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世界近代史系列《德意志之三十年战争》
德意志之三十年战争
一、三十年战争
(一)三十年战争的背景(1618-1648)
1.宗教原因
“教随国定”原则引发继任问题;加尔文教的出现等。
2.德意志政治斗争的结果
德意志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帝国皇帝之间的利益冲突。
3.国际政治的博弈
国际政治斗争的产物,三十年战争变成欧洲的国际性战争
西班牙与荷兰、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国等的冲突
(二)讲解三十年战争的原因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结果最终为奥地利和普鲁士主权国家的兴起提供了一很好的契机。此外“三十年战争”中所出现的一些主权国家的主权意识,从侧面印证了主权国家兴起的历程。所以首先对“三十年战争”做了解。
三十年战争是从1618-16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是德意志的国家[明强1] 。中世纪时德意志的统治者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于德意志的控制十分的微弱。
在16、17世纪西欧首先向主权国家迈进的的时候,此时德意志地区却发生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最初是宗教上的矛盾所引起的,但是其中也掺杂着一些利益上的斗争(德意志诸侯之间、皇帝与诸侯之间),还有国际势力的渗入。
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1. 宗教原因
1517年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得欧洲的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动摇。新教势力逐渐壮大不断地与天主教进行抗衡[明强2] 。但是当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宗教宽容”的概念,因此宗教的冲突还是较为常见的。这种宗教冲突是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基本背景。
在当时德意志七大选侯中有四个信仰天主教,三个信仰新教[明强3] 。所以实际上德意志的主要大诸侯是分为两个阵营的。根据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德意志各邦的信仰确立了一个原则“教随国定[明强4] ”。这是一种宗教妥协手段,并没有消除德意志实际上的宗教纷争。
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签订后路德教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路德教发展迅速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路德教徒的努力。路德教经常会派人宣扬教义,正好如果某个邦或城市的统治者刚好换人,如果能把信仰路德教的人推上位,是非常有利于自己路德教宗教势力扩大的。
因为新教势力的发展不断蚕食天主教的地盘,由此引发了天主教诸侯的不满。除了宗教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一但是涉及信仰转变的话,就会涉及教产(财富)的转变。这里一个关键性问题利益上是有冲突的。
除了路德教和天主教的矛盾外,这一时期在奥格斯堡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的加尔文教实际上也逐渐进入到德意志,并且夺取了几个邦。引发了新教和旧教之间更大的冲突。
这里尤其重要的是位于莱茵河中部的帕拉提纳特,它的统治者巴拉丁选侯是信奉加尔文教的。那么该地也成为加尔文教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进行传播的重要中心。巴拉丁选侯为了巩固自己的成果,同时在160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派天主教徒巴伐利亚公爵去征讨一个新教城市并强迫它“改宗”。为了对此事件进行回应,在巴拉丁选侯的倡议下1608年新教各邦组成——新教同盟,巴拉丁选侯就为领袖。
天主教也曾未放弃过反宗教改革运动,如1540年罗马教皇正式批准的“耶稣会”便具有典型性。针对“新教同盟”的成立,在1609年7月,天主教诸侯在慕尼黑召开会议,成立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德意志再次分裂为两个大的宗教集团。
三对矛盾:路德教与天主教;加尔文教与天主教;路德教与加尔文教(教义)。宗教方面的原因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除了宗教还有政治斗争的结果。
2.德意志政治斗争的结果
内部:德意志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帝国皇帝。
外部:国际政治的博弈
新教与天主教的斗争并不完全取决信仰,也涉及教产的争夺问题。谁能够控制更多的地区,使得更多的地区信仰同他一样的宗教,他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财产与财富。这是导致德意志诸侯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有学者曾言:这些诸侯为了得到土地、财富,往往打出反对异端的宗教口号并发动战争。然而有许多例子表明,双方的宗教口号都是用来伪装自己争夺土地、财富的目的。有不少诸侯只要对自己的领土有利,就不会管所谓的“宗教良心”。今天信这个教,明天信这个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该学者很好的概括出了诸侯之间利益上的冲突。除了诸侯与诸侯之间利益的冲突,还有皇帝与诸侯。
德意志的皇帝是没有多大实权的,诸侯就想维持皇帝这样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到17世纪初的时候,随着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不断扩张,皇帝就再次看到了进行中央集权化的希望。皇帝就实行了一个比较强硬的政策,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真正建立起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但是遭到诸侯的一致反对,因为皇帝一旦掌权,诸侯势必获得管制。如领土和独立的地位都会受到威胁。虽然天主教诸侯站在皇帝一边,但实则各怀野心。天主教诸侯想通过皇帝获得更多的利益。
德意志内部的宗教战争也是导致三十年战争(1618-1648)发生的重要原因。
3.国际政治的博弈
