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10.17 爱因斯坦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7、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理论的革新家,又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1879年生于德国的乌尔姆城,父母都是犹太血统,1896年进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学物理,1900年毕业。以后在伯尔尼的瑞士专利局任技师。1909年开始在苏黎世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11—1912年,先后在布拉格大学和苏黎世工业大学任教。1913年被邀请回德国,担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1933年希特勒上台,爱因斯坦遭受迫害,不得不离开德国,迁居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工作。1945年退休,1955年4月18日逝世。主要著作有:《相对论的意义》[i]、《布朗运动理论研究》[ii]、《宇宙的建设者》[iii]、《理论物理学方法》[iv]、《物理学的进化》[v]等。
爱因斯坦一生在科学上主要做出了四项划时代的贡献。一是提出了光量子假说,把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起来,开辟了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波粒二象性的新时代;二是完成了布朗运动的理论解释和测定分子大小的具体方法,彻底驳倒了否定原子 分子论的错误思潮;三是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空间是相对的,即在惯性系统内空间长度、时间快慢和质量大小,将随物体的运动速度而变化,从而引起了物理学理论基础的巨大变革;四是从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等效出发,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他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并且它不是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物质之间的引力,不过是空间曲率的一种表现。这样就揭示了作为时间和空间统一体的四维时空和物质的统一关系。此外,爱因斯坦还长期研究了“统一场论”等方面的问题,在科学史上创造了许多丰功伟绩。
爱因斯坦很喜欢探索哲学问题。他的哲学思想丰富而庞杂,但是主导因素是自发的自然科学唯物论和斯宾诺莎的唯物论的唯理论。爱因斯坦青年时代受过休谟和马赫哲学的深刻影响,这对他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使他吸收了一些错误观念和唯心论糟粕,但随着他在科学上的深入探索逐渐放弃了马赫主义哲学。他明确宣布:“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特别是他和哥本哈根学派的论战,更表明了他的唯物论的唯理论倾向。
爱因斯坦在政治上是进步的。他是一个精神境界高尚、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科学家。他一贯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注:
[i] 1923年。
[ii] 1926年。
[iii] 1932年。
[iv] 1933年。
[v] 与英菲尔德合著,1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