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斯基”曾是俄国最常见姓氏,为什么如今却很少了?

2021-03-25 21:37 作者:BainKin王豳  | 我要投稿



作者:360图书馆的shisanxhi,
原标题:《“斯基”曾是俄国最常见姓氏,如今却很少了,这是为什么呢?》,2019;

节选部分:
在人们原来的印象中,许多俄罗斯人的姓氏中都带有“斯基”,俄国历史上的一批著名人物都拥有这样的姓氏;
比如: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
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
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康定斯基、
直升机之父西科斯基、
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演剧体系之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契卡的创始人捷尔任斯基。

在国际上,“斯基”成了俄罗斯的代称。

苏联米28武装直升机首次曝光时,西方觉得,它很像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于是就戏谑地称之为“阿帕奇斯基”;
基于同样的原因,苏联kh-55巡航导弹被称为“战斧斯基”。
但是,如今的俄罗斯人姓氏中很少有带“斯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姓氏的消失呢?
其实,这是与俄罗斯一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


原先,“斯基”是波兰贵族姓氏的后缀,在中世纪的波兰,用“斯基”作为姓氏的固定后缀,是典型的命名方法,表示这个人来自哪里,一般是在这个贵族的封地后面加“斯基”。
俄罗斯人如果姓氏中带有“斯基”,那么他的祖上一定可以追溯到某个波兰贵族,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祖上在波兰有一块封地叫陀思妥耶沃村。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姓氏的得来就是在这个村子的名字后面加“斯基”,就好像,在中国农村里说某个人是高家庄的,或者是李家屯的。

这时“斯基”就与中文中的“的”类似,是个助词。
俄罗斯女人婚后要随丈夫的姓,如果她丈夫是个“斯基”,那么她的姓就要把丈夫姓氏中那个“斯基”改成“斯卡娅”,表示她是某个“斯基”的妻子。


如今的俄罗斯,“斯基”很少了,“斯卡娅”却常常能看见,比如:克里米亚那位因为美丽而惹得日本人大喊“审判我吧”的美女检察官,就叫娜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
还有艺术体操奥运冠军、后来成了赌王的维拉·施曼斯卡娅;
以及欧锦赛花滑冠军利普尼特斯卡娅。

波兰姓氏大规模进入俄罗斯,
缘起于历史上波兰与俄罗斯之间漫长而复杂的交集。
波兰与俄罗斯同属斯拉夫民族,但俄罗斯属于东斯拉夫人,波兰与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属于西斯拉夫人。
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信仰东正教,而西斯拉夫人信仰天主教和新教。
所以他们之间很早就存在着宗教冲突,他们的关系注定不会融洽。
在斯拉夫人生活的东欧地区,波兰因靠近西方,开化得比较早,发展出了先进的文明,周边的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都是接受波兰的文化辐射后发展起来的。


所以,波兰在文化上居于强势,是斯拉夫民族中的文化输出者。
到了十八世纪,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
波兰被灭国,一部分并入俄国,波兰人也成了俄国人。
武力衰弱的波兰却拥有先进的文化,这导致波兰在被灭后,反而在文化上同化俄国。
当时大多数俄国人还没有姓氏,接受波兰文化后,才纷纷仿效波兰人的样子给自己取姓,自然也要学波兰人的样子加一个“斯基”,显得自己有文化。
这种情况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有些相似。
中原文化发达,但打不过周边蛮族,几次被灭国,却用先进文明同化了征服者。
连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这样高贵的姓氏后来都改成了汉姓,成了白姓或包姓。
由于来自波兰的人普遍文化素质高,拥有知识的他们比那些目不识丁的俄国人更容易进入沙俄体制内担任公职。
到十九世纪时,俄国精英层中波兰后裔占了很大比例。
俄罗斯“白银”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文化巨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出自社会中上层,与波兰文化有密切的传承,结果这一时期的俄国,是以“斯基”们主导的,而当时的俄国文化却影响着世界。
… …
援华的工程师里就有许多“斯基”,当时中国工人们戏称“十个老大哥九个是司机,汽车都不够他们开的!”。
随着岁月流逝,这些人逐渐老去,“斯基”也就慢慢消失了。
而波兰由于没有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所以“斯基”姓氏仍然很多,比如死于空难的波兰前总统就叫卡钦斯基。
“斯基”的消失见证了俄国社会的百年变迁,同一时期的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四”时期,因为女性解放运动,鼓吹男女平等,导致这个时期女性取名中性化或男性化。
比如:
女物理学家吴健雄、
民国才女于立群、
鲁迅夫人许广平、
彭德怀夫人浦安修;
解放后又出现了大量建国、学锋、学东等名字,改开后,这些名字都逐渐远去了。

所以,人的名字也往往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斯基”曾是俄国最常见姓氏,为什么如今却很少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