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修改】All Men Are Brothers零碎杂感

先说一句:我对很多文艺方面的古旧物怀有下意识的向往和怀念之情。
水浒传原著文笔过于细密,对话什么的都是完全紧贴着人物走那种,跨媒体化很多时候就真的是稍微改编一点,对照原著来看都会觉得不对劲,个人感觉某些意义上甚至和红楼梦有的一拼。这种细腻到诡异
反正我给山央二水(飒飒有戏曲风)和各版戏曲水浒统一都打了4星。邵水、新水和新西3星不能再少,92版港水姑且打2星半,新三新红……负分都嫌多。
想了解宋元制平民版汉服是啥样的就可以看看央水。
林冲早死的设定源于评书,这个设定我个人是很喜欢的(虽说肯定不适用于原著这种过于冰冷的氛围,但符合戏曲曲艺水浒小宇宙那种快意恩仇的观念)。早期戏剧既有林冲成功斗倒高俅的大团圆结局也有杀高俅后也死掉的版本。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戏曲评书开始,跨媒体改编化后的林冲后期的气性都多少比原著要烈一些,所以在戏曲和山央二水的平行小宇宙里,如果除不掉高俅,林冲必气死无疑。
所谓“鲁智深当逃兵”不好意思我重温了好几遍央水小宇宙也没看出来在央水世界里鲁智深还有什么理由不当这个逃兵(央水世界线里他对二龙山其他人的关系虽是一起办事很融洽的朋友但与林冲不能比、哪怕是征辽鲁都会跟着去但央水设定是去直接征方了。最重要的是突然一下子圆寂了也算某种玄学情节啊)……
大家猜猜央水我更喜欢哪个演员的演绎?你们肯定想不到,是汪永贵饰演的失去法力的酱油公孙胜。汪老师太擅长在不抢戏的前提下默默给自己加戏了。可能只是目前我对央水这个角色很有共鸣吧,感觉和目前的我有些相似。
山水我真的很喜欢晁盖和不诏安的宋江!英雄气满满!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家里好几个读过原著的老一辈亲戚都说山水要有诏安情节那挨骂的就是鲍国安老师了。大家都认为只要拍诏安宋江就会挨骂,于是家里大人们都坐等着诏安那一集播出然后砸电视骂宋江(及李雪健老师)。说白了那一代人心里都隐藏着对宋江诏安的不满,正等着一个正大光明发泄的理由呢。
87年的电影《金镖黄天霸》,讲的是黄天霸为忠于清官施大人而杀了绿林兄弟的故事。结局字幕也是“黄天霸用他义兄义嫂的鲜血染红了顶戴花翎,然而这只鹰犬的下场是不会美妙的......”(虽然我并没从片中看出黄天霸主观上有啥恶意,只能说他和他的绿林兄弟们当时所忠于的立场已经不同了)总之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固有意识。
80年代编排的京剧《风雨杏黄旗》(又名《梁山恨》或《李逵与宋江》),现在偶尔还排演,某些意义上比央水狠多了,央水方腊说到底也只批了宋江一人,《风雨杏黄旗》里方腊之女可是痛骂梁山好汉都是朝廷鹰犬的,李逵死前差点拿酒缸砸宋江,还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句句听宋江的。
对宋江诏安的看法是整个那一代人上至策划顾问下至演员剧务的统一认识,多少年后修二爷还是在夸赞着李雪健老师为饰演宋江所做的努力,当时大家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关于这个问题有条件的话可以去找教员和鲁迅先生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商讨,按唐朝小说《飞烟传》的某句话就是…不说了我怕有人急。
所以怎么可能是“央水带偏几代人对宋江的看法”,这么想的人纯粹是应了于谦老师那句“敢情是先有的你后有的你爸爸”了。李老师和其他所有演员无一不是照着剧本和各自读过原著后对原著的固有意识演的,八个剧本策划也是照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他们眼里对原著的认识为剧本献计献策的。本质明明是“对‘向高俅诏安’这种行为本身的厌恶塑造了从明清江湖戏班到民国的鲁迅和教员再到建国后一共多少代人对宋江诏安的这种意识”。
古代直接描写宋江诏安的戏本子,明朝《义侠记》算一部(还有其他几部失传的半失传的),但也没有任何对奸臣好吃好喝跪拜奉承的描写。还有部带清宫廷戏《忠义璇图》,也诏安了,最后宋江吴用被判永世不得超生。不过话说这部戏虽然108将全在地狱里挨了罚,不过理论上吃人最多的李逵却只挨了100鞭,算是最轻的那类,理由是他“肝肠倒也干净”,还是有点意思。王府藏本里亦有《龙虎玉·擒方腊》戏本(没听说有谁擅长演,大概是都不愿意演诏安以后的剧情),日常张顺惨死卢俊义被砍肠子武松被砍膀子,最有意思的是结局:
宋江:方腊是何人擒来的?
