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人民大学】西方哲学史(字幕|全64讲)张志伟〈附德国哲学选读〉

2022-05-06 17:30 作者:科哲族小幻  | 我要投稿
  • 两个世界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以及善的事物,我们说它们存在,并以这样的话定义他们;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自身、善自身,相应于每一组我们认为众多的,事情都有一个单一的理念,它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把它称为真正的实在。——柏拉图
  •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 事物和理念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
  • 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样的理念
  • “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们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 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 柏拉图引入了造物主的概念。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难以摆脱人的角度和立场。
  •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他事物亦同样。”
  • 同样造物主是按照理念的模型创造了这个世界。
  • 《蒂迈欧篇》柏拉图关于宇宙论和自然哲学的一篇对话。提出了他关于造物主的概念。
  • 分有和摹仿的区别在于引入了造物主。
  • 在解释理念和事物的关系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把认识的关系做了一个颠倒,一般人认为,我们先认识了事物,然后形成了关于事物的概念,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则认为,先有了事物的概念,事物才能存在。
  • 一般和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 柏拉图主张,一般和个别是完全分离的两个世界。理念世界是存在于可感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可感世界是由于分有或者模仿了理念世界的模型而变成。
  • 理念世界是存在于可感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们的世界分有和摹仿理念世界而存在。
  • 按照柏拉图的思想,有三张桌子,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这三张桌子哪个是真实的存在?画家画的桌子不过是现实存在的桌子的摹本或影像,而现实存在的桌子不过是桌子的理念的摹本或影像,真实存在的是作为理念的桌子。
  •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 柏拉图理念的四重含义
  •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 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具体事物是相对的、偶然的,它们的本质是普遍的、必然的。理念是事物最完美、最完善的本质。任何事物都要实现它自身,以追求自身自身最完美的本质为目标。
  • 由此柏拉图就区别了两个世界: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林爱华四届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作为这个世界存在的根据和它追求的目标。
  • 我们面对的这个可感的世界、现象的世界是存在的,但它是不完善的、相对的、需要有根据的。它的根据是就是另一个世界。赫拉克利特口中“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的世界就是我们面对的现象界,在这个世界之外,有另一个世界,就是理念世界。
  • 只要想提出一个理论化的是世界观,就避免不了认识论的问题。两个世界的划分时柏拉图的本体论,但是在这个背后却是和认识论相关的。
  • 两个世界,一方面是感觉的对象,一个是思想的对象。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现代性说法在柏拉图那里行不通,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的世界?所以,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是柏拉图不得不要回答的问题。
  • 回忆说
  • 学习就是回忆。(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先天的、不可教的)学习就是把我们忘掉的东西重新回忆起来。
  • “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学习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诱导,让你回忆起你原本就知道的东西”。
  • 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偶然的、不可靠的,经验无论怎么重复,人们都不可能从中找到普遍性和必然性。
  • 归纳推理不能做全称判断。例如,黑天鹅事件。
  • 希腊人追求的是知识,知识一定要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那么普遍性和必然性从哪里来?
  • 经验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解决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问题。
  • 柏拉图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可以看作最早的先验论模型。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 知识是先天的,学习就是回忆。但也不能认为,经验论是错的,先验论就是对的。所以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转向说。
  • 灵魂转向说
  • “正如‘洞穴比喻’所表明的,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
  • 灵魂转向就是需要从感觉经验的世界转向理念世界。
  • 柏拉图在这里更多的是认为我们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而不是知识就是先天的在我们脑海中。肉眼看到的感觉经验的世界,灵魂转向的是另一个理念的世界。
  • 无论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就不可能建立在相对的偶然的经验观察基础之上的,柏拉图的理念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知识提供根据。
  • 对于理念论的反思——最早对理念论提出批评的就是柏拉图自己。
  • 理念论的困境
  • 一: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 按照柏拉图基本观点的推论,只要有一类事物就有一类事物的理念,所以,所有的事物都应该有它的理念,这是理念的普遍性。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很强的伦理色彩。现实世界理念是主宰,理念世界善是主宰,所以现实世界的存在的肮脏的东西有没有理念?柏拉图陷入了困境,他无法忍受丑恶的东西,在善主宰的世界,不能容忍丑恶的东西。自然的恶和伦理的恶都无法解释。
  • 圣奥古斯丁认为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善的缺失,现实世界世界不完满的世界。
  • 二:理念的分有问题
  • 事物的存在是分有了理念,但事物分有理念的整体呢?还是分有理念的部分?如果是分有了整体,以杯子为例,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杯子,那就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关于杯子的理念。如果是分有的部分,那么理念就不是统一的。
  • 三:“第三者”
  • 理念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就事物之间的共性。花的事物和花的理念有没有相似性,如果有,就还要有第三者。以此类推,可能就找不到头了。
  • 四:分离的问题
  • 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么如何认识理念世界?理念世界又是怎么对可感世界发生作用的?
  •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亚里士多德强调事物和事物自身的概念是融于一体、不可分离的。
  • 但是柏拉图无法后退,如果后退一步,知识将无立足之地。理念论的存在目的就在于为知识确立普遍必然性。
  • 通种论
  • 后期,柏拉图不再去探讨理念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去探讨理念和理念之间的关系。理念和理念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这个世界的存在。例如,杯子分有杯子的理念,但是杯子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是各种属性综合在一起,如果理念之间没有关系,那么就无法解释杯子的复杂性。但也不认为所有的理念都有关系,他选择了折中,认为有些理念是可以互相分有的,有些理念则不行。《智者篇》探讨了六大概念:存在、非存在、相同、相异、运动、静止。被看做是最大的、最普遍的理念,也叫做种。
  • 通种论就是打通理念和理念之间关系的学说。
  • 沿着柏拉图的思路:构成世界的所有概念,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作为整个现实世界的逻辑结构。
  • 哲学追问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














【中国人民大学】西方哲学史(字幕|全64讲)张志伟〈附德国哲学选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