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巡洋舰介绍-天龙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为配合建造中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快速战列舰,英国皇家海军在1912年开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林仙级轻巡洋舰,该级舰在当时拥有最大29节的高航速,远超之前的防护巡洋舰,在之后的大战中表现十分活跃。

注:一战版林仙级轻巡洋舰共建造8艘
标准排水量:3945吨
满载排水量:4410吨
舰艇尺寸:125m×11.9m×4.11m
动力:40000马力
武备:2座单管152mm MK VII 型舰炮
6座单管102mm Mk V 型速射炮
1门76mm高射炮
4具533mm鱼雷发射管
续航力:5000海里/16节
最大航速:28.5节

对于世界海军发展一向十分上心的旧日本海军自然不会熟视无睹,在大战中也发展出了自家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轻巡洋舰---天龙级。

天龙级巡洋舰由矶风型驱逐舰放大发展而来,共建造两艘:天龙号、龙田号,是近代IJN各式巡洋舰的始祖,建造经费来源于旧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第一阶段“八四舰队”的预算。

注:矶风级驱逐舰是为配合伊势级战列舰而建造的大型远洋驱逐舰,共建造4艘
排水量:1150t
舰艇尺寸:99.5m×8.5m×2.8m
动力系统:由2座煤油混烧锅炉和3座重油专烧锅炉搭配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27000马力的动力
武备:4座单管120mm舰炮
3座双联装450mm鱼雷发射管
2挺6.5mm机枪
续航力:3360海里/14节
最大航速:34节


天龙级首舰天龙号于1917年5月17日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开工,1918年3月11日下水,1919年11月20日竣工;二号舰龙田1917年7月24日在佐世保海军造船厂开工,1918年5月29日下水,1919年3月31日竣工。

舰员:327人
标准排水量:3230t
满载排水量:4350t
舰艇尺寸:162.65m×12.3m×3.96m
装甲防护:轮机舱舷侧装甲厚度63mm;水平装甲防护16-25mm;主炮炮盾装甲厚度20mm;司令塔正面装甲51mm
动力:8座重油专烧锅炉+2座煤油混烧锅炉,3台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51000马力
续航力:5000海里/14节
最大航速:33节(改造后下降至30节)

武备:
4座单管三年式140mm主炮
1座单管三年式76mm高炮
2座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
48顆水雷
后期76mm高炮更换为
2座双联装九六式25mm机关炮
2挺13mm高射机枪
加装2座深水炸弹投放器和滑放轨,备弹18颗

1920年8月29日,刚完工一年的两艘天龙级巡洋舰就分别被配属到第1、2水雷战队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两舰主要担任干涉军运输船队的护卫工作。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天龙级进行了一系列的小幅改造,包括加装方位测距室、气球临时系留设备、新型电台及其配套设施、更换部分防空武器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艘天龙级巡洋舰被调到中国沿海参与作战任务,但由于此时的中国海军实力孱弱无力与当时的日本海军争锋,再加上沿海地区的快速沦陷,两舰大多数时间仅担负警备任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两艘已经服役二十多年的天龙级巡洋舰共同隶属于第4舰队第18战队,在之后还参加了威克岛攻略战、俾斯麦海海战和珊瑚海海战。

1942年6月15日,第十八战队被拆分,天龙号在之后重新被配属到第8舰队第1战队,进驻拉包尔。 1942年8月8日至9日,第一次所罗门海战(萨沃岛海战)爆发,天龙号同重巡洋舰鸟海、青叶、古鹰、加古、衣笠、古鹰以及另一艘轻巡洋舰夕张,在三川军一中将的指挥下重创了麻痹大意的美澳联军舰队,最后发光了一次。

11月12日至14日,天龙号还参加了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但这一次是脚盆被爆打。12月16日,天龙号从拉包尔出发,执行海军18号作战中的新几内亚东北部马当港攻占支援任务,但在马当港以东16公里海面被美国潜艇大青花鱼号击沉。(大凤:…………)

而龙田号则在1942年末协助完陆军在新几内亚摩尔斯贝港的拉埃、萨拉摩亚的登陆作战后,于次年返回本土充当训练舰。

随着战争后期美帝开始发力,联合舰队的主力战舰大量损失,IJN中最老资格的巡洋舰龙田(金刚:我已不做战巡好多年)不得不再次披挂上阵于1944年2月担任运输及护航舰再度南下。
1944年3月13日,在向塞班岛运送物资过程中,龙田号被美国玉筋鱼号(Sand Lance,SS-381)潜艇击沉于伊豆群岛八丈岛西部海域,彻底结束了IJN初代轻巡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