李逵:是小弟擒来的。
武松:呔!是俺擒来的。
李逵:呔!想你一只手怎么擒得方腊来?
武松:这,哎呀!
(众人同哭。同下。【尾声】)
好家伙,什么叫打胜仗打出了丧家之犬的感觉啊,这结尾编得妙啊。
另,up对郑大爽和修二爷这类戏曲武戏出身的老演员(极个别人除外)就是自带滤镜。本来戏曲演员演古装剧基本就是降维打击。
目前我还是流连于古旧和透着某种残忍劲的文艺作品里(学戏曲练功很苦,武戏更苦,经常受伤,这样说来某些意义上也透着某种残忍劲,这可能也是我喜欢京昆武戏的原因之一吧——真正的艺术的本质,原本就该是残忍的)。
改编成《索多玛的120天》那样的应该更符合我喜欢的风格。推荐大家去看看《索多玛的120天》。
新版书写了美好的梦境,我羡慕着热爱美梦的人。
但像我这样的个人经历,我已经没有什么权利再做梦了。
晁盖肯定不是宋江派人杀的,其他好汉单就“
向奸臣诏安
”一事也有不认可,但总体而言并不妨碍他们其他方面衷心顺从宋大哥,哪怕是出于江湖行规(关于这点请抽空读读专门讲明末至民国江湖行业的《江湖丛谈》),“宋阮有多不和”这一类也可以休矣了。
但如果把原著文字中人际交往的细腻描写解读也当做“阴谋论”的话…也不错,至少你没经历过或围观过职场的尔虞我诈。
读四大名著,最忌讳的就是只读四大名著。比如读红楼梦时建议同时读一遍带清其他满族作家的作品做对照,不然里头很多满族世情可能分析起来就不那么准确。不要只读了一本原著就认为自己读懂了原著,想要读懂奇书名著,就需要另外加读不少书。
以及那种“一件大好事就可以抹平这个人做的其余恶事”本身就不符合辩证思维。好事要夸,恶事一样没法洗。
总之个人以为央水有种欧洲和日本的文艺电影、抑或某种珂勒惠支版画式的格调——锋利的刀味,以及毛喇喇的木味,说白了就是沧桑感。
山水和央水至少能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即使我知道它哪里哪里和原著不一样,我也能感觉如果有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带宋或带明之类的朝代,那里肯定能够真真切切地发生着山央二水里的故事。在注定无法还原原著的前提下,能够做到这样在我眼中就算是不错的剧作了。
必须不可否认的是央水比起更加魔改原著但我很喜欢的水浒戏曲来说确实算很尊重原著了。不信的话也先别急,强烈建议耐着性子多去看看几出水浒戏,舞台演出或明朝的传奇案头剧本都行,那才叫真正的原著搅浆机,读过原著的看着看着就能忘了原著讲了啥的那种。
至于原著的神魔设定,基本可以说是多数(当然肯定不是全部,比如某些小黄书)由宋至清的中长篇话本小说的标配,意思主要就是为了暗示看官“不要把话本里的事当真,看官们就当角色们是天上魔仙下了凡尘”,说白了就是刻意拉远小说人物与读者间的距离,某些意义上有防止读者模仿书中人物某些出格行为的作用。
涉及轻功或武力方面加些“玄学化”夸张描写在明清带有武侠色彩的小说里也不算罕见了,以及古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异常气象或“灵异事件”以及看不懂的兵阵,作者不知内情、无法解释,也会用阴魂作祟、天降仙灵这种说法。
古代长篇小说是否是现实向小说,在学术上是有金标准的:
1.主角团和反派团都是生活在世俗而非仙界中的人物(尤其是历史上有原型的人物)梁山二龙山阳谷县这些地儿难不成在仙山上或阿修罗界里头?