由于德意志在地理上处于欧洲的中心地带,并且与接壤的各国缺少天然疆界屏障,因此很容易受到周边国家的侵扰。特别是德意志皇帝、诸侯势力衰弱时受到的侵扰的概率会更大。这种外国势力的干涉使得德意志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其中主要的矛盾涉及西班牙与荷兰、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国的冲突。
西班牙与荷兰在1609年签订了为期12年的休战协定。很快协定就要到期。西班牙希望协议到期之后就能重新夺回对尼德兰地区的统治权。这个计划就遭到了荷兰和法国的反对。因为法国不希望周边出现一个很强大的西班牙。
但是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计划得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希望通过重新将这些地区天主教化,从而达到扩大自己领土与实力的目的。
此种情况又引起了一些北欧新教国家如丹麦、瑞典等的反对。因此它们也与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利益上冲突。
上述主要是由西班牙和荷兰之间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利益上的冲突。
哈布斯堡家族(包括西班牙与奥地利)与法国的利益冲突。这个冲突主要是在16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家族通过联姻等手段对法国形成一个“合围”之势。如北面、西南面以及东部边界都有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存在。当时有一个历史地理学家写道:16世纪出现的紧张与骚乱局势在那一方面创造出一种新的意识,即西班牙力量的崛起。一种当查理五世在除了拥有原来伊比利亚半岛之外,又获得了作为传统继承领地的弗兰德尔(尼德兰地区)。法兰西恐态的时候,法国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它自己是处在一个包围圈中。在加上东部的边界是神圣罗马帝国,这种被包围的感觉更加明显。 后来的法王亨利四世(1589-1610)曾断言:法国始终处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圈子中。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法国对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威胁是十分重视的。法国一心想削弱 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不希望自己周边出现一个强大的敌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年战争”不仅仅是德意志的一场内战,同时也是新教国家联合法国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国际性战争。[明强5]
真正促发“三十年战争”的事件是发生于波西米亚(今捷克境内)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波西米亚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邦国,布拉格是它的首都。后来它是信仰新教的。在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狂热的耶稣 会士斐迪南公爵担任波西米亚的国王。此举引发了波西米亚贵族的 反对,因为斐迪南公爵的到来会对波西米亚贵族的信仰、特权造成威胁。这样的一种行为遭到了斐迪南的镇压,镇压行动也激起了波西米亚人的愤慨。于是在1618年5月23日,当时的波西米亚人就按照波西米亚古老的惩戒叛徒的习俗“把人扔出窗外”,就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使者从7丈多高的窗口掷出窗外。比较幸运的是两名使者跌落在干涸的护城河中,下面垫有垃圾堆(也有其他说法)。虽然一个伤了脚,一个摔昏了,但性命得到了保留。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此事件后哈布斯堡家族开始派兵镇压,希望恢复对波西米亚的权力,也拉开了“三十年战争”的序幕。
二、过程:四个阶段[明强6]
①波西米亚时期(1618-1625)
②丹麦时期(1625-1629)
1629年,《归还敕令》
③瑞典时期(1630-1635)
④瑞典-法国时期(1635-1648)
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发生之后,波西米亚人废除了旧的国王,宣布不承认皇帝的权威。并于1619年8月选举德国新教同盟首领巴拉丁选侯为波西米亚国王。被称作“弗里德里希五世”。因为这个举动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举兵入侵波西米亚。在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战役中,巴拉丁选侯弗里德里希战败。带着老婆仓皇出逃,先逃往柏林,后去海牙,被戏称为“冬王”(意思是没到夏天就下台了)。此战役不仅葬送了波西米亚,同时也葬送了巴拉丁选侯的传统领地。因为它被西班牙占领了。[明强7]
之后哈布斯堡家族对波西米亚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进行了所谓“天主教化”的运动以及彻底的改革(对于此问题后面还会涉及)。
1621年4月,新教同盟自动解散。新教一派的领导权逐渐转移到丹麦国王克里斯丁四世的手中。丹麦人借助这样一个斗争的原因,除了宗教方面的原因之外,因为丹麦信新教。还因为它是神圣罗马帝国北部的一个小邦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公爵。丹麦国王克里斯丁四世希望通过战争在德意志获得一些领地,为自己的幼子建立一个王国。他是带有一些利益上的欲求的。
之后克里斯丁四世得到了英国出兵出钱的支持(1625年2月底),打着援助德国新教徒的旗号,于5月派兵侵入德国。大敌当前,德国皇帝起用瓦伦斯坦,派瓦伦斯坦他组织的雇佣军进行对抗,最后击败了丹麦。在1629年7月7日,丹麦被迫签订《吕贝克合约》,赔款并退出所占德国土地,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第二阶段由此落幕。
在第二个阶段即将结束之时,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次取得胜利。这样一个胜利就使得德意志陷入到“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之中。皇帝在1629年颁布了《归还敕令》,敕令宣布恢复所有大主教管辖区、主教管区、高级教士管区、修道院、慈善机关和天主教人士在签订《帕绍条约》(1552年)时拥有,后来被非法剥夺的各种捐赠财产。敕令单方面废除《帕绍条约》[明强8] ,要求归还已被没收达70年之久的天主教会财产,涉及3个主教区,约30个帝国城市和汉萨[明强9] 城市、近100个修道院和数不清的教区。
