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9课(上)

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使清廷顽固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在严重的统治危机下,清政府为了消除内乱,解除外患。1901年到1911年,清廷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为了确保新政施行,清政府向人民增加税收,加重人民负担,滋生了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司法、教育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北洋军阀: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事集团,保留浓厚的封建性,同时具有近代化色彩。北洋: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这些词均源自以李鸿章为创始者,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人在天津小站(北洋地区)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北洋新军。袁世凯在清末时的"小站练兵"袁世凯死后,分裂为三支嫡系:直系皖系奉系。统治中国时间1912年4月1日到1928年底(东北易帜为标志)
立宪派:指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有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 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 ,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张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张謇”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生于江苏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清末最后一位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创办大生纱厂,做过江苏咨议局议长,出任中央教育会会长。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后因为二十一条愤然辞职。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预备立宪:清末新政举措之一。清政府在革命派排满革命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准备实行立宪以抵制。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1911年5月,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皇族却占一半。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仍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为目的,激起了人民的激愤,也让立宪派大失所望。至此,一场骗局后,其后催生了更加猛烈的反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