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射学正宗

小弟习射半年,略有所感,别的本事没有,喜欢翻书找书,便找到这本明代高颖的《武经射学正宗》,繁体字,竖排版,对大众可能有些阅读障碍。粗读之后,想与大家分享,也方便后人学习,便把他敲成电子版,简体字,整本书语言朴实,易懂难通,如果有需要后面会加上白话文注解。先从第一章,捷径门开始。若句读有误,敬请指正。
武经射学正宗卷上
捷径门
夫射之道,若大路然。入路自有次序,得其路而由之,始而入門既而升堂,又既而入室,计日可到,不得其路而由之,一入旁门,犹适燕越辙逾趋逾远。
当其年少初习时,病骨节不直之病:未入骨, 筋力强,神气锐,引号可彀,机势一熟,便可中的.
习射既久,病骨节不直之病根一深,不过数年,精神未及衰老,引弓遮而难設,射愈久而天离的逾远。回视昔年中的时,若两截人物今人莫晓其故。窃见三吴,弯号之士,以善射名者比比。数年后俱坐不满之病,中数渐减,问其故茫袋然不解。即至幕年而能解此病者,不及見也。
此无他,只因习射之初,妄自引号,或为拙射所误,偶入旁门,不得正路而由耳,若果循正路,则射愈久法愈熟。乌有射久而愈不如前者乎。
所谓正路者何, 一日审,二日彀,三匀,四日轻,五日注。
颖请,以法详著于篇,使人得循途而进,不为邪径所迷,近不过百日,远不过期年,命中可几矣.其功最捷,故名其门日捷径云。世人只欲且夕期效,一闻期年之说。便尔骇然。证知,无法之射,愈趋愈远,白首而无成。
颖所云期年者,合法之射,计日可到。期年之期,岂不为捷径乎。期年之间,必须时时讲究明通其理。又须日日演习,百病皆知。使弓手相亲,以身使臂,臂使指,则弓与手,相通若一体,指挥操纵无不如意。方可终身演射,白首无成者比比皆是也。安可望期年命中乎。
论审法第一
发矢必先定一主意,意在心而发于目。故审为先。审之工夫直贯到底,与后法字相照应,俱以目为主。故欲射先以目审定而后肩臂众力,后之而发。
然审法不同。有审镞于临发时者。有审于弓左者。皆非也,审于临发时者,固已仓猝。旦专审于箭镞,恐镞对而箭杆不对,发矢亦斜,若审在弓左者,箭在弓古,目不见镞,注的不清。矢之远近,何从分别。总之以意度之耳。
故审之正法惟于开弓时,先以目视的,而后引弓,将彀时,以目稍视自箭杆至镞,直达于的,而大小东西了然,是之谓审。
然此审法,射远乃尔,若五十步以内者,俱视在弓左。与骑射同.骑射非十步二十步之内不发。射近而亦用前审法,则矢扬而大矣。故射近者,前手须低于后手.安能审在弓右乎。
论彀法第二
彀者引箭链至弓弝中间之谓。乃射之根本,巧妙之听以出也惟鼓则削段,审的工大,有利托,以用其明。后匀注之功,有所托,以收中之故,傥引弓不敷,骨段节未尽肩臂俱松,犹不根之木,生意何由发。丧心之人,百务必不集.纵有巧法,安从施哉。世人讲射法者纷纷。但不讲所以設之法。是舍本逐末,老而不精。故射之根本必先于彀。
然彀法不同。有卤莽彀,有气虚彀,有泄气彀。平夫卤莽彀者,引弓将彀时,将射镞露半许于弓弝外,临发时急抽箭镞,至弓弝中间而出。是全以气质用事,急于求彀,激动箭锋,矢发必不准,名曰卤莽彀。
气虚彀者,引弓迅速,急抽箭镞,至弓弝中间,不及审的,后手力量已竭,胆气俱虚,会不能少留,随即发出。矢亦不准。名气虚彀。以形彀而气不彀也。此皆非彀之正法。
夫正法者,只有一条大路。世人不知,偶合某一二者有之,然非心知其善,亦未必能守也,及习射既久,病根渐增,骨不直之病,始之遗合者,偶然骨节稍直者,求稍消减,久射筋痕。始之肩稍直者,渐归不直,原归不敢彀矣。
