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文娟唱腔赏析:《红楼梦》

2023-03-01 19:44 作者:Jluke  | 我要投稿

王(文娟)派唱腔

王文娟192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嵊县。1939年到上海,向她表姐越剧小生竺素娥学习小生,后改花旦。曾向支兰芳、王杏花、小白玉梅等学习,唱腔上融会贯通,自成风格。20世纪40年代先后与陆锦花、尹桂芳、徐玉兰等合作演出,在艺术上渐趋成熟。1954年在《春香传》中扮演春香,参加同年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荣获一等奖。自60年代初以来,演出《追鱼》《则天皇帝》《红楼梦》《孟丽君》等多部新戏,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被行内专家誉为“性格演员”

王派唱腔,保留许多朴实流畅的[四工腔]音调和浓郁厚实的演唱韵味,又在此基础上作了很大发展。她以真声为主,吐字清晰,行腔自然,不追求花哨,唱得精细传神,在朴实中见华丽,于淡雅中见浓艳,腔自情出,委婉动人。

王派唱腔最富有特征的“甩腔”颇有戏剧效果尤其在表现明快情绪时,更能显出其特有的风采。80年代王文娟与毕春芳合演《书房会》,邀我担任作曲,王派那句“甩腔”赋予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例如:

上例(甲)、(乙),实是相似的音乐素材而在速度、音调上稍作变化,特点明显,又有感情变化。观众听到这句“甩腔”,总会报以热烈鼓掌,我每次看演出,也会被那悠扬舒展的“甩腔”所激动。

《红楼梦·黛玉葬花》是王文娟的代表作之一。王文娟所塑造的林黛玉形象,栩栩如生;她的唱腔有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黛玉葬花”是其中的重点唱段:前面[尺调腔·慢板]十字句深沉柔美,见景抒情,唱出大观园在林黛玉眼中只是一座愁城;黛玉又借物抒情,在她看来,大观园内只是“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虽然“花落花飞飞满天”,却是“红消香断有谁怜”呢?中间几首“葬花词”,唱腔悠缓抑郁,吟诵与歌唱糅为一体,展现出林黛玉高雅的诗人气质;最后四句转为[弦下腔·慢板],倾诉了黛玉由惜花而想人,最后倾吐了“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楚之情。

“黛玉焚稿”也是一曲动人肺腑的大段[弦下腔]。林黛玉临终前,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她的真情实感。唱腔在缓缓的低音中起唱,第一句“诗书”二字则用较高音区,以突现这段焚稿的中心词意,然后以委婉的音调,追忆黛玉一生与诗稿为伴的往事,听来感人至深,不胜悲怆。唱到“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运用高音区并加强力度,倾吐了黛玉从悲怨到绝望。然后转入紧伴散唱的[流水板],唱到“谁知道诗帕未变人心变”的“变”字,按常规这个“变”字是用高音2,这里却用低音的2,使感情更为内在深刻,而唱到“万般恩情从此绝”的“绝”字,则用高音2,并再向上到高音3,层层上推,揭示出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突出这个“绝”字,是万般恩情俱毁的意念,音乐高潮之后,则用[慢板]缓缓唱出“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将林黛玉愤世嫉俗、孤芳自傲的形象在那凄怆的旋律中结束全段唱腔。

王文娟另一部代表作《孟丽君》,塑造了一位才貌出众、智勇双全的古代妇女形象。“画像有口口难张”是主要唱段之一,运用绍剧的[三五七]节奏,通过融化,与王派唱腔结合起来,流畅明快,从一个侧面刻画了孟丽君的性格。

——摘连波编著(2013)《越剧唱腔赏析》

王文娟唱腔赏析:《红楼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