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埙:日本土笛(二)




昨天我们了解了日本土笛的考古情况,
今天我们将继续绫罗木土笛的话题,
聊一聊这个破损土笛背后的故事。

1967年,负责绫罗木遗址挖掘工作的国分直一博士认为,绫罗木土笛的形制类似中国古代殷商时期的礼制乐器陶埙。根据中国陶埙的形制特点,国分博士将其口缘部分看作是吹口,侧面的孔洞看作按孔,并猜测它是一种农耕礼制乐器。当地画家松冈敏行得知绫罗木土笛出土信息后,以国分博士的实测数据为基础,使用黏土烧制了一个等比大小的土笛进行吹奏实验,发现仿制品能演奏出近似草笛的、比较低频的声响。
而在其余地区挖掘出土的土笛,吹口比绫罗木土笛更大,在吹奏时并不能发出正常的乐音,失去了作为乐器发声功能。国分博士也发现了这一点,把嘴抵在吹口边缘,并猜想先人在演奏这种土笛时,是人工模拟吹奏声响的情况。
当时参与绫罗木遗迹抢救保护工程的伊东照雄也提出了他的结论。他认为这是先人在求神仪式时使用的器物。先人在神主下诏前利用土笛发出绵长、类似人的呻吟声去迎接神的降临。简而言之,他认为这种类型的土笛带有明显的宗教意味,是一种不能演奏乐音、单单只有形态的土笛。而挖掘面世半个多世纪以来,绫罗木土笛的实际功能仍留有很大的争议,至今未能在日本学界内达成统一的说法。
这一周关于埙的普及就到这里告一段落了,我们即将推出粤乐代表乐器——高胡的科普,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后续精彩,明日继续!
参考资料:
[1]东京国立博物馆 陈列特展《本州最西端的弥生文化—响滩和山口·绫罗木遗迹》的看点(魅力点)3——交流话题篇https://www.tnm.jp/modules/rblog/index.php/1/2014/02/21/綾羅木郷3/
[2]第二十三号研究纪要,下关市立考古博物馆,2019年https://www.shimo-kouko.jp/wp-content/uploads/2021/03/kenkyukiyou23.pdf
[3]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