彀之大路云何。彀法根本,全在前肩下卷,前肩既下,然后前臂及后肩,一齐举起,与前有平直如衡,后肘屈极向背,体势反觉朝后,骨节尽处,坚持不动。箭镞犹能浸进,方可言彀。
人之长短不齐,各以其骨节尽处为彀,则力大者,不能太过。力小者不能不及,此天造地设之理。
今人不知彀法 。专恃力以引弓,镞至弓弝为彀。骨节平直之法,置而不讲。则就一人之身,一日之间,力亦有衰旺。
夫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气锐时力旺而彀。气衰则不彀矣。彀不彀分,而矢之远近亦因之安有定衡乎。惟以骨节尽处为彀,则长人用长箭,短人用短箭,力大用劲弓,力小用软弓,矢镞俱引至弓弝中间为彀,方有定准。
然骨节平直 工夫,全在前肩下卷,下前肩法今人绝不讲.问有言及者,俱出耳闻,不得其穷.此所以前肩不得下,欲彀而未能耳,下肩法,详于辩惑门潦草引弓章内.宜细求之.则肩不期下而自下,弓不期彀而自彀矣。此下手入彀工夫也。(此段宜与指迷集四卷中或问十发章合看。)
体势反觉朝后。
大抵引弓,前后肩臂俱有相因之势,后手引弓极彀时,至体势反觉朝后,方为彀弓之妙境 。然体势朝后者,前肩必前突出。则有括臂之病。故又须前拳斜侧向肩前,高出二寸许与肩齐。但前拳过高,则前肩必然退缩。故又须将前肩,极力向前番下卷实,令肩上潭窝前向,同臂番直向地。
则前拳虽高,而肩不退缩矣。然肩之根在于背,欲肩窝前向,又须将前肩背骨(即饭超骨也),向前番下,送前肩番出。则肩窝方得向前。此皆相因之势,不可缺一。不然背骨不番,则肩窝必不能向前,肩窝不向前,则肩窝不能向前,则前拳必不能前高,而免括臂之病。可以收体势朝后彀之功乎。论匀法第三
匀者前后肩臂,分匀而开之谓。所以终彀之功,而启后轻注之功妙者也。身之时矢犹浸进未发。今人当引弓既彀时,骨节尽而筋力竭,信手便发。何暇浸进而加匀之功。匀开之功不加,发矢时斟酌不请。所以天之大小左右,俱顾不暇,发矢一偏。则彀之工夫,总为无用。此彀之后,当继之以匀。而匀开之功为最急。
然匀之法,莫妙于用肩,而勿用臂何也?臂之力小而肩之力厚也。引弓既彀时,筋力已竭,欲使两臂分匀而开,势必不能。惟肩力厚,则能施运而悠长。(施运有口块,笔不能尽)弓彀之时,臂力将尽,以肩力继之,前肩极力下卷(向前番下为卷)。后肩坚持泻开,则箭镞从弓弝之中间,徐徐而进,如水之浸渍然。岂非匀之正法乎
今人当彀之后,只用臂力分开,臂之力小,如何能开?必将殚力一抽,箭镞急进,激动前臂,发矢必斜,前功尽弃。故曰,匀之法莫妙于用肩,而勿用臂。
古云,胸前肉开,背后肉紧者此也。此匀下手工夫也。今人讲匀,不讲下手工夫。则说得行不得,说之何益。下手工夫,独得之秘。当为智者道也。
(注)旋运而悠长,引弓既彀之时,臂力已尽,惟恃前肩之下卷,达上而出矢。后肩之耸起运臂,自高泻下而脱弦。此时用力皆在两肩,并实凝成一片,前肩下而后肩泻,悠悠两开,刚且柔,猛而且缓。故云,旋运而悠长也。
(注)胸前肉开,背后肉紧
注释详于指迷集四卷或问第八章。兹不载。
论轻法第四
轻者后拳与前掌相应,轻松而发矢也。然轻之功极细。发矢时,若欲轻而不敢用力,发镞必然吐出。即使不吐而定,发矢亦觉无气。气怯则矢发必伤于小。惧其小也,而稍用力,则力微而矢不能进,惧其不进也, 而极力求进,必然一抽而出。就著气质,机神冲动,不能凝注。矢不能不少偏矣.
