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电影33:《摩登时代》

2020-11-15 23:06 作者:热咖呀  | 我要投稿

初识卓别林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的CCTV1台还不像如今这样把广告做得光鲜动人,那时候通常会在下午播放一些电视剧,而且零几年的时候看电视对于我们小孩子而言是种特殊的记忆,回想起来就是一波回忆杀,岁月不慢弹啊。

 

我还记得那时我是在百无聊赖的搜索之中无意看到的,电视中色彩是黑白的,人物之间也没有对话,只有跌宕起伏的音乐,这样的效果要是放在动漫里我觉得没毛病,就像《猫和老鼠》一样。但这是真人啊,我还以为是电视坏了,声音开到最大也一样,幸好果断换台发现没问题,那时确实有点无知。虽说这剧没声音,但人物的表演是随着音乐的律动在进行的,虽无声但脑海里的剧本是实实在在的有声音的,而且那位留着小胡子,脚掌水平延展的演员在各种场景之下的表演是那么的有趣,夸张而又风趣。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剧中,卓别林的被子在睡觉是‘被子’,起床时能够瞬间变成‘睡衣’,吃早餐时能将廉价的面包吃处顶级肉块的感觉,人物的表情是恰到好处的自然且协调,而且在各种荒诞的场景之下,人物的出场总让人提心吊胆,生怕这位‘滑稽’的演员惨遭不幸,总之那是虽然对无声电影只知又少,但卓别林的表演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年幼时的我。

 

说了那么多的琐事,再回到这部电影吧。

 

电影拍摄于1935年,同时也是卓别林的到最后一部无声电影,那时的世界电影已经开始进入到有声时代,当时选择无声电影也是卓别林对自己风格电影的一种坚守,虽说电影拍摄初期早到了大量的阻碍,不过对于‘卓别林’这个标签,他一直都可以的。

 

电影的整体效果相较于他的其他无声电影是稍逊一筹的,因为对于喜剧的结构性不够严谨,前期的激烈冲突和后期平缓的节奏显得有些突兀,但各个场景中人物的特点是意味深长的,每次场景的切换都不能简单的联系到之前的剧情,每个人物都是卓别林精心做的挑选,既要符合当前舞台,更要隐喻着社会舞台。

 

如果只看这部电影,电影中给的每个场景似乎都是新鲜的,可要是看过卓别林其它的电影,不难发现许多的相似点,在此推荐卓别林的另一部作品《淘金者》,其中的相似还是让每位观影者自己去发现吧。

 

卓别林在自己的无声电影世界中,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的丑角,不停地以不同的方式抨击着有权者如何用别样的方式压榨着劳动者的价值。卓别林始终在为饱受压迫,饱受贫穷的人们仗义执言,他相信人民的力量,机器是一种变革,在人民的努力下,幸福并不是无路可循的,创造与变革,是那是时代急需的东西。

 

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自然是在工厂中的部分了,自动流水线上不断加强的工作强度让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出现了极大的损害,但这样的工作强度却得不到改变;‘自动喂食机’虽然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缺陷,但设计者却信心十足的不停进行着试验,其中的社会讽刺是明显的,但这样的剧本设计不可不称之为一种天才般的设计。当电影问世的时候,自然也遭到了大量的舆论抨击,那个时代的问题是那样的尖锐,电影不应该只是娱乐的象征,它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启发人们去思考,去尝试让社会变得更好。虽说这样的选择会引起部分人的不满和阻挠,但幸好在世界电影的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有才华,有胆识,有正义感的导演敢于直抒己见,为社会开出了一剂‘良药’。

 

在《摩登时代》之后,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卓别林开始舍弃原始的‘丑角’形象,在新形象的身上结合着有声电影继续着他的创作之路。如果大家对卓别林有兴趣,可以购买《卓别林自传》一书进行阅读了解。



关于电影33:《摩登时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