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B布尔什维主义

2022-12-25 09:19 作者:宇文红星  | 我要投稿

布尔什维主义(Bolshevism)

布尔什维主义这个术语虽然经常被人们作为列宁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但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或运动,而列宁主义则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包括理论与实践)。布尔什维主义这种政治倾向的奠基人是列宁,可是它也是被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托洛茨基、毛泽东)所采纳的实行社会革命变革的一种方法。布尔什维主义是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RSDLP)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诞生的。从那时候起,列宁已经认识到布尔什维主义是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和一个政党”而存在。在代表大会讨论党章第一条时,列宁和他的支持者围绕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党员条件问题跟马尔托夫实行分裂。列宁主张党员应当是积极的和政治上可靠的,而不是象当时其他社会民主党那样把党建立在职工会的基础上,并且不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参加党。在这个问题上所引起的分裂把该党分为两翼:布尔什维克(即“多数派”,源自俄语большинство一词)和孟什维克(即“少数派”,源自俄语Мельшинство一词)。只是到了第七次党代表大会(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一词才出现在党的名称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从1918年3月起,该党改称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12月,该党又一次改称为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从1952年起,党的名称最后改为苏联共产党,不再标上布尔什维克这个词。 布尔什维克的立场是建立在一种政治战略的基础之上,这种战略强调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或领导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积极参加政治。党要由献身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有战斗力的、积极的马克思主义者组成,至于那些仅仅同情社会主义思想而并不积极的党员,则应被排除出党。党在跟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从事压迫的统治集团,如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中负有领导的任务;此外,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革命经验灌输给群众,因为根据布尔什维克的观点,群众是不会自发地接受一种具有阶级觉悟的政治观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党,它的决策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之上。党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领导人的选举。但是政策一旦决定,全体党员就有义务执行并且必须对党的领导保持完全的忠诚。人们认为,只有这样,党才能成为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的武器。列宁所设想的党组织的模式,是适合于沙皇俄国的政治压迫条件的,至于生活在比较自由的社会里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则比较强调民主的因素。这也就使得在布尔什维主义内部的集中主义成分和民主主义成分之间存在某种分歧以至紧张的状态,这两者都有各自的积极份子,他们都强调各自的概念是可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成功地夺取政权,在其他社会党中引起了反响。共产国际在1921年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便以二十一条作为吸收成员的条件,从而使该国际得以按俄国党的模式组织起来(见“参考书目”①)。此后,布尔什维主义便成为一种具有国际规模的运动。 随着斯大林在苏维埃俄国的上台,布尔什维主义又跟他的政策联系在一起。高速度的工业化,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集中化的国家机器,农业集体化,以及其他各国共产党的利益服从于苏联党的利益。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赋予体现为国家的上层建筑(见

基础与上层建筑

条目)以重要的作用,斯大林设想国家会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当这个目标在1936年苏联宣告实现后,斯大林便采取了一种经济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斯大林还把苏维埃国家看作是工人阶级(全世界的)的政治表现。因此,从斯大林所提供的形式来看,布尔什维主义则是一种经济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跟一种工具主义的政治观点的结合。 当苏联领导人把布尔什维主义看作是一种统一的政治运动时,这个运动的内部也就出现了若干重大的分歧。主要的分歧见诸于托洛茨基及其第四国际的追随者(见

托洛茨基主义

条目)的政策以及毛主义的理论。第四国际在严格地维护党的绝对领导原则的同时,要求党员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党的领导并对党的领导实行更有效的监督作用。它把斯大林式的布尔什维 主义视为由一些领导人对工人阶级实行非法统治的“退化现象”。此外,第四国际强调资本主义的世界性,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内”建成。因此,布尔什维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应当为世界革命创造条件,而俄国革命则被解释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至于毛主义者的主要贡献,则在于强调上层建筑的变化的作用,这种变化可以不依赖于基础的变化,它对于社会主义的进化是必要的。不像苏联党所强调的那样,毛主义者并不认为社会关系要随着生产力发展的变化而改变,而是强调甚至在经济达到高度成熟的水平之前就要在人民当中建立起社会主义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关系应当表现在群众的直接参与作用,以及缩小各类工人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差别。同时还大力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即铲除资本主义的倾向和培育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 跟布尔什维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已经对这种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根本上进行了批判。罗莎·卢森堡从原则上反对一种集中制的党组织和党的绝对领导的思想,认为这会束缚工人阶级的革命积极性。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前跟列宁处于对立地位时,也声称党有取代工人阶级之虞。孟什维克则采纳一种比较渐进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把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理论和策略视为一种早熟现象,并且认为革命变革只能通过以职工会为基础的社会党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实现。在布尔什维克统治下的社会里,国家所起的主宰作用可以看作是生产力落后和人民群众缺乏足够的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自觉性的结果。从这种观点来看,布尔什维主义是唯意志论的,在政治上则是机会主义的。至于共产主义国家和这些国家以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统观点,则仍然认为布尔什维主义是工人阶级取得和巩固政权的唯一正确的策略,虽然这种概念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受到欧洲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的批评。 (DSL)

参考书目

①E.H.卡尔:《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1923)》,1953年英文版第1卷。 ② P.科里根,H.R.拉姆塞,D.塞邦斯:《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布尔什维主义及其批判》,1978年英文版。 ③N.哈定:《列宁的政治思想》,1977年英文版。 ④B.克内—巴兹:《列甫·托洛茨基的社会政治思想》,1978年英文版。 ⑤D.S.莱恩:《列宁主义——一种社会学的解释》,1981年版。 ⑥列宁:《怎么办?》(1902),1961年英文版。 ⑦乔·卢卡奇:《列宁》(1924),1970年英文版。 ⑧罗·卢森堡:《列宁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载《俄国革命与列宁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一书。 ⑨A.G.迈耶:《列宁主义》,1957年英文版。 ⑩斯大林:《列宁主义基础》。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B布尔什维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