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距离
我其实觉得自己一直都活得很虚假,但是这种虚假,又是那么真实。
小学时在同学家玩,被别人留下来吃饭,我自己其实认为吃不吃都无所谓,但是同学遇到一样的情况,基本都是回绝的,所以我也模仿着回绝了。
但是一顿饭而已,吃不吃又能怎么样呢?本来就是一件怎么样都无所谓的事。
别人的人格构建,也是这样的模仿吗?很多场景下我根本不知道该有什么反应,只能学着别人或者电视剧里的样子,这种习惯到了今天还没有改变。
模仿出来的我是假的,但是我又遇到了一个跟我差不多的人,这个人似乎把模仿出来的自我当成了真实,并且没有产生任何矛盾与质疑。
就像士郎最后战胜了金闪闪一样,赝品也拥有与真品抗衡的力量。小的时候看到电视上的日本节目,在一个葬礼上,一个死者亲属说:“绝对会继承死者的遗志。”
我觉得那句台词很帅气,但同时又感觉有些奇怪,因为周围的人在过白事的时候,除了哭以外,说的最多的就是:“她死之前是个很好的人。”
这里我选择了模仿前者,死亡必然拥有巨大的意义,必然要对活着的人起着某些作用,否则不就跟没有存在过一样吗?单纯一个“好人”的标签,沉浸在悲伤里,也太......太什么呢?
也太真实了吧。对啊,本来就是应该悲伤的,什么遗志一类的东西,都是编出来的。
我的模仿游戏就到这里了。别人选择继续模仿,那是别人的自由,但我也有选择不模仿的自由。但是不模仿了,我该去干点什么呢?不模仿的话,连说话都没有动力,只想躺着。
#define GENIUS
后翼弃兵里面有一段,主持人采访主角,是不是把棋子当成了自己父母,下棋才这么厉害的......这是全剧我最喜欢的一段。主流的声音定义了天才,于是在这个定义下也诞生了无数的“天才少年”,于是更多的人追随这个定义塑造自己,就像世界线收束一样。
世界上无数的人都在这样的定义下进行着活动,最后独立的人消失,人类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