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谨防胃肠道疾病,中医教您这么做!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到夏季,很多人会
夏季谨防胃肠道疾病,中医教您这么做!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到夏季,很多人会出现这些胃肠道症状,尤其老人和儿童更是常见。夏季天气炎热,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快,水源、食物、环境容易受污染,一不小心就病从口入,加上夏季湿热之气较盛,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夏季胃肠道疾病高发。 夏季很多胃肠道疾病与“冷”有关。一方面是过度摄入冷饮、冷食。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为了散发热量,全身的皮肤、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血流量增加。因此,进入胃肠道的血流量减少,导致胃肠道抵抗力下降。人体摄入冷饮、冷食后,胃肠道血管受冷收缩,血流量进一步减少,会再次降低胃肠道抵抗力。过冷的食物和饮品还可能造成胃肠蠕动异常,引发胃肠痉挛,导致腹痛、腹泻等。 另一方面是空调、风扇的过度使用。尤其是夜间,腹部若长时间暴露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下,热量丢失,会导致胃肠道温度相对过低,使其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蠕动不畅,可能造成腹痛、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急性胃肠炎。 “俗话说‘病从口入’,夏季很多胃肠道疾病还与‘吃’有关。”夏日炎热,蝇虫活跃,微生物繁殖加快,食物易被污染。饮食不洁是诱发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原因,可造成腹泻、腹痛、便血,甚至脱水、休克等。 “进食过多、过杂的食物也会造成胃肠道疾病。在肠胃功能减弱的情况下,如再连续大量进食,会造成胃肠道排空障碍,产生‘积食’现象,造成腹胀、腹痛、便秘等。”夏季要预防胃肠道疾病,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持清淡饮食,冷饮、冷食摄入要有节制;使用空调时温度不要过低,尤其睡眠时避免腹部受凉。同时,注意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如何加强胃肠道的自我保健,顺利度夏呢? 调饮食,防暑湿。“暑”为夏季之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湿邪重浊黏腻,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因此,宜多吃清热利湿的之物,如冬瓜、丝瓜、薏苡仁、赤小豆。夏季出汗多,易耗伤津液,需适当吃酸甘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之类,酸味能敛汗、止泻、养阴,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勿贪凉,护脾胃。《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说明我们的胃肠道最怕寒冷。长时间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空调睡觉,很容易体表受凉,吸入凉空气也会导致腹泻腹痛现象。所以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睡觉时尽量关闭空调,尤其要注意腹部、脚底和臀部的保暖,不随意坐在冰凉的地面上、不坐冰垫;不要过于贪凉饮冷,不吃生冷、冰镇食品,以免损伤脾胃而发病;在食用海鲜时可加些生姜、紫苏等中和寒性。 讲卫生,防病入。饮食要把好“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养成饭前便后及随时洗手的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生吃的蔬菜瓜果一定要清洗干净,可用开水烫洗或者盐搓洗;冰箱存放的食物,要蒸煮、热透后再吃;家庭烹调或凉拌食品时,做到生熟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不喝生水,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夏季桶装水饮用时间不宜超过一周;餐具要定时煮沸消毒,以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在路边摊就餐。 调情志,少劳累。《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杨韶华解释说,情志因素会造成胃肠疾病发生。比如发怒或者情绪抑郁会导致肝气上逆,“肝木克脾土”,脾胃功能受影响,出现胃疼或消化不良等症状。故入夏后,要思绪平静,心气平和,情志愉悦。切勿急躁、激动,控制在烈日下劳作和行走的时间。郁闷、烦躁时,不防听听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更好地保持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及过度疲劳,中午适当午睡。适当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加强胃肠运动功能,每顿饭后散步半小时左右,能帮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