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

2021-11-03 21:28 作者:天地虽大任我游  | 我要投稿

 先秦儒家学说与安全思想

儒家思想之所以源远流长,与中国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将其发扬光大有关, 也与其所具有的内在社会价值有关。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儒教至圣先师)、孟 子(儒家理想主义——善论)、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性恶论)等,代表作 有“四书五经”。儒家基本思想的要义是:仁、义、礼、智、信、恕、忠、 孝、悌。这实际上是一种维续秩序的社会控制方式,“仁” 乂是核心中的核心, 是儒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和理想,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哲学观,它以 追求“社会和谐'、“天下大同”为最大理想,表达了儒家的社会系统论思想。

“仁”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一百多次,频率最高“仁”,即人与人之间的 种最高道德规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显然,此 “爱”并非仅仅指情感方面,更是广指爱护、爱抚、保护、尊重、宽容等意思, 旦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如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仁者爱人”在教育实践上则推行“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分高低贵贱。有关“爱人”的论 述涉及诸如孝悌、诚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等各方面,体现 了一种社会秩序安定和谐的理想,也是个体的本体性安全(安全感)的重要社 会基础。

在政治上,儒家强调的“仁政”即以“德治”为主,强调个人的“修身”、 “齐家”对于“治国'、“平天下’(《中庸•卫灵公》)的重要性 “修”为 “端”(开始),即指国家治理、天下安定需要王者之道(王道),而非“霸道”, 所谓“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类似于 道家所指的“内圣外王’(《庄子•天下》),意即只有在修好身、理好家的基础 上,才能通过公平、公正和平均之道平定天下。《大学》开篇语即谓 “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占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 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乂有“曰若稽占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 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 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虞夏书•尧典》)。这实际上是强调君 王安邦济世应该率先垂范,然后能以礼治国、以理服人,则天下友好、和谐、安 宁,体现在人治社会里,表现为人的内在素养和定力同国家、社会安定的关系。

在早期儒家那里,“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即以礼制而治理。 儒家的礼制最主要体现为一种等级规范。上下等级规定最分明的即所谓“三纲" 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实质是指各司其职、各 守其分,按“名分”等级而治理。这套纲常名教论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神权、 皇权、族权、夫权的永恒合理性,即求得皇家天下万世不竭。荀子论证认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 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又所谓“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为了遏制 人对欲求满足的过度竞争而引发思想和社会混乱,国家需要定制“礼”(行为准 则、“义”(道德)来进行节制,实际上相当于通过社会软控制、君王和贵族自 律来维续社会安全和谐。同时,强调天下治理需要“法治”(即儒家的“人治”) 与“德治”辩证使川,’德治'、’礼治”为本,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旦格’(《论语・为政》)。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早期儒家以“义”作为评判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原则。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 仁》),涉及“君子'、“小人”之别与“义'、“利”伦理之辨,实质是鞭策人们 要有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社会才会相安无事。而墨家则认为,“义者,利也”、 “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亲 也”,“功,利民也’(《墨子•经上》)。与儒家的仁义论明显不同,墨家的义利观非常接近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即“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 利益”。

“智”(同“知”),是儒家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一般包含知道、了 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意义。孔子认为,’智”是一个道德范畴,是行 为规范的知识。孔子论述自己的行为时,常常以“知命”自解。“命”即“命 数”或“命运”、“天意”(后期儒家往往指行动的外在环境条件),孔子认为 己遵循道德、尽力而为,而成败、利饨、得失取决于天意,所谓“事在人为,成 败由天'、’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无惧’(《论语•子罕》),实际上表达了 一种“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的情怀、一种行动者的心理安全感和乐观 主义精神。

从“仁”的社会实践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 语•雍也》),“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论语•颜渊》),即尽己为人则谓之 “忠”;不仅如此,儒家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浴・颜渊》),即为 “恕道”。两者合起来,即为“忠恕之道”,是“仁”的做人原则,“信”是 “仁”的重要体现,而“忠恕之道”则是“信”的重要体现“信”,即指待人 处事的诚实无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是贤者必备的品德,真实无妄,所谓“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必行,行必果”(《礼记•中庸》); 而“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则是指民众不信任统治阶级,国家就将衰 败。可见,小到为人做事、大到国家治理,信任、忠恕是何等重要。这就涉及安 全伦理范畴的安全诚信问题。

儒家的“仁政”尤其强调“民贵君轻”的社会结构思想,认为这是国家安 定、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基础,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所谓“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实际上是强调广大 社会中下层成员必须拥有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有财产权利不可侵犯,才 会有安全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算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 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论语•季氏》),则表达了在古代阶级社会里,平等价值对于人的安全、 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当今社会所出现的诸多社会冲突事件、群体事件,即社会 分配不均、社会结构性不平等所致。

儒家同时宣扬“人人为公,天下大同”的“和合”文化思想。儒家将社 会发展变迁分为混乱、小康、大同3个阶段 “大同世界”即所谓“大道之行 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 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这也即强调社会安全和谐、人们 安康幸福的社会条件或内容在于:贤能治理、诚信和睦、兼爱天下、各司其职、 各归其位、民生和社会保障充盈等。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 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既承认多元差 异,又通过互济互补达到和谐统,所谓“求同存异”。即所谓“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尤其强调“人和”对行动成功、 行动安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而“人和”实际是表明国家治理行动的民心向背 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与道家一样,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中”即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行动者尤其需要把握行动的 “度”,才能保证安全,如所谓“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澈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吕氏春秋•博志》,“物极则反,否 极泰来’(《周易•否》)、“大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淮南子•道应训》)等, 这些表达的就是行动或事物状态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与亚里多德的 “中道为贵”思想颇为接近。

除了上述涉及国家、社会整体安全的思想外,儒家强调人的每一行动乃至整 个社会的持续发展都要从“安”与“危”(忧)的对立统一角度进行思考,如 “人无远谋,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凡事预则 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等,旨在告诫人们 需要事先考虑行动的利害、安危及其程度,“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 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否则难免“事至而后虑者 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荀子•大略》),“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句话表明安全保障主要在于人,在于人的预 防理性和防御能力,在于人是灾变的主要肇事者,类似于贝克所指现代风险主要 源于人的决策和行为。儒家对于灾变的忌讳、预测和应对思想多见于 《周易》, 有人称为(安全)前馈控制。《周经》之所以被认为博大精深,就在于它闸 释万事万物是变化(变易)的,而千变万化不离“简易”之“道”(不变易)。 现实中用“八卦"占卜问神,以预测吉凶安危、趋利避害,对于预防疾病、各 种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安全、天象变化等具有淀的实用价值(今天国人反而使 之蒙上封建迷信的先验色彩),儒家将之赋予宇宙论、形而上学的意义,因而成 为一种伦理学说,旨在给人们提供预测万法和选择智慧。。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