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见补遗|01-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篇

国见补遗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在路上有所感,但并不契合视频主题,或者因为考虑时长而没有呈现出来的内容。就以图文形式补充进来。胡言乱语,聊胜于无,大家上厕所的时候可以将就看看。
在完成房车的软装布置后,我们正式开启了国见系列的第一期旅行,范围划定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川中与川西地带。像广安、南充、成都、内江等地,都是我们在小时候因缘际会去过的地方。
如果做这一系列视频就像开店一样,那么第一期就是试营业了。除了旅行本身,我们同时也在了解房车车况,适应旅居生活,比如接水接电、买菜做饭、洗衣洗澡等等。因为一切未知,所以选择相对熟悉的地方,才有安全感。

01
从重庆铜梁,到南充蓬安,路上经过很多集镇。在我们这边,赶集又叫做赶场,相邻的几个集镇,也许几十、几百年前就约定好了时间,岔着赶。这应该算是我们国家群体经济活动的最小构成单位了。
赶场的时候,马路是默认被征用的,没有交警,没有城管,只有简单生活的人,简单得有些「野蛮」。所以在「文明城区」里,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场面。
但反过来想,如果不是靠他们,和他们的朋邻子弟,又哪来的「文明城区」。所以尽管,我们的车宽2.25米,在人群夹缝里开得有些吃力,但我还是不敢鸣笛。
对中国乡镇里的老百姓,「赶场自由」,大概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补偿。

百牛渡江,出现在我们的第一期视频末尾,但其实这是我们开始拍摄的第一个点,也纯属偶遇(去蓬安县的路上看到标示牌)。
到江边的时候,牛群已经在江心洲吃完了草,准备回程,无人机飞过去,试探性地落在两头牛正前方,可能是没见过这种鸟,它俩吓着了。

前面那头胆儿比较小,后面这头挺记仇,到后来一直追着我撵,可能它俩是一对儿,替它对象出气来了。

过江之后,牛群会陆续走进栅栏,结束一整天的放风。

放牛人说,只要不是下大雨,每天都会走这么一个来回,早上开栅,牛自己知道路,游过去,江心洲足够大,又不用费心看着,草也不要钱。
这投入和回报比,对农耕地区的人来说,确实安逸。

02
阆中城外的白塔山,山腰有一座大佛寺,作为景区运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游客很少,香客也很少,没见到出家人。
庙很大,越往上走,越没有人气,顶部的几座殿大门紧闭,锁孔也开始锈蚀,里面的佛像已经蒙尘,不过目光还是温和的。

我想可能是从市区来这里烧香,不太方便。直到后来我们又去了距离市区更远的七曲山大庙,以及峨眉,看到人头攒动,才知道山高路远,对虔诚的香客从来不是问题。
那唯一的可能,就是人们觉得这里的菩萨,不怎么「显灵」了。
所以刻着「有求必应」的香坛上,才会长满青草,呈现出一种带着冲突的和谐。
确实在我们国家,对多数人来说,神也是「工具神」,要是不干活儿,也就没人愿意供奉了。

03
在云海视频里我们提到,去望远山是一时兴起,见到云海只是好运。但后来让我真正反复想念的,除了云海,还有上下山的那条小道。
不知道有没有同年代的朋友,玩过一款游戏,叫做冒险岛。视频的BGM,很多就来自于这款游戏。在小道那段,用的是游戏中「魔法密林」这个地图的背景音。
这是一款对我少年时期影响很深的游戏。它的故事脉络、场景设计和背景音乐所营造出的童话氛围,满足了从小生活在普通县城里的普通孩子,对大千世界朦胧又无穷的想象。想要「冒险」的冲动,也是从那时候播下种子,到现在开花结果。

相信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有类似的一段经历存在,一个人、一本书、一段故事、一款游戏,在长大以后,很少想起它,也以为它产生的影响被时间稀释掉了,但碰巧有一段新的经历,打开了回溯的开关,才明白那份影响其实至深至重,贯穿过往。
仔细想想,倒并不是产生影响的人或物称得上举世无双,只因为它刚好嵌入了我们一去不返的无双年华。
04
在成都待了有五六天,很郁闷,都是阴雨天,加上技术不足,对城市街景拍得并不好看。不过也不都是坏处,因为大熊猫最爱阴雨天。
大概9-10点左右,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两个产房陆续开放,能看到饲养人员喂熊猫幼崽。我们在产房门口等了有半小时,最开始还没有人,临近开放前五分钟,忽然进来很多人,还有扛着机器挤过来的官媒摄像师。如果不是提前抢点,估计什么素材都拍不到了。
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很长时间,什么都没干,只是静静地看熊猫吃竹子,听咀嚼的声音。伞撑得手软,还是不愿意离开。
一个神奇的物种。

05
峨眉消费挺贵。
暑期出游高峰,自驾最多只能到半山腰的「零公里」,停车场很大,车费不便宜,就找了附近一家生意不太好的饭店,半价在门口停了一晚,顺便接了水电。
早起,从「零公里」到「雷洞坪」,必须乘坐景区接驳车,再从「雷洞坪」步行一段距离,到达「金顶索道」起点站,乘索道上金顶。
如果不是为了赶着看日出,我们应该会从「零公里」一步一步走上金顶。当然还有另一个方案,是提前一天到金顶住下,省得麻烦。
不过贵就是了。

到金顶之后,很少有人会再去更高的万佛顶。在此推荐时间充裕的朋友可以去一下。
那里比金顶安静得多,更有怀古的感觉,也是观看云海变化最好的位置。就算天气不好,那只是体验从金顶走去万佛顶的那条小路,也算值回票价。
峨眉本身的美,在视频中已经有所呈现。但视频没提到的,是让游客们能够畅意欣赏美的这群人。在几段没有被接驳车和索道覆盖的路上,背夫仍然存在。金顶需要的建筑、生活材料,都得靠人力运输。
路遇其中一位,看他口干舌燥,掌柜的很自然递过去一瓶水,他连说了好几个谢谢,语气温和,眼神清澈。随口聊了两句,才知道背这么一趟,一百多斤,来回一个小时,只有二十块钱。不出意外,一天要背十趟。

也就是说,整天不停地背,可以赚两百块。一个月不休,就有六千。单看收入的话,还不错,能承担子女的生活费。但不远处,就是金顶统一收纳香客供奉的亭子,玻璃上贴着「100元以上登记」。
也就是说,背一整天的物资,只够在佛前留两个名字。

06
到内江时,八月暑气正盛,听说附近有座山(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片山),叫骑龙坳,比较凉快,天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银河,就专程过去了。
山路不太好走,可能也是因为车重,爬了几个小时才到顶。
当然,因为人造光和天气,内地的银河很难有高原那么惊艳,不过去看的成本也足够低,换个心情、洗洗眼睛的效果还是可以的。
另外,那里是比山下凉快,但也没「那么」凉快,我们空调的电不够用了,只能开着天窗睡。所以,那一晚的蚊子是幸福的。

第二天的日出比银河更好看。
照片很好地解释了这里为什么叫骑龙「坳」。低海拔的小型云海,在这个季节其实很难遇见,不能说不幸运。
当然还有更幸运的,是从这里下去以后,我们就遇到了邓叔。

写到结尾,重新看了第一期视频,又看了看别人的片子。确实,各方面都不够成熟,等国见系列做完,打算重剪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