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不传之秘是什么?中医治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这同
中医的不传之秘是什么?中医治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这同时也是中医和西医最根本的区别。西医看病很简单,一个病人进来,首先询问病史,主诉是什么,有什么伴随症状,有什么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问完,简单做下体格检查,医生大概心里有个底了,然后就叫病人做化验、B超、X线、CT、MRI,甚至血管造影、放射核素等,当然,这些也不是全做,有必要的让病人做。检查结果出来了,好,明确诊断,完了开点药。西医做事,不管是临床也好,研究也好,讲究凡事要有个依据。所以他们开药,一般都有个标准,什么诊疗规范啊,临床指南啊。一旦用了治疗患者病情没有好转,那西医就没有办法了。 中医治病不一样,为什么很多人说中医不科学,中医治病疗效不准确?因为中医没有一个定性规范在那里。我们有很多不理解中医的人,包括很多知名的专家教授,都在说中医需要一套诊疗规范,现在很多中医院校,包括中医的权威研究机构,也都在搞研究,想要制定出一套中医诊疗规范出来。其实,大家动脑子想想就知道了,中医几千年的经验,出现了无数的流派,无数的学说,却从来没有制定过一个规范或者说是标准,为什么?因为中医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的规范化或者是标准化治疗。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归根结底是个主观的过程。医师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这四个手段采集病史,这四个手段无疑都是主观的,不同的医生对于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四句话说明了中医在诊疗的过程中,靠着四诊手段的高明程度,可以知道一位医生的水平。 辨证论治的关键在于哪里呢?“关键在于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这句话很重要,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中医辨证的方法有很多,总的有八纲辨证,其次有经络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总结出来,就是“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为什么这么说? 还是举个实例。熊继柏曾经治疗一个脱发的患者。是个30多岁的男性患者,很有钱,是个银行行长。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因为现代的人啊,有钱,有地位,就难免有应酬,喝酒啊,大鱼大肉啊,山珍海味啊,什么都来,这违背了自然法则,也就是中医的养生之道。所以这个行长,他很年轻,但是来看病的时候,是由两个人扶着去的。当时那看上去像是个70岁病入膏肓的老人。熊老问他什么病,患者当时取下他的帽子(当时大热天的,患者戴着个帽子),指着光头说:“我就是脱发,有一年多了,找了很多医院看,就是看不好,请您给我看看。”“那你还有什么不舒服?”“还有就是拉肚子,少则一天5次,多则一天10把次。这个病我也看了很多,中医西医都看过,就是没有效,有十几年了,所以我也习惯了,您还是给我看脱发吧,拉肚子不管他。”熊老就说了:“这治头发,就好比给花盆浇水,如果花盆里面积不住水了,营养成分都留不住,你说,这花它能长吗?所以你这个病,得先把拉肚子治好,才能给你治脱发。”于是便先治腹泻。这个腹泻也很奇怪,患者说拉的大便是吃什么拉什么,不成形。这个一看就知道,是脾胃虚寒引起的。前面的医生经过了那么多的治疗,不用看病历也知道,无非是温中散寒止泻的一些药。其实这个内经里面把它叫做“飧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嘛。这是清阳不升啊,所以用了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加了《伤寒论》的桃花汤。有人或许会有疑问,《伤寒论》不是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吗?是治疗便血啊,这里怎么可以用桃花汤呢?其实不然,桃花汤里面有三味药,赤石脂、干姜、粳米。这里既可以温里,又可以固涩止泻,当然可以用。结果患者服了一个月药,肚子不拉了,于是又回来,说要解决脱发的问题。熊老说还不行,要给你巩固一下,所以用了参苓白术散健脾止泻。这个时候加了一味药——鹿茸。为什么用它?古人说肾“其华在发”,肾气充盈,则毛发生长黑亮光泽。所以这里用了一味鹿茸补肾之要药,以资生发之源。三个月后,熊老在坐诊的时候有一位奇怪的人,进门就问你还认识我吗?结果谁也不认识,最后那人自己说了,才晓得原来就是前面这位光头的患者,此时头发已经长的很好,人也精神了,从一个70岁的病态老人变成了30几岁,谁会认识呢。 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一个脱发的患者,不是治脱发,而是通过治疗拉肚子治好了。西医有这个本事吗——没有。 这里我举个熊老治病的例子,说明中西医治病的不同。所以,借用了熊老的很多话,也借用了他的病案,只是为了再一次证明我的观点——中医不传之秘在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