2.主角团和反派团干的是历史上真实记载或至少有原型记载的事情
3.神怪法术没有影响三成以上的剧情关键节点(写明有人用法术直接阻拦或直接驱动宋江诏安了吗?可别说是九天玄女,原著有描写她施了什么法术直接让宋江对奸臣说出“救拔深陷之人”这样的话的吗?)
什么你说《三宝太监西洋记》?不好意思,那里的主角是化名碧峰的燃灯古佛,连第一条都不符合啊。
套个魔星皮就说是神魔小说,我反正不知道该说啥好。如果说水浒算神魔小说,红楼、说岳这些也算是神魔小说了?问问学术界认可吗?
我们今天的人是没有施耐庵罗贯中那样懂水浒懂三国,但我们至少能比施耐庵罗贯中懂科学懂地理。还记得央三花絮里剧组大声批判罗贯中的屑知识,还是孙十万…吴老师摄录的。
某些人也可以多找些原著作者没参加过元末义军张士诚部的实锤。不然想想,张士诚拒绝了继续自立为王的提议、贪图享乐还选择向带元诏安,然后作者带着自己全家和学生罗贯中全家一起跑路,再然后写了部夸赞向奸臣诏安有多忠义的小说……等等,仿佛有哪里不对劲……某些人不如直接否认《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得了,反正有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底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另有《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在等着你。(当然更离谱的就是说水浒传和金瓶梅是同一个主笔的说法……个人认为就凭借对武松的描写就可以基本否定这个说法了)
赞诗?你信不信“至圣至明”是“赞”昏德公的?别说话本小说里的所谓赞诗,连京剧里的定场词有时都不能百分百尽信,有出戏叫《龙潭鲍骆》里巴信一出场还唱了句“巴家寨快乐安康”呢,这会儿男主都把巴信他独生子误杀了,巴信正等着兄弟们一起前来商议报仇之事呢,还“快乐安康”呐?还有更牛的,京剧《狮子楼》里西门庆的定场诗还是“两膀千斤力,英雄无人比”呢,这您也敢信?(也对万一某版水浒的西门险些杀掉武松的梗就是从这句定场诗来的呢)所以赞诗定场词什么的不能100%尽信,不光要看赞诗定场词这类写了什么更要看对应的人物做了什么。
最后,不好意思,我真的是对原著宋江拜高俅和下马受降那两段生理性不适啊。我本来也不想这样,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带清人笔下的绿林好汉诏安还知道只投贤臣不投奸臣,只跟着贤臣杀外敌,贤臣一死立马继续落草,再度诏安的条件就是必须亲手杀尽奸臣呢(猜猜我说的是哪本书里的谁?提示一下是说岳全传里的某个人物,猜不中就去多读书),更别提古代封建忠臣,都得讲究个或骂奸臣或谏皇帝来个或判死刑或被罢官,那才算个有忠臣的格局。原著宋是啥?对高俅“誓图死报”是吧?这算什么格局?哪怕你誓除奸臣再拜昏君我都可以原谅你是古人局限性了。如果你是个不洗高俅蔡京昏德公和“恭恭敬敬向奸臣求诏安”情节的新水爱好者的话,肯定是能在一起愉快交流的。如果连奸臣昏德公和向高俅好言好语求诏安的情节都洗……那就提前在这里先道个歉了。毕竟连明清江湖戏班的民间演出都不演向高俅诏安,您这可让我怎么说您呢?说您觉悟不如古代民间戏班子?
我个人自认为自己对水浒传改编的底线也不高:不让宋江对奸臣恭恭敬敬求诏安,哪怕把宋江塑造成梁山版曹操、梁山版刘备乃至梁山版郭靖我都不会有任何意见。涉及该段情节了,除非设定成假意诏安当卧底,否则就别洗白。
哦对了我还落了一条,把最终BOSS设定为张文远的版本也会在我心中直接被打上不及格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