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什么外来人员不被大学待见:参观浙江大学有感
先来简单说说这次来浙江大学的经过(没兴趣跳过这一段):从南湖坐高铁来杭州,坐了三四次地铁,先后去了西湖、断头桥,然后来到浙江大学(浙大的校区确实蛮大的)。因为是早上7点的高铁,所以早饭吃得少,到浙大已经是11点以后了,然后一楼的“休闲餐厅”不让外来人员进入,坐电梯去三楼的餐厅吃了盒饭(cnmd一份25元还贼难吃),其实二楼估计和一楼的餐厅连在一起,但是去不了,电梯上连二楼的按钮都没有。吃完饭骑共享单车到处逛,图书馆也不让进。一出门想着也只能找找学校大门至少拍照肯定允许,结果在门口前突然下大暴雨,整个人都淋湿了(同行一共4人都淋湿了,可以看代抽的视频,厚礼谢,但凡让进都不至于淋湿,我还背着电脑呢,操)。
说明一下,这天来访人员满了,花了100托一个硕士安排了一下,亏死。

所以说就只允许外来人员在校区只能稍微在外处参观,具体里面不让进,餐厅还赚你钱。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确实有点歧视别人的感觉,但又好像很合理。毕竟不能打扰本校的学员教师,还有很多学生在备考,到处都能进就乱套了。让我感到似曾相识的是韩国禁止小孩进入公共场所,因为也会影响到他人。但这么做真的好吗?
讲道理,以一个参观的人的视角,这么做确实有点偏激。既然是申请来参观的竟然连图书馆都进不去,只能在入口前面写文章吐槽。有人会说进入图书馆可能会影响别人,可是,普通的图书馆就没有规定外国人不能进入,但凡是个人都知道图书馆要保持安静,既然是来参观,不至于这点都做不到吧?对于韩国来说,你一旦带了小孩出去,几乎就没有哪里能去了,太多公共场合不让小孩进。

这些规矩的制定都有个共同的原因:公众的不信任。的却,在韩国小孩不断出现在公共场合不遵守规矩的行为,有些家长不加看管,新闻媒体又大肆报道,不断消耗公众对小孩的信任,最终政府应顺民众的要求,出台了针对小孩的法案。同样的,肯定有参观者不尊重学校,做出出格行为,例如七月份有一家四口进清华参观,担心自己没有单车使用,自带了一把锁,将三辆单车锁在一起,路过的学生看到后,跟他们说学校里不允许这样说,没想到一家四口理直气壮的骂起人来,这就是典型的消耗公众信任的案例。好事不出门,坏事扬千里,新闻只会报道又出现了不文明的行为,而没有什么多少多少人文明参观,所以就造成了一种外来人员都不文明的错觉。
不是洗白那些确实不文明的人,这种人确实有,但真的不可避免。为了防一两个坏人而妨碍所有的良民,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多少有点不妥。其实可以分层管理,让一般人可以进校,但不能去大部分建筑,有需要的人去申请许可,放行大部分场所。一般人哪懂得知识的宝贵,参观贵校的价值,都是合个影、发个朋友圈,真正想要了解学校的人,是不会做出出格的行为的。(仅是本人拙见,肯定有更好的方案,只是在这里举个例子)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如何防止消耗公众信任呢?刚才的方案治标不治本,而且只能管这一个方面,真正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防止消耗公众信任,而且不只有这些地方需要,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前一阵子很火的某女诬陷某男子偷拍,结果啥也没查出来,这就加剧了男女的互相猜忌,女方认为男子不敢报警是做贼心虚,男方认为这女的就一无理取闹的小丑,然后在互联网上吵架。影响就是更多女人觉得男人是变态,更多男人厌烦女人,加剧了男女不平衡的感觉,消耗公众对女人的信任。对于这种无处不在的消耗公众信任的事件,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且听下回分解!(其实我也不知道,给我点时间思考一下,点赞以催更)
彩蛋:
谁来浙大谁是狗浙大外淋雨有感
都说浙大多少好,高铁地铁出行早。
西湖断桥无趣处,还视浙大为珍宝。
餐厅盒饭二十五,图书馆还禁涉足。
出门下雨无干处,何说浙大多幸福?
解释一下:这篇专栏大部分是在图书馆前写的,被淋了之后修改了部分(加了一些“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