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县木塔,世界奇塔建筑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中国应县木塔,世界奇塔建筑
对古建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山西有座辽代木塔,应县木塔。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是“佛宫寺释迦塔”的俗称。2009年来到这里,一睹这座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的神奇。
2009年8月山西应县木塔 门票60元

应县木塔是由出生在应州(山西北部)的辽兴宗的皇后倡建,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成,作为家庙以彰显皇家之威,并有礼佛观光,登高瞭敌之用,故时称“金城戍楼”。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塔”是舶来品,不同于中国的高层建筑“阁”。塔的最初原型是印度佛教的“窣堵坡”,简单说就是一个半圆形坟丘,用来安放佛祖或者僧人的骨殖(舍利子),也称墓塔、灵塔。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窣堵坡”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演变成了中国的“塔”,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辽兴宗时期朝政治稳固,皇帝、皇后两口子信佛、侫佛,动用全国力量建寺、建塔,在这种背景下应县木塔应运而生。
应县木塔建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塔高径比约2.2,比例相当敦厚,使得木塔高峻而又不失凝重,将应县木塔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除了第一层的四米高石质台基外,其余各部分均由木头建成,没有用一根铁钉、铆钉,全部采用传统的榫卯工艺搭建。

木塔共五层,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8根。九百多年来这座木塔经历了狂风暴雨、大地震和炮火的轰击,依然屹立不倒。


塔的斗拱榫卯结构,斗栱共使用了54种,其中柱头铺作10种,补间铺作29种,转角铺作15种,样式繁复的斗栱共同承托了塔身7400吨的重量。

塔的上两层是皇帝题写的匾额。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永乐皇帝朱棣率军北伐,回京途中驻应州(今应县)登塔题写“峻极神功”。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督大军在阳和(今阳高县)、应州(今应县)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赏有功将官题写“天下奇观”。第三层塔檐匾额“释迦塔”,是木塔匾额中最古老、最珍贵的一块,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木塔底层塑有一尊高大的如来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色彩鲜艳。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
底层如来佛及力士


二层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为进一步研究辽代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层如来佛、菩萨及协侍

民国时,无知而固执的应县县长命人拆除了塔身所有明层中四个斜面的外檐夹泥墙以及墙内斜撑而改换成门窗,导致木塔的稳固性大为受损,现破坏作用已经显现,二、三层的西侧和西北侧倾斜尤其明显,倾斜程度还在不断加剧。
塔上俯瞰塔前新建山门、钟鼓楼,塔后九间殿及老县城区



2009年我去的时候还算幸运,登上了二层楼,现在楼层已经封闭禁止上爬,你只能在底层看一看了。
应县木塔的另一件大事是1966年在塔内发现了佛牙舍利。虽经“国家文物部门的权威认定”是佛祖释迦摩尼的灵牙,但远不如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舍利那么轰动和得到公认。还有什么陨石、八卦石(辽代遗物)、汉云石等。

木塔周围飞舞着麻燕,每到秋季,成千上万只麻燕景致更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