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弃短炒,十年见长红!

罗青山/文

这是裸眼看财经的第 205 篇文章2800字 | 全文阅读需15分钟
前几天在了解云雀对刘立达的“举报门”时,其实有仔细去看银河基金的产品,因为今天要讲的内容和上篇内容相关性不大,便没有在文章里详细展开说这件事情。
银河创新成长和诺安成长是基金常常上热搜背后的强大推手,基民也热衷于跟着大V短期炒作这些基金。原本一年45%+和39%+的绩优基金背后,投资者短期炒作的胜率却不到一半,这该是谁的锅?
这两只基金不是个例,年轻投资者有极其不好的投资习惯,追涨杀跌也好、短期炒作也罢,期间产生了巨大的管理费用,最近进了基金公司的腰包。基金公司肯定看得见,一只被短期爆炒的基金,已经是打开巨额管理费收入的财富密码。
投资者教育很难,难在大家都原因舍弃眼前的利益,对投资者来说,是对明天短期盈利的期待,对资管机构来说,是短炒带来的大量管理费收入。如何破局?推行定开基金不是标准答案,也许需要各界都走心,想清楚自己该赚什么样的钱。
基金频频上微博热搜的幕后推手
大家知道为什么股市大涨和大跌的时候,基金反而会上热搜吗?并不是因为大家都去搜“基金大涨”、“基金大跌”,而是在基金超话有一批意见领袖,及时发微博彰显自己加仓明智、减仓及时,不少基民也跟着起哄,超话的热度就上去了。
短炒基金,一个谁都知道不该去做但忍不住去做的动作。对微博上的基金大V来说,短炒带来的收益也许不高,但碍不住喜欢被人捧着;对活跃在微博上的基民来说,看某个大V总说他踩点准,总有忍不住想“跟车”的时候。
诺安成长和银河创新成长这两只基金,因为持仓极端,短期波动很大,成为各基金大V短期操作的首选。大家能理解原因吧,及其夸张的单日净值涨跌,好做文章,比如一天能涨5%,要拿出0.15%的管理费收入,对基民的盈利体验影响不大。
从直观上讲,短期操作0.15%的管理费收入确实不高,所以很多投资者理所应当地把基金当成股票去炒了,实际上,有更适合投资者短期炒作的ETF产品,但几乎所有的基金大V都还是炒场外,炒费率更高的主动权益基金,这就离谱。
这个策略到底奏效不奏效,可以用支付宝的基金诊断功能来查一下。

这个图就是两只基金的持有人在不同持有期的盈亏情况,重点看6个月以内的分布,左边的银河创新成长,有39.7%的投资者亏了5%以上,右边的诺安成长,有31.4%的投资者亏了5%以上。
详细解读“本期已实现收益”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这5%的亏损是实打实的亏损,不包括短期炒作基金花费的管理费用。相比券商万分之二三的手续费,主动权益基金0.15%的费率几乎是前者的6倍,甚至还有部分基金管理费率就是1.5%,在任何平台都不打折。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规模分别是280亿元和147亿元的两只基金,在一年时间内会吸引多少资金短炒,期间会产生多少管理费用,而市场上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大概是8万亿,这两只基金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先来看看银河创新成长的2020年年报,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在这一张表上:

对于基金产生的回报,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金为持有人带来的收益,另一类是基金公司管理这只基金收的提成。在上面这个表中,“本期利润”是第一类回报,简单地说就是这只基金在去年为基民赚了多少钱。
由此引申出两个关注点:第一,该基金在去年的规模基本都在100亿元以上,却只创造了13.3亿元的回报,跟45.42%的收益率对不上;第二点,“本期已实现收益”居然出现了负数,这个指标代表着什么,又有什么意义?
一开始,我也被这个指标忽悠了,因为表格下面有一个备注:本期已实现收益指基金本期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本期利润为本期已实现收益加上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这个概念太专业了,乍一看这个指标是从收益扣除费用出来的,很容易跟利润这个指标挂上钩。但实际上“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个指标根本很难通俗的解释,最好理解的方式其实是“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本期利润-本期已实现收益”。
查了相关资料,我大概理解了“本期已实现收益”这个指标的含义:简单地说,基金持有的股票涨了也抛了,就实现了收益,这个指标取决于基金买卖个股的差价。
正常的逻辑是,低价买了股票并在高价卖了,基金实现收益了,收益率也是正的。但银河创新收益率是正的,基金却没实现收益,它背后的逻辑是买了的好股票一直没卖(没有价差),不好的股票买了后很快卖了(出现了负价差)。
两只基金为管理人贡献的管理费用
我们先来估算两只普通基金的管理费用。
依据银河创新成长的模板,在去年四个季度末的规模分别是56.31亿元、124.42亿元、170.69亿元和184.86亿元。按照0.15%/年的管理费率计算,去年一整年的管理费大约是2011.05万元。
在看诺安成长的情况,该基金在去年四个季度末的规模分别是108.48亿元、161.19亿元、277.31亿元和327.76亿元。同样按代销平台0.15%/年的管理费率,一只同样规模的基金在去年的管理费收入大约是3280.28万元。
笔者还特意确认了一下,两只基金在代销平台确实给了一折的折扣:

但实际上,这两只基金带来的管理费收入可远远不止这么点。根据基金2020年年报披露的信息,银河创新在去年共收取管理费用1.92亿元,诺安成长共收取管理费用3.07亿元,比估算的结果高出了近8倍!
为了证明不是在管理费率上出了问题,我们按这个方法计算了从不打折的东方红系列基金,以东方红沪港深为例,计算得出的费用结果是1.29亿元,实际的费用是1.37亿元,相差不大。
这说明一个问题,投资者在短炒基金上是有选择的,费率是1.5%的权益基金短炒成本太高了,都转向费率是0.15%的低成本基金。最终的结果,把这些费率是0.15%的基金炒成了费率接近1.5%的基金,中间差额都是短炒丢进去的费用。
基金公司的处境会越来越奇怪,一方面要做长期投资的投教工作,一方面尝着被短期爆炒的甜头。大家知道诺安成长对诺安基金的贡献有多大吗?2002年这只基金管理费3.07亿元,整个公司在这一年的营收是9.8亿元,占了近1/3。
定开基金不是限制短炒的标准答案
尽管,基金公司在向监管汇报投教工作时,表格里的内容都填满了,但实际落地的工作还差得远。好多基金公司都不是发自内心做这件事情,只是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
的确,短期这件事情不是基金公司的责任,完全是投资者一厢情愿,也应该由投资者盈亏自负。但基金公司在宣传上一直说要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什么利益最重要?那一定是能不能赚到钱最重要,一方面要有好的业绩,另一方面要有好的持有机制。
突然想起来,很多基金公司会把投教工作嵌入到定开基金的产品宣发中,提到持有期的设计能让基金经理充分发挥、能大幅提高投资者盈利的胜算。第一反应是测评定开基金和普通基金的收益差距,转念一想,这种想法的格局小了。
评判一只定开基金的价值,不应该把某一时间段内的收益率放在首要位置,而要看这只基金给多少人带来了稳定的回报。哪怕是半年定开,也能给投资者省下很多个0.15%累积起来的管理费用。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几年定开基金都不会是市场的主流,基金短炒的行为甚至会越来越旺盛。但总会有满满习惯了短期收益刺激的基民,慢慢转向长期投资,从短期到长期的路回头率很低,持续的投教工作也充满意义。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