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和别人的差距在能力上,其实可能在“做人”上……


昨天有个粉丝加我要文件,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人的天花板”。
即便是要个文件这种简单的事情,他也做到了让别人“极度舒适”。
首先验证消息先留了视频里写的“关键词”,这样我就知道了他是看视频过来的,不是在群里或者什么地方随便加的。
然后他说了一下自己的B站ID,相当于先主动报姓名。
最后说了“一键三连”,表明自己是个“有素质”的人。
通过后,再次说明来意,但字里行间的“有空”和“不急”再次让人感到舒适。
很多读者不做博主可能没概念,我经常遇到那种趾高气昂地来要文件的。
而且还会遇到,没说要给工程,硬是想要工程的。
前几天遇到一个,在我明确表示工程不分享之后说“我就想看你的工程学习一下而已,不给算了,互删”。
……
昨天的文章刚好写到一个观点:
和我交流比较深的学员,很多都是“人性的高手”。
一、
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灌输的理念,只要一提到“做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厚黑”、“拍马屁”、“圆滑世故”……
好像我们这一代“90后”都喜欢给自己贴上“个性张扬”、“真实自我”、不玩“圆滑世故”那一套。
别人不知道,我学生时代就是这样。
所以我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一直秉持着“我舒服很重要,别人舒不舒服不关我的事”的理念。
直到工作了两三年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和别人相处过程中让别人“舒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它虽然不能改变什么实质上的东西。
譬如你专业技能不如一些人,不会因为你在相处过程中能让其他人舒适,你的专业技能就会提升,但它可以帮你扫清很多不必要的障碍,赢得一些可能本不属于你的机会……
当然,作为一个在职场混了7年的人,我个人觉得,让别人“舒适”是一个职场人的基础能力。
二、
有个作者说,对大部分人来说,能做到当面说真话,背后说好话,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我之前在文章里也写过,很多时候,少说话,面带微笑的倾听,很多时候就已经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适”了。
去年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社群,这个社群经常会反复强调一句话:
被重视,被鼓励,被夸奖,被理解,被支持,被需要,是你的刚需也是别人的刚需。
这些其实都是让别人“舒适”的方法。
想起多年前在知乎上刷到一篇回答,大意也是讲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
作者一条一条列举,有一条是“觉得这条回答不错,会主动点赞”。
当时觉得就是在PUA读者,现在想想,“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并给予付出东西的人一些反馈”确实就是最基础的一条“做人”准则。
我在我的付费星球写东西时,结尾会让看到最后的圈友在评论区扣个数字,即便是付费星球,回复人数占阅读人数的比例也不算高。
我有个几个人的朋友群里,也经常会有人打了很多字分享一件趣事,然后半天没人搭理……其实这种时候,哪怕回复一个表情都是好的。
很多人一提到“做人”想到的就是看一本情商相关的书,或者学一门人际关系的课程,却忽略了“即时给予反馈”这个微不足道的习惯……
坚持日更 第2/100天

职场、成长、人生、情感……无所不聊

阅读3天,不适合自己无理由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