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绝世妖僧:精通佛道儒三教,一生充满传奇!
在明朝有一个怪和尚,民间传说此人可以“擒龙”,并留下大明朝百年内“三大预言”
他出身为僧,却师从道士,又深谙兵法,并精通“儒释道”三教。
他只是区区一个外姓人,连品级都没有,死后却能配享太庙,成为明朝唯一享此殊荣的文臣。
他便是《靖难事件》的总策划师,永乐皇帝朱棣的第一谋士,黑衣宰相姚广孝。

那姚广孝究竟有多怪,才被世人称为“一代妖僧”
他又究竟有多神,才能让朱棣言听计从,委以重任,甚至死后,能让他进入太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选拔了十个僧人,准备给藩王诵经祈福,姚广孝便在这十人之中。当时他只是一个藉藉无名的和尚,但接下来一场对话却让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等到燕王朱棣进来挑选的时候,姚广孝突然拉住朱棣说:殿下,贫僧有一份大礼相送,朱棣很不屑,我身为大明王爷,要啥有啥,你能送我什么?
姚广孝见朱棣不为所动,将他偷偷拉到一旁低声说,如果能让我跟随殿下,贫僧便送一顶白帽子与你,朱棣一听,脸都吓白了,他是王,王上面加个白,不就是皇吗?

朱棣呵斥姚广孝,你好大的胆子,你究竟是何人?此时太子朱标尚在,敬重大哥的朱棣并无造反之意,但是,这个姚广孝的这个礼物吸引力还是太大了,犹豫了一会后,朱棣最终还是把姚广孝纳入了门下。
那这个姚广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敢在圣上的儿子面前说这样的话,他又有多大的自信,才敢在朱棣面前大放厥词,敢说自己能帮朱棣夺取皇位,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人生阅历。

姚广孝出生在元末的江苏苏州,比那时候的朱元璋还小七岁,那时候他不叫姚广孝,叫姚天禧,和很多名人打小就家境贫寒不同,姚广孝的家境很殷实,家里世代行医,老爹更是江苏名医,而姚广孝也因此啥也不愁,每天就埋头读书。
那他怎么就当了和尚呢?是感情受挫,看破红尘了吗?
这还要话说在他14岁那年,姚广孝无意中在街上看见有个高僧,在众人的簇拥下阔步向前,现场不亚于大官荣归故里,甚至比当官的还气派几分,念书当官都不如当和尚,于是,姚广孝将书本一扔,直接剃度出家,法号道衍。

当了和尚后,小伙子也很上进,一头扎进佛经里,苦心研究,可研究研究着就发现,这佛经不教怎么受人簇拥啊?反而教的都是让人看淡名利,他想这可不行,我才多大,这样下去人是会变成废物的。
于是姚广孝偷偷拜了一位师傅,奇葩的是这师傅是个老道士,这老道士也不是个正经道士,他不学别人修仙炼丹,学的却是阴阳之术,也就是算卦、占卜、天文、权谋等。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东西就是不入流的下三滥,但那个乱世可不一定,要知道那时候人们就很迷信,如果学得好,大可以在大官甚至皇帝面前谋个一官半职,实在混得不好,也完全可以街上摆个摊养活自己。
就这样,姚广孝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你别说,这些年他看遍古籍,博古通今,游历各地,考察风水,见了很多世面,也看见了很多的人心,这很重要。

后来他还结交了宋濂、杨基这样的名士,虽然这时候的姚广孝见多识广,满脑子都是心计和谋略,但是根本没有人用他,因为此时天下太平了,大明建立十多年了,谁还想顶着杀头的风险去造反啊,眼看四十几岁,就要中年危机了,姚广孝也急啊。
但关键时刻,有人给他算了一卦,当时著名的相士袁拱,看见姚广孝不禁大惊,拉着他就要免费给他看看面相,看完后袁拱面色凝重,连连感叹,你这和尚太奇怪,一双三角眼,活像生病的老虎,你这样的人,天性嗜杀,将来一定会成为下个刘秉忠。

刘秉忠也是个和尚,在忽必烈还是亲王的时候,就成为麾下谋士,后来,一手将忽必烈送上了皇位,听了这样的评价,姚广孝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找到那个“忽必烈”命是天算的,机会是要自己抓的。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让懂儒术的和尚来礼部考试,能考上的就留下当礼仪方面的官,野心勃勃的姚广孝自然屁颠颠地去了,但很可惜,朱元璋没给他官做,只是赐了一身僧袍让他回家了,姚广孝苦闷啊,所以就越发的努力,十年后,他终于抓住了这个机会,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那个场景。