评价《归还敕令》:这是一个愚蠢的敕令,它使得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使新教诸侯与皇帝的矛盾趋于激化。它还可能将德意志近百年的宗教改革成果存在被颠覆的危险。这就引起了一些新教国家的注意,在这里主要的一个代表性的国家就是瑞典。
同时除了瑞典之外,与宗教信仰毫无关系的法国也怕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势力过大,就答应帮助瑞典。在此之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多发率领军队在1630年进入德意志,并且和萨克森结盟。
在1632年取得“吕岑会战”的胜利。但但此次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多发战死。虽然丹麦军队还有一位首领,但不如国王在的时候那样强有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瓦伦斯坦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就同萨克森和瑞典进行秘密谈判,谋求国内和解(废除《归还敕令》)和撤出外国军队。1634年1月,瓦伦斯坦第二次被免职。2月25日被皇帝收买的刺客刺死。
吕岑之战后,瑞典的军队战力不加。瑞盟友萨克森倒戈,拒绝和瑞典绑在一起,并开始与皇帝谈判。最后萨克森与皇帝于1635年5月达成《布拉格和约》。合约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归还敕令》,仍按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处理教产;撤出一切外国武装力量,取消一切联盟和同盟;归还相互占领的土地等。评价:《布拉格和约》是一个比较偏向于和平的条约,因此得到了德意志新教徒的同意。他们取消了对瑞典的支持,在此基础上皇帝也取消了《归还敕令》。
《布拉格和约》反映了久经战乱的德国人民渴望和平与祖国统一的善良愿望,在德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9月6日,勃兰登堡宣布接受《布拉格和约》。不幸的是,输红了眼的法国决定亲自出马,与瑞典一起继续进行侵略战争。三十年战争进入到最后的阶段——法国[明强10] 与瑞典时期。
法国非常害怕哈格斯堡家族称霸。所以法国同瑞典结盟,在1635年正式向西班牙宣战。由暗中资助瑞典入侵变成公开插手。这一时期的主战场主要在德意志地区。中间发生的主要事件如1636-1637年西班牙入侵法国;1640年法国支持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1643年
法国在法国东北部的罗可鲁瓦击败了西班牙。到1645年法国和瑞典会师巴伐利亚;后来1648年瑞典军队军入到布拉格,也就是战争最开始的发源地。
此时,天主教皇帝和诸侯开始求和。不巧的是瑞典的军队中正好发生了瘟疫。此时隔着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英国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对此颇为担心,于是同意停战。至此主要的战事结束[明强11] 。
·多次洗劫马格德堡(战事惨烈)
三、结局与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奥斯纳布吕克和闵斯特。
1648年10月缔结协议,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全欧的盛会——讨论国家、战争和权力 。
战争最后是采用会议协商的方式解决彼此纷争的。早在1648年之前的几年双方就已经展开和谈了。地点主要是在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奥斯纳布吕克和闵斯特。双方经过一系列的谈判最终在1648年10月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性质上来说是一场全欧的盛会。讨论的议题主要是国家、战争和权力的问题。全欧的会议在之前很少谈及国家与权力的问题,大多是关于宗教。这样一场会议的性质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与国家世俗化的发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闵斯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① 宗教方面:重申《奥格斯堡宗教》精神,德意志各邦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天主教、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徒享有平等的权利。
② 神圣罗马帝国被肢解和解体
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
法国和瑞典从德意志得到了大片领土。
德意志的300多个邦称为事实上的主权国家。
评价:欧洲宗教观念的转变;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体制出现;近代国际法的源头;德意志遭受打击。
内容解读:
宗教方面:通过重申《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可以看到,一来反映出了德意志“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失败。因为最后还是承认了新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的地位。同时也反映出“信仰自由”观念的发展。
在政治与领土上则表现为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肢解。在领土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在逐渐的缩小。荷兰与瑞士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除此之外法国和瑞典也从德意志得到了大片领土。法国主要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部分。瑞典主要是占领不来梅和波美拉尼亚的部分。巴拉丁选侯弗里德里希五世的儿子继承了他原来领地的一部分,叫下帕拉提纳特。还有一部分上帕拉提纳特给了巴伐利亚公爵。巴伐利亚公爵除获得领土外,还获得了选侯的资格。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改变了帝国的内部结构。通过这个和约确立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德意志的300多个邦称为事实上的主权国家[明强12] 。各个邦就获得了各自的外交权和缔结条约的权力。与此同时还规定,皇帝如果没有经过各邦代表参加的会议的同意,他是不可以立法征税、征兵,与别人和谈的。
