄记录当地人生产劳动与节庆习俗,更重要的是对个体状态的表现与表达,从中展现出这个民族的精气神与活力,也将影像民族志描述,从群体聚焦到个体,以个体为点,从群体面的描绘深入到个体点的刻画,通过个体研究深挖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


曾经朗朗读书声,已经变成咩咩声。随着咩咩声进到这个学校,12个教室都成了羊圈。推开一个教室进去,看到一群小羊,它们下意识的站到了讲台上。与此同时,我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这几个字,并且“知识”二字已经破损脱落,这一场景让人浮想联翩。(2019年)


麻扎里的坟墓,星罗棋布,最好的像房子一样,也就一两个,普通的有一个墓碑,绝大部分是没有碑的。祭拜的时候,在墓地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人数,最多二三十人,两三个人的也有,四五个人居多,一个人的较少。(2008年)

所以, 影像民族志摄影师,要格外重视人像拍摄,要拍出内涵,拍出精神,丰富民族志内容的同时,凸显影像民族志研究的优势与关键。对摄影师而言,不仅仅要有技术硬性基础,更要具备瞬间驾驭把控力,与被摄人物的沟通交流和导演力,敏锐的观察判断力等柔性条件,才能拍出有质量和艺术性的人物民族志影像。


按照穆斯林习俗,人上午病故,下午就出殡;下午病故的,第二天早上就要出殡。一旦有人病逝,他们会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到亲朋好友等能够参加葬礼的人。葬礼在当地隆重程度胜过婚礼,参加的人都会盛装出席。(2017年)

在《穆花苍烟》中有许多人物人像作品,摄影家李泛以快、准、狠的精妙抓取,瞬间表现出被摄主体的状态与内心世界。民族志影像终极是指向未来,定格在照片里的人物主体举手投足间透射的正是民族之未来与希望,也是民族志影像的筋骨,是研究民族志的主体人之关键。


按照穆斯林习俗,人上午病故,下午就出殡;下午病故的,第二天早上就要出殡。一旦有人病逝,他们会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到亲朋好友等能够参加葬礼的人。葬礼在当地隆重程度胜过婚礼,参加的人都会盛装出席。(2017年)
葬礼在当地隆重程度胜过婚礼,参加的人,穿盛装,以家庭、自然村为单位祭拜。(2019年)

影像民族志的建构意义也在于此,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方志的陈列式白描,封存历史,更要透过影像预见未来,以影像优势深描民族志,尤其是兼容类型学与人类学的人物摄影。


随着搬迁移民生态修复的推进,清真寺也被拆掉了。这是当地人,在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时,做最后一次礼拜——露天礼拜。(2012年)

生活细节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生活的味道和历史的包浆,《穆花苍烟》每一幅照片都盯住生活细节,锁住文化这一调性,使影像包罗万象,不单调不单薄,使每一幅照片都具有影像民族志价值和艺术学意义。

以上摄影_李泛撰文_苏伊真摘编自《穆花苍烟:李泛丝路影像系列》


书上见人这样说:摄影,你只是看,看就行了。

恩,这话有点狡猾,因为他没说让你拿什么看。

心与眼在共享各自看到的信息,

艺术跟现实在取舍彼此的片面,

影像与生命互相参照对方的遗憾,

哪看出来的?

恩,看,你只是看就行了。

——李 博(教师  李泛学生)


↓↓↓

更多经典阅读尽在

《李泛丝路影像系列》

在#李泛丝路影像#中感受

历史与现代对话

地域与民族交融

研学、裂变人文摄影创作

《穆花苍烟》《苍衫彝鹰》《恒古苍穹》

  双十一飨读影友与藏家  


《穆花苍烟》拍摄于2001年—2020年,宁夏同心,以人类学思维与民族志的方法和研究精神用影像记录了同心窑山生态环境与回族同胞的生存与生活,见证了窑山乡回族的整村搬迁,离开故土。《穆花苍烟》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价值于一身。(定价:480,优惠价:350)


《苍衫彝鹰》作者李泛走遍大凉山腹地彝族聚居地,记录了彝族人民的生存与生活变迁,展现了独特的彝族文化与民族特色,视觉化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今生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写照。(定价:590,优惠价:350)


《恒古苍穹》拍摄于孟加拉国,作者李泛三年六次深入孟加拉创作,结集完成已出版的《恒古苍穹》,紧抓水主线,全景式记录了孟加拉国民的生存与生活,为孟加拉发展与人类文明留存了丰富的影像档案。(定价:680,优惠价:476)


双十一惠飨与福利

A.《穆花苍烟》

零售价:350(包邮),赠送1幅21x21CM《苍衫彝鹰》印刷品;

5人团购价330,每人赠2幅21x21CM《苍衫彝鹰》印刷品;

10人及以上团购价300,每人赠5幅21x21CM《苍衫彝鹰》印刷品。

B.组合套餐:

《恒古苍穹》476+《苍衫彝鹰》350+《穆花苍烟》350=1176,优惠价900

《恒古苍穹》476+《苍衫彝鹰》350=826,优惠价775

《恒古苍穹》476+《穆花苍烟》350=826,优惠价775

《苍衫彝鹰》350+《穆花苍烟》350=700,优惠价600

以上赠品有限,赠完为止。

C.转发本文到朋友圈/摄影群,保留至少24小时,并将截屏发至下面微信,即可获赠50元/本优惠券,有效期至本活动结束,适用于购买《李泛丝路影像系列》图书。

D.本活动解释权归泛象空间所有。


活动咨询



李泛最新画册《穆花苍烟》:民族的深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