他要给燕王一顶白帽子,后来,朱棣虽然将他纳入麾下,但也只是看上了他的智慧,想让他做个谋士,帮自己避避灾什么的,但姚广孝可不想这么下去,他是天天念,白天念,晚上念,每天就危言耸听,撺掇朱棣造反,朱棣真是见识了什么叫和尚念经,他不想造反因为老爹还活着,太子朱标也活着,所以他批评姚广孝,大师想做刘秉忠,可我不是忽必烈,姚广孝表面没说什么,心里却偷偷笑朱棣假正经,因为他知道,没人不想做皇帝。
终于,机会还真让他给等到了,朱标去世,朱元璋立朱允炆为接班人,朱棣这时候有些不服气了,凭什么,这时候姚广孝出来告诉朱棣,反了吧,要不然迟早会被朱允炆剃光头,终于,朱棣被说服了,开始暗中筹备。

果不其然,建文帝上台之后连削五藩,每一个有好下场,而朱棣就会下一个,反了,朱棣终于受不了这样的欺负,在靖难的全过程中,姚广孝在每一个环节都起了关键作用,首先是鼓动朱棣,虽然时局所迫,但靖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姚广孝有关,你说有人把路都指好了,你会不走吗。

还有就是筹备阶段,那段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朱棣眼看就要成为案板上的肉,关键时刻,还是姚广孝出计,先是装病,成功召回了三个儿子,接着又是装疯,麻痹了建文帝,不仅如此,地下做兵工厂,上面养鸭子,掩人耳目也是姚广孝的主意。
到了真正造反的那晚,朱棣动员完军队中后,天空突然大风狂做,瓦片被吹得七零八落,这是不祥之兆,是说,朱棣造反有违天意,士兵们一下慌得不行,关键时刻,还是姚广孝站出来说,这不是凶兆,这是真龙飞天的前兆,真龙飞天肯定是大风雷雨相伴,而瓦片正是真龙踢下来的,这是大吉大利的祥兆啊,士兵们很好糊弄,还真让姚广孝这番话定了心。

而在靖难真正开战之后,朱棣出征,姚广孝与世子朱高炽驻守大本营北平,还不时为朱棣出些锦囊妙计,比如,靖难最关键的一步徐州之战中,出征的朱棣在前线铁铉盛勇的狙击下,寸步难行,后方的大本营也被朝廷围攻,朱棣似乎又要前功尽弃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姚广孝却告诉他,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京师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在淝水 灵璧连败南军,并渡江进入京师,可以说这是汗马功劳。
靖难成功后,姚广孝又被安排去编撰《太祖实录》为朱棣的造反编造种种证据,在解缙编写《永乐大典》失败后,接任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并在朱棣的迁都计划中,一手规划了今天北京紫禁城的格局。
立下了如此功劳,朱棣的奖赏自然少不了,他封给了姚广孝一个大官,太子少师正文品,并给他赐名广孝,可是姚广孝却什么都不要,不要官,不要钱,也不要家,一来他知道功高盖主的下场,二来他做这些从来都不为名利,而是只为一个词“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住在庆寿寺吃斋念佛,意在洗清靖难中犯下的杀生之罪,上朝的时候他就朝服,不上朝就穿一身黑色僧袍,因此人们称他为“黑衣宰相”“黑衣妖僧”虽然晚年安详,但由于靖难的缘故,他的人生也和朱棣有着同样的遗憾。

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老家,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给宗族乡人,但是没人要,他去见姐姐,姐姐闭门不见,因为他是反贼,他去见故友王宾,以为他能理解自己,王宾也不肯相见,甚至让人传话说: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久病逝,终年84岁,他死前唯一的要求就是放掉那个被怀疑放走建文帝的溥恰,仁宗朱高炽即位后,特命将姚广孝配享太宗庙庭,这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纵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将,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仅有姚广孝一人,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纵观他的一生来讲,姚广孝是一个奇人,好好的富家公子不当去当和尚,好好的和尚不当却拜道士为师,这一切的反常足以证明这是个奇人。而他这个奇又证明,他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靖难一战,他又变成了一个乱世能臣,荣誉之时,他又急流勇退,是个聪明人。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活明白的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