这一纸《和约》也就长期确定了德意志分裂。一直到后来德意志统一。虽然奥地利和普鲁士兴起,但德意志多地还是处于分裂状态。
因此当欧洲的其他一些国家正向着中央集权发展时,德意志却陷入一种无政府的状态。有学者描述说:1800年以前的德意志的地图常常被描绘为一件狂欢节日穿的短上衣,包含314个邦和1475个庄园,总共1789个独立的、拥有主权的政体。
影响:
①欧洲宗教观念的转变:三十年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宗教纷争”,通过战争再次打击了反宗教改革的势力。使得新教在德意志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并且最后还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与天主教拥有同等合法地位和权利。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信仰自由”的发展。同时通过三十年战争,天主教与新教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和解。客观上因为德国的大分裂,对于争地盘的事情,热度不太高了。对于当时欧洲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②现代意义上主权国家体制的出现标志:在和谈的进程中,各国基本上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参与会谈协商。当然有大有小,战胜国、战败国。这就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现代意义上主权国家的出现。欧洲不再像中世纪以来所谓的一个皇帝,一个教皇的局面。政治上大一统的局面。而是由一些毫无联系的、主权的、自由的原子所组成。这里的原子就是指国家。每一个国家会按照自己法律与利益为行动准则,从而进一步确认和强化了主权的觉醒以及主权国家的不断兴起。
③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原则、独立原则以及平等原则等一系列原则。有学者评价这些原则:一个不屈从于教皇霸权而由独立国家平等组成的国际社会,是国际法存在的根基。和约不仅标志着一个实际国际社会的存在,而且标志着一种对国际行为产生直接约束力的国际法的存在。
除上述之外,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还涉及一些其他的内容,如设立常驻使馆,正式使节的交换;通过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等。它开创了这样一些先例和制度。为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④(直接)德意志遭受打击。三十年战争主战场在德意志地区,就使得德意志在经济上出现了倒退,人口上出现了大量的死亡(马格德堡被洗劫10次;莱比锡被洗劫5次。很多是雇佣兵,上面不发钱只得抢。有一目击者描述,连死尸身上的衣服鞋袜,都要被剥地净光)。
土地荒芜,工商业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城镇萧条;再加上一些天灾和时疫等人口的死亡量很大。据学者统计,三十年战争导致全德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有学者评价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之后到处都是一片人去地荒的景象。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的倒在地上,被踩的稀烂,撕成碎片,流着鲜血。
[明强1] 奥托一世时期德意志的扩张就已经开始了。中世纪德意志的历史跟国家的不断向东扩张联系在一起。向东部的扩张在10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大批的德意志人越过易北河向西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开始扩张。东扩的结果在德意志的东部出现了一大批独立、强大的诸侯国家,而且有大量的德国移民。12世纪末在德意志东部就先后出现了几个大诸侯国:勃兰登堡侯国、奥地利公国等。
13世纪的前半叶,德意志又征服了普鲁士。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东南岸,普鲁士人是立陶宛人的一个分支,13世纪30年代普鲁士就被德国的条顿骑士团所征服。注意:十字军东征期间由德国骑士所组成的宗教性质的军事组织。
德意志东扩 [明强1]的结果影响深远,直接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格局。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东部大诸侯国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迅速崛起。
[明强2]英国亨利八世建立英国国教会(1534至尊法案)
法国胡格诺战争(1562—1598)
[明强3]天主教阵营: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美因茨 大主教、勃兰登堡公爵。
新教阵营:萨克森选侯、巴拉丁选侯、捷克国王
[明强4]即各个地方的诸侯包括帝国的城市有权决定其所管辖的的臣民的信仰。路德教由此获得了合法地位。
[明强5]上述为背景。
[明强6]命名依据是:以这一时期主要在什么地方战斗或谁参战,来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准。
[明强7]1621年1月,皇帝把巴拉丁选侯的资格转授给巴伐利亚公爵。
[明强8]《帕绍条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代表斐迪南(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同萨克森选侯莫里斯缔结的和约。1552年8月2日在帕绍(Passau,今德国巴伐利亚州境内)签订。条约废除《奥格斯堡临时协议》,同时确认可自由信仰路德教,为缔结《奥格斯堡和约》(1555年)准备了条件。 [1]
[明强9]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
[明强10]黎塞留充分利用了三十年战争。并且在他的推波助澜下将三十年战争从德国的内战演变成一场国际战争。在黎塞留1642年去世后,马扎然继承了他的对外政策,法国最终取得了三十年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明强11]欧洲均衡主义
[明强12]邦国的权力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