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参考)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包括两首诗《泊船瓜洲》和《秋思》以及一首词《长相思》。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可谓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泊船瓜洲》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秋思》则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描写,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诗。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学习
(1)识记本课“洛 榆 畔 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 榆关 那畔 千帐”等词语。
二、技能培养
(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三、情感熏陶
(1)感受作者的无限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注重了以上三个维度结合的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诗词的作者,学习诗词大意,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让学生通过作者对不同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无限思乡之情。本课的难点在于感知诗词大意,学习揣摩诗人用词之精妙。
三、说教法
1.相关教学理论
首先,对于古诗词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有辩证的认识。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都是相对的,价值和作用都是有限的,具体到某一篇诗词,没有绝对合适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各种方法应该互相配合,综合运用。
其次,应该改革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改变过去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2.本课采用的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本课教学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训练学生的阅读鉴赏和感悟能力。为此,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法:
(1)诵读法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诵读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古诗词情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并促进书面语和口语的联系和沟通。
(2)情景创设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3)讨论交流法。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只有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再分析综合,群策群力,以及教师的适时点拨,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
四、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古诗词积累,结合注释不难理解诗的含义,但是联系作者情况和诗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来理解诗的意蕴以及感悟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尚不足。
2.本课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可以通过回顾以前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新诗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以下学法学习课文:
(1)自主学习法
学生要学会运用网络或工具书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诵读感悟法
本课要求学生经过反复的诵读达到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学会品味古诗词中作者用词之妙,培养鉴赏和感悟能力。
(3)探究学习法
要求学生学会品味、感悟、迁移,具有探究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1.思路设计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我根据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我将结合多种教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创作的背景,感悟古诗词的思想情感,进行阅读迁移。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研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古诗词的解读。
2.课堂教学环节
为了创设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对古诗《泊船瓜洲》进行学习,分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品析,感悟诗情,作业布置五个部分;第二课时学习《秋思》和《长相思》,侧重学生自学,通过交流讨论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主要分为复习检查,质疑问难,交流讨论、作业布置四个部分。
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如下:
1.新课导入
(1)导语激趣。导语的作用是既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主要任务,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古人多有寄明月思乡情之作,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之《静夜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之《水调歌头》)或借月思乡也好,或借月思人。请同学们翻开书读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整体感知
(1)出示诗题,揭示“泊”字的意思,明确 “泊”的读音为bo,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作者王安石的了解(预习时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作业,这个环节进行展示,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亲手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再展示出来,不仅提高了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通读全诗,指名读诗,纠正字音。如:“间”读 jiàn;“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 huán;
(2)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弄清楚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用笔简单地画下来。由此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全诗的大意。
《课标》指出阅读古诗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能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此环节目的在于扫除字词障碍,大体把握诗意,为后面的细读诗词奠定基础。
3.重点品析
(1)读诗词前两句,分析“一水间”“只隔”,说明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体现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读诗词后两句,一个“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也仿佛有阵阵春风铺面而来。借新绿的景物变化表现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通过讲解绿字的妙用,渗透王安石仔细推敲的精神。
(3)捉住诗眼“又”以及“何时还”进一步分析诗人的思乡之情。
通过挖掘全诗重点字词,使学生深刻体会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捉住诗眼深入剖析,借助诗眼凝练全诗情感的特点,帮助学生体会诗文感情。
4.感悟诗情
请学生扮演王安石的角色,想象诗人所处的场景以及他的所见所感。播放音乐并用语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境。九百年前,诗人王安石站在瓜州渡口,带着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含着对前途无法预知的迷茫,千般愁绪,万般滋味,无法言说,只化作一首诗。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观察积累,对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展开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连贯起来创作出了一段段生动优美的文字材料。
这里运用了情景创设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诗词的画面中,变成诗人的角色,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情蕴,产生情感的共鸣。
5.作业布置
背诵《泊船瓜洲》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板书如下:
泊船瓜洲 北宋 王安石
京口 瓜州 一水 间
钟山 数重山
又“绿”
照我还
思乡心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