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益,甲
论利益:
今天开始我要写一篇小散文,整理整理存货。
最近看的新闻和书很乱了,整理一下,能够辅助笔者对《管子》的学习任务,
我觉得会有帮助的。
散文?为啥叫《论利益》呢??因为要立意,不然就跑了。
幼年时期,家里的经济是充裕的,我甚至没听说过“利益”这个词语;
到了初中,花钱的路多了,自己接触到的家长们有三户开始搞副业挣钱了,感受到“困难”二字;
看来,俺们并不是在一样的环境成长的了。
一次,我在帮家长送饭的时候,才弱弱地觉得有一个“什么玩意儿”在驱动着人们东奔西走的?
当时也不大清楚。
今日回想一下:
在市场里,各种各样的人都进来:学农工商、老幼男女。
人们带着钱,换取物资:衣帽鞋袜、吃喝穿戴。
一个人如果生在社会经济增长的年代,正好父亲和叔叔们又都离开家乡、自食其力,
就能养活一家三口到五口人,
就会不缺吃穿;
如果再加上祖辈、外祖辈的健在的老人们身体还算康健的话,
那么,儿子辈的人便多了一份福气;
孙子辈的人嘛,如果喜欢和叔伯兄弟姐妹欢聚的话,比一般的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多一份热闹!
小孩子对“钱”的概念无非是零花钱(切身的利益),那么还有压岁钱(算是赠予),还有就是学费(老师告诉的“书费”或“杂费”)。
一般,幸福的小孩子的认知里,除了玩,没有学;除了要,没有赚。
但是,除了六种小孩以外:
甲、会偷的,乙、会抢的,丙、会干活儿换钱的,丁、会赌赢的,戊、脸皮厚的,己、会骗的。
幼年的我是老实孩子,只会偷和赌,不贪多,这样得来的钱,自己花着比较安心,
那么在有一次偷部队院儿旧书的时候被两个大叔训过之后就没再偷了。
赌的话,有刮刮乐、游戏机或者打麻将,常常运气不赖,能赢一些零花钱。
不太老实的孩子们就比较宽裕了:
他们会三五成群地团结在一起,像鸦科大佬一样,
抢劫低年级的小孩的零花钱,
一般的小孩一吓唬就掏钱了,但是碰上会演戏的(会哭的),他们也难以得手。
还有跑的快的也不好办。
(这叫什么呢?现金流紧张吧!)
会干活儿换钱的,像有的年轻人,年龄大一点了,她会帮助同学写作业换钱(或者写作业换吃的、换玩具),或者低价买一点玩具,提高价钱卖出给同学,
还有更聪明的,倒腾糖果(但是得注意别化了)。
(这位同学是大中间商了。)
那个时候,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咯。
对学校和它周边的交易情况熟悉的孩子会人缘好,有跟屁虫们追着,
他们能买到便宜的物件儿。
擅长走远路的孩子比较实在:跟他们玩需要耐心,到处乱走,坚持到底就会发现新天地。
(开发处女地不是闹着玩的,夏天可能会中暑,冬天会不小心掉河里。希望以前带我的那几位哥们儿还安全。)
(风投。)
现在看么?即便是小孩子的时候也有一些利益牵着我们彼此,只不过之前不愿意承认。
我想这也许叫做人情。
现而今大一大了,人情厚了,很多人都在走动人情,这个人情反而不厚了。
孩提时期的利益是单一得很,人情也简单得很;
你跟我玩,我就给你好吃的、好玩的,
你不跟我玩,我就走开;
你跟我的敌人玩,我就打你,
打完了,还要和好。
这种小孩子性格好,愿意当个老好人,代价是不知怎么了就得罪了谁。
(处处投资)
另外一个小孩很谨小慎微,同学给他什么、他定要报答同学,
他给同学做好事,同学喜欢他,
然后还给老师帮忙做事情,
这样的人是“官儿迷”,容易肩膀旁边带杠杠。
也和家教有关系。
家教的区别在于,有的同学摆谱儿,有的同学服务同学,有的同学是老师的卫兵。
(有时候他情商高,有时候情商低,忽高忽低。这叫行情不好。)
这样就有了社会性,慢慢地滋长着“我要如何”的欲望或者虚荣心。
当然,家教好的个别同学的长辈(隔辈亲)早已经把路安排好了,不需要他多费心,
他是我们所羡慕的对象。
(资本雄厚,家里有成熟的会计师。)
对比另一个没有家教的同学,没有家教同学的境遇更像“被收养的猫”,慵懒地走路,无所谓的坐在那里上课,
这位猫同学只有一对养猫的老夫妇带他生活,父母不知去向。
在这个升学年龄段,帮助小孩子去主动思索“将来”这个命题。
(短期估值和计算短期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