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4.25 脑科学日报| Science:每天只睡两小时探秘象海豹睡眠之旅

2023-04-25 11:09 作者:brainnews--杏仁核学堂  | 我要投稿

第1712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4月25日

科 学 时 讯


1,Annals of Neurology:Aβ导致唐氏综合症中逆转运复合体减少和功能缺失

来源:BioArtMED


唐氏综合症 (DS) 是由于存在额外的完整的或者部分的第21号染色体而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老年的DS患者表现出许多阿尔兹海默病 (AD) 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DS-AD)。

近日,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William Mobley教授领导的团队探索了参与内膜转运,和AD病理密切相关的逆转运复合体核心亚基减少的分子机制,发现增加的APP基因剂量导致逆转运复合物亚基减少和功能减弱。通过应用新一代的分泌酶调节剂 (GSM) 该研究进一步证实较长的Aβ包括Aβ40和Aβ42是诱因。

阅读链接:Annals of Neurology:Aβ导致唐氏综合症中逆转运复合体减少和功能缺失

2,Science Bulletin:转化人类脑图表的6E压舱石来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脑图表为人脑的众多指标建立成熟与老化的参考标准,有助于从毕生发展的视角精准量化人脑的个体差异,辅助解析人脑的复杂性及其人口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转化意义。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左西年教授团队联合纽约儿童心理研究所脑发育中心创始主任Michael P. Milham博士、生命周期脑图表联盟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为脑科学转化研究建立脑图表的六大基石。文章指出:LBCC的团队工作在建立可转化脑图表的方向上前进了一大步,标志着人口神经科学的新阶段。其中,前三大基石分析了在建立可转化脑图表之前应进一步深入评估的方面,强调了加强基础与转化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接下来的两大基石讨论了建立可转化脑图表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建模方法;最后基石展望了通过开放平台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前景。

阅读链接:Science Bulletin:转化人类脑图表的6E压舱石


3,Cerebral Cortex:“有勇有谋”的风险运用能力的脑机制来源:西大心理


在灰质体积上与风险运用能力有关的三个大脑区域

风险决策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个体的风险倾向,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风险运用能力,即个体在风险决策中充分运用风险来为自己创造更多利益的能力。然而,对于这一重要的能力,仍然没有很好的量化指标,也不清楚这一能力的神经基础及其可能的构成成分。

近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冯廷勇教授团队基于一项经典的风险决策实验室范式,开创性地提出了风险运用能力的概念及其量化方式,指出眶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脑区构成了风险运用能力的神经基础,这说明与这些脑区密切相关的价值评估能力、适应性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可能是风险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风险运用能力的神经基础,这为理解“有勇有谋”和“有勇无谋”之间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科学的解释。

阅读链接:Cerebral Cortex:“有勇有谋”的风险运用能力的脑机制

4,Cell Metabolism:别怕!压力造成的衰老可以“养”回来来源:Cell

Press细胞科学生物体的生物年龄被认为在生命过程中稳步增加,但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并没有不可磨灭的联系。近日一篇研究利用了DNA甲基化时钟测量了人类和小鼠在各种压力刺激下生物年龄的变化。结果显示,生物年龄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增加,以应对压力,但这种增加是短暂的,并会在从压力中恢复后趋向于基线。研究结果表明,严重的压力会增加死亡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增加生物年龄来实现的。降低生物年龄可以降低死亡率,从压力中恢复的能力可能是长寿的重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生物年龄可能是评估生理压力及其缓解的一个有用参数。此外,人类DNA甲基化第一代时钟缺乏检测生物年龄短暂变化的灵敏度。

阅读链接:Cell Metabolism:别怕!压力造成的衰老可以“养”回来

5,基于动态加权符号互信息与k均值聚类的帕金森病患者静息脑电关联状态识别来源: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帕金森病发生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社会诊疗负担不断加重。然而,该病的早期监测手段有限,很难及时干预。近日一篇研究对服药前后帕金森病患者及健康人的32通道静息态脑电数据进行分频段研究。研究发现,在Beta频段(P = 0.034)与Gamma频段(P = 0.010)各有一个脑电信号关联状态可显著区分未服药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人。这表明未服药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人的静息态脑电各通道信号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阅读链接:基于动态加权符号互信息与k均值聚类的帕金森病患者静息脑电关联状态识别


6,改变情绪可以提高传统思维者的创造力来源:雷雳和学生们

近日一篇研究发现,即使那些倾向于传统思维的人(比如会计师或保险理算师),如果能换个角度看待情绪,也会富有创造性。研究人员在一组实验中发现,那些对新思想和新经验开放程度较低、采用传统思维的个体,在练习“情感重新评估”之后,提出了比同龄人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

阅读链接:改变情绪可以提高传统思维者的创造力


7非自杀性自伤及双相抑郁患者磁共振波谱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来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双相障碍是一种终身发作性疾病,是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念的情况下,反复实施一系列直接伤害自身身体的行为。近日一篇研究对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NSSI及双相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探讨伴NSSI双相抑郁患者的脑影像学特征及神经心理机制。

文章指出,对于NSSI的研究,目前较多研究者使用BOLD-fMRI作为研究工具。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对NSSI及双相障碍患者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PFC、杏仁核是最受关注的脑区。NAA水平变化可能与NSSI和双相障碍的发生均有关。同时,上述两种疾病患者均表现出杏仁核的异常激活。

阅读链接:非自杀性自伤及双相抑郁患者磁共振波谱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8,Science:每天只睡两小时!新型工具探秘象海豹的深海睡眠之旅来源:Science

AAAS北象海豹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这一纪录可媲美睡眠最少的哺乳动物象海豹的睡眠可分割为一系列打盹样的“睡眠潜泳”,其潜泳所在的深度则通常没有其它捕食动物的存在。这些发现利用了一种在海中检测动物睡眠的新型工具,它们为那些必须在睡觉的同时避免遭遇被捕食的动物的睡眠行为提供了线索。这些海豹会在水面以下几百米处潜泳时小睡(时间通常不到20分钟),这一深度低于捕食它们的常见动物的活动水域。在这些睡眠潜泳中,海豹会从清醒的向下滑行转变为慢波睡眠(SWS)。在这一阶段,海豹会保持其垂直睡姿,但当它们从SWS转向快速眼动睡眠(REM)时,睡眠性麻痹会使其失去对姿势的控制。这种睡眠策略能使海豹进入完全的REM睡眠,但其睡眠时所处的海水深度可降低其遭遇捕食的风险。

阅读连接:

Science:每天只睡两小时!新型工具探秘象海豹的深海睡眠之旅


审校:Simon


4.25 脑科学日报| Science:每天只睡两小时探秘象海豹睡眠之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