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
文/崔永红
公元6世纪时,西藏自治区雅隆地区(今山南泽当、琼结一带)的鹘提悉补野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地方政权,其国主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今拉萨河流域。公元629年,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汉文史籍中记作弃宗弄赞、器宗弄赞、弃苏农赞等),继位为吐蕃第32任赞普,他以武力降服古羌人苏毗(今西藏自治区北部及青海省西南部)、羊同(今西藏自治区北部)等部落国,将都城迁至逻些(今拉萨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后来吐蕃帝国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成为一个强大的区域性政权。青藏高原地区的统一,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发展唐蕃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西藏自治区进入祖国版图创造了条件。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他的光辉业绩,使他成为藏族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赢得了藏族人民的热爱和尊敬。松赞干布羡慕大唐的富庶与繁荣,很想与唐朝交好,以加强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新统一的吐蕃国政局。他曾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派人向大唐求婚,惜未获成。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他又派遣大相禄东赞献黄金5000两和其他宝物珍玩数百件,再次向唐朝请婚。唐太宗也希望与吐蕃世代友好,见松赞干布心意诚恳,便十分欣喜地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与松赞干布。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唐蕃专使赴吐蕃成婚。据汉、藏文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出嫁的队伍很庞大,唐太宗的嫁妆也非常丰厚。文成公主信仰佛教,据说她行前曾请求父皇把稀有至宝释迦牟尼报身像(通称觉卧佛,俗称12岁等身金像)赐给她,作为圣缘,请到吐蕃,得到唐太宗允准。文成公主入藏时除带有诸种府库财帛、金镶书橱,诸种金玉器具,诸种造食器皿、食谱、玉辔与金鞍,诸种花缎、锦、绫、罗与诸色衣料外,还携带有大批佛教经典和医学、农书、史书、医典、历法、工艺等方面的书籍,以及谷物和芜菁种子等。随行有600名侍者,其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25位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业技术人员等。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一路向西,进入青海境内时,曾驻驿于赤岭(今湟源县日月山),民间留下了公主摔碎“日月宝镜”,斩断对故乡亲人眷恋情丝,义无反顾地走上西行道路的美好传说。文成公主一行途经吐谷浑辖境时,受到吐谷浑王诺曷钵与夫人弘化公主的隆重接待。弘化公主是先文成公主一年嫁到吐谷浑的大唐公主,她同诺曷钵格外亲切热情地尽地主之谊,设盛宴欢迎、欢送文成公主一行。他们特地为文成公主修了行馆(即《新唐书》中的“公主佛堂”,其位置可能是今兴海县子科滩镇之北龙曲村哇滩古城,一说在今兴海县河卡乡一带)。
文成公主一行来到水草茂盛的黄河源地区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迎亲队伍早已赶到柏海(今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鄂陵湖一带,藏文史料对柏海的今地有多种说法),并修建行宫恭候。松赞干布拜见李道宗,恭敬行侄婿大礼。李道宗以长辈身份在行宫为新人主持相见礼,并按汉族的礼仪主持了婚礼仪式。松赞干布不断叹服大唐帝国服饰礼仪之美。行宫遗址“周毛松多”至今还在,被当地群众视为圣迹。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跋涉,文成公主一行来到唐蕃古道重镇玉树地区。据文献记载,南北朝、隋时这里为苏毗和多弥国辖区的一部分,唐时为吐蕃辖区。这里草原辽阔,牧草肥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文成公主一行在玉树地区留驻休整时间较长,这里遗留至今的与文成公主有关的遗迹遗物很多,受到当地群众的珍视和保护。坐落在玉树市巴塘乡贝纳沟口的一座小寺院,就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迹“大日如来佛雕像”及其庙宇,俗称“文成公主庙”。

勒巴沟内有吐蕃时期佛教造像、摩崖石刻,在勒巴沟口石刻不远处金沙江西岸有一座叫作“古素赛玛”(藏语,意为沙塔)的小土塔。据说,这座塔是唐代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的,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垒筑成了。沿勒巴沟西进数公里,有一条支沟叫泽琼沟(又名鸟水沟),近沟口处还有一座古朴的土石塔,比“古素赛玛”要高大一些,当地人称之为“公主塔”。唐及以后的千余年间,当地佛教信众在勒巴沟刻凿的宗教文化石刻数以千万计,可以说漫山遍野俯拾皆是。石刻内容以“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为主,也有经文和警世格言,等等。


文成公主一行离开玉树,翻越唐古拉山,跋涉数月,抵达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吐蕃臣民按照赞普的指示,摆设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千百万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民众从各地汇聚拉萨,以无限敬仰的心情迎接释迦牟尼佛祖12岁等身金像和文成公主。接着,吐蕃择日为赞普和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藏文典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松赞干布正式授予文成公主赞普王妃宝座和权威。松赞干布为能娶大唐公主而自豪。《新唐书》卷216《吐蕃传》记载说,松赞干布“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筑宫室,即今拉萨红山上闻名中外的布达拉宫雏形,至今其宫中还保存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亲时的洞房遗址和他们的塑像。藏文典籍《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文成公主精通卜算和堪舆术,她测出蕃地雪国是女魔仰卧之形,俄塘湖乃女魔的心脏,必须填平,并在其上建神殿加以镇压。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选址、设计了大昭寺,以供奉尼泊尔赤尊公主带来的8岁释迦牟尼等身金像。大昭寺旁的小昭寺,据说是由文成公主主持设计、并由公主从内地带来的建筑师修建的,以供奉文成公主从唐朝远道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美誉,与上述寺院及两位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等身金像有很大关系。
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后,在吐蕃生活40年,十分忠诚地执行着唐朝廷赋予的和亲任务。她传播中原文化,接受吐蕃习俗,行事稳妥,受到吐蕃官方尊敬和民众的广泛爱戴,是为汉藏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唐蕃和亲是中国政治和亲成功的典范,文成公主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和亲者身份高贵,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到许多层面,因而在政治上、社会上衍生出一系列新的、高层次的文化变化。伴随着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蕃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人民之间的接触也日益频繁,唐蕃之间友好的“黄金大道”——唐蕃古道正式形成。
摘自《丝绸之路青海道史》
青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