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蒙太奇-从组合技巧到思维方式

2022-05-30 16:10 作者:剪辑师大露  | 我要投稿



其实蒙太奇能在电影中得以运用,并为观众所接受,是源于人类自身的视觉成像规律和心理认知基础。我们都知道,视网膜要求视野有变化才能正常活动,当人眼盯住某个固定的物像不动,时间一长,图像便会模糊不清。如果看一眼另外的东西,再回到原先那个图像上它又清楚了。

这表明:人眼具有不断追寻新的图像的生理本能。影视是用声画记录形象和重现运动的。蒙太奇的运用,符合我们在观看事物时不断追寻新目标的视觉习惯,重现了我们在现实环境里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视觉所引起的心理动因。观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一部影片的镜头连接正是建立在人物或观众的视觉观察所引起的思想波动的基础之上,这同时也是蒙太奇得以成功表现故事或呈现事物的基础。

比如,我们看到镜头中出现了一个人物.那么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在下一个镜头里了解到这样的一些东西:

例(l)他准备干什么或是正在干什么:
例(2)他在想什么,也就是说他的内心世界;
例(3)他的情绪是怎样的:高兴、悲伤、忧郁等等;
例(4)与他相关的人或事,这些人或事和他的联系是如何实现的事实上,我们希望了解的这些内容也正是剪辑师通常会在那个镜头之后组接的一些镜头内容。

这样的蒙太奇组接方式不仅契合人类自身的思维需求趋势,而且其构成的镜头之间本身也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联系。


例(l)和例(3)的这种镜头间的联系是剧中人物自身确定的,是显性的关联,而例(2)和例(4)却不仅靠观众的直观视觉,还要靠观众的思考趋势去寻找镜头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观众眼睛看到了事物(人)的表象,但意识却会通过这一表象去寻求更深层次的认知(与这个人相关的种种探求)。


当这种认知被运用到镜头的连接上时,就可以将镜头的连接点直接建立在画面内在运动的连续性上。因此对于剪辑师来说,如果想找寻一条众多蒙太奇技法的共同组接原则,那就是每一个镜头都必须为下一个镜头做好准备,要能触发并左右下一个镜头,也都必须含有下一个镜头能够满足的答复(例如看到什么)或完成动作(比如一个动作姿态或是运动结果)的那个元素(或是说诱因)。


上面我们说的是蒙太奇能为观众所接受的心理基础和组接原则,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蒙太奇为什么能调控人的情绪反应。人类的情绪波动是视觉引起的心理动因的最直接的反馈。

当我们参加一个聚会时,看到朋友的笑脸我们内心也会感到快乐;

参加一个葬礼,看到亲人的逝去我们会觉得悲伤;

球赛场上的临门一脚我们会有紧张感;

品茶时我们整个身心都会放松。

这些,都是视觉引起的心理变化,或是心理跟随在情绪上的表现。蒙太奇正是基于这一因素,通过镜头切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节奏来调控观众的情绪和心理,使人类的视觉心理节奏在影片中得到恰如其分的再现。例如,用“延右”(多角度多机位来展现同一影像)或“慢切”(让组接的每个镜头在银幕上停留较长的时间)引起观众更为强烈的悲伤和柔情;用“快切”(一系列互相接续的短镜头)来引起观众的动荡和紧张感等。这就是电影能通过蒙太奇营造情绪、把控节奏的原因。

从上面两个方面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蒙太奇其实是影片展示其戏剧性、表达思想情感的修辞方法或者说是其实现的思维方式。它的实现必须符合一个同一的规律,那就是每个镜头都必须含有能在下一个镜头中找到答案的元素;观众身上产生的紧张心理也应当由后续镜头来解决。通俗地说,就是上一个镜头是下一个镜头的呼唤,上一个镜头中所缺失的内容要由后面的镜头来答复或补充,由此来让观众通过“阅读”后续镜头来寻找并完成对前面镜头疑问的解答,得到心理满足。

正因为蒙太奇能通过观众的视觉本能实现心理感知的过程,于是导演和剪辑师在创作之初,就要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蒙太奇手法和节奏来调度不同的场景和情绪,展现出不同的情感表达,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一过程,从剧本构思开始,直到在剪辑台上用蒙太奇眼光拾取材料,对时空进行分解与组合,最终定稿呈现。正是基于此.蒙太奇成为贯穿影视创作始终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是影视艺术的基础最早的蒙太奇是作为一种组合技巧出现的。

纵观世界电影史,第一个自觉使用蒙太奇的人是格里菲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库里肖夫曾明确说过:“第一个把蒙太奇作为电影的一种创作元素的导演是格里菲斯。”我们曾讲过从《凄凉的别墅》开始,格里菲斯就在运用平行、交叉剪辑。到了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这两种剪辑方法就使用得更为娴熟,他甚至还在《几年以后》、《良心的报复》等片中率先运用了对比、慢镜等表现手法,比如他将年轻的姑娘痛哭爱人远去和老人为青春消逝感叹的镜头并列起来、交替出现,以此来表现出时间易逝,美好事物总是短暂的这一主旨。然而格里菲斯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的蒙太奇技巧条理化,他只是凭借着异常敏锐的直觉和电影天赋在从事创作。他从没有明确表示过他真的意识到了任何与蒙太奇相关的原则的存在。从本质上说,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蒙太奇的基本特性和它的巨大潜力,更谈不上将之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去系统地研究。

然而这位电影大师下意识的运用,却启发了前苏联的库里肖夫、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他们沿着格里菲斯的脚步潜心研究,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终于把蒙太奇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苏联蒙太奇学派。该学派对于蒙太奇的观点是:电影的实质在于影片的构成,在于怎样从一个镜头转换到另一个镜头,它们彼此之间在时间顺序上的构成以及这种构成能产生怎样一系列的印象。他们确信,通过蒙太奇剪辑可以创造非凡的效果,达到电影的叙事和表意。

蒙太奇-从组合技巧到思维方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