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圈 | 试说“皮草”
◎田小琳
查“皮草”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是“指裘皮及裘皮制品”(第992页),并标〈方〉表示来源是方言。我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到香港,看到“皮草”一词觉得挺新鲜,那时这个词还没有进入规范词典。什么是“皮草”?进皮草店铺一看就明白了,原来就是北方人说的翻毛大衣、狐皮大衣、貂皮大衣之类,总之,毛在外面。

“皮毛”制衣,书面用“裘皮”统称,用“裘”构成的词还有“狐裘、貂裘、轻裘、集腋成裘”等。“皮草”和“皮革”不同,“皮革”是指去毛后的某些动物(牛、羊、猪等)的皮,可制成各种皮件,例如皮夹克、皮带、皮鞋、皮箱等。
接下来的疑问是,皮草这么名贵的服装,售价不菲,为什么用“草”作为构词语素呢?有人望文生义地解释说,皮草店是冬天卖皮毛,夏天卖草席。这当然是笑话,皮毛何其贵,草席何其平(便宜),风马牛不相及嘛。
我想,“皮草”的“草”,应该说的是“毛”才解释得通。怎么证明呢?如果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普通话词语一起拿来比较,可以互文为义。拿“皮草、皮毛、皮裘、毛皮、裘皮”一组词互相比较,可以看出“草” “裘”都是“毛”的意思了。下面再用文言词“不毛之地”和方言词“皮草”直接来做比较。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记载:“赐之不毛之地。”“不毛”就是不长草,“不毛之地”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寸草不生,不要说长庄稼了。那么,“毛”和“草”,便是同义语素。这样,可以直接推断出“皮草”的“草”,就是“毛”;“皮草”就是“皮毛”。同时,也得出“不毛之地”的“毛”就是“草”。
最后谈谈“皮草”和“草皮”的关系。这是一组同素反序词:语素相同,次序相反的合成词。“草皮”是“连带薄薄的一层泥土铲下来的草”,供铺草坪或铺在堤岸表面(详参《现汉》第7版第130页)。语素“皮”指的是地表面的一层,草长在这一层上,故称“草皮”,“草皮”之“皮”是以皮喻地;“皮草”是以草喻毛,毛长在动物的皮上,是毛皮。“皮”“草”同素反序所构成的一组合成词,词义完全不同,说明汉语语序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再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它们的语素义仍有联系,共同点是都含喻义。
研究一个语言现象,常常要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方言联系起来研究,才能得出答案。“普—方—古”互连,这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方法。“皮草”和“不毛之地”的比较又一例也。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8期《华语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