故既匀之后,后肩泻开时,箭镞已至弓弝中间,决机命中,全在于此。后拳必将筋力紧收,与前掌相应,前后肩臂殚力,并实坚凝一片,轻轻运开后拳,与前掌约匀平脱,后肘又须垂下向背。若拳平脱,气质烟火之性,泯然不露。如蜻蜓点水,轻扬活泼。如瓜熟蒂落,全出天然,松而且脆,矢出如豆细冲至的。此下手用轻之工夫,古云,后手发矢前手不知者也。
论注法第五
注者目力凝注一处,精神聚而不分之谓,与前审字相应。
夫人一身之精神皆萃于目。目之所注,神必至焉。神至而四体百骸,筋力精气俱赴矣。
李将军射石,一发没镞者,以虎视石也。神之至也。故发矢时,目力必凝注一块。且注而心到,意到,手到,发无不中矣。古云,认的如仇者,此也。此下手用注工夫也。
然注与审不可分为二事。引弓之初,以视的,是之谓审。发矢时,以目注的!亦谓之审。总之皆用目力。原非二事。何为分审与注之名也?
只为世人引弓时,虽能目视的,及既彀之后,筋力已竭,信手便发,无暇认的,精神散漫,发矢俱偏。故于匀轻之后,复立一注之名,以提醒世人,使发矢时,目认的间一块,或认的之心, 或认的之足与首,精神手法,俱向此一块而发。
故注之名,原为世人之拙射而设者。善射之人,手一举弓,目力便审,精神便凝注一块,自始至终,神气精专,弓一彀而匀点轻以出矣。何待匀轻之后而注哉。善学者不可不察。
目认的间一块。目认之法极活。不可执一。弓软则认的之首,弓劲则认的之足。甚着弓劲风顺,则不及认的,而以镞顶半路者有之。或弓软风逆,或顶的于左手掌下者有之。若东风则顶之左,西风则顶之右。甚者弓软风大,则认的之左右大余者有之,弓劲风微,则顶的之左右,尺寸亦渐减。东西南北皆然。故顶风认的,随时而变。下可执一。斟酌在人也。
捷径门总结
审彀匀轻注,虽为五段,其实一贯,审与注首尾相应,总之皆用目力。审于开弓之时,注于发矢之顷也。中间彀字,乃开弓之根本。
匀者,乃所以终彀之力量 ,而斟酌发矢之机宜也。世人言射,只言彀字。一彀便发,大小左右俱不暇顾。詎知彀者,乃发矢远到之本,非中的之本也。
彀而不匀,发矢皆偏。何取于彀。惟于彀之后,复引箭镞,匀调浸进分许,斟酌既定,而预为出矢轻松之地。故有匀之功而彀力始不虚。
轻者,乃竟匀之机,而发中节著也。上文匀之时,矢犹未发,而斟酌定矣。轻者,承匀之后,而轻松以出,发失以准。故有轻之功,而后匀之妙始著。
注者,又合众法之精神,苹而归之的,以终审教句轻之大成也。
自审而彀,而匀,而轻,而注,相通一气。一审便彀。一彀便匀, 轻而注,发以达于的,捷于呼吸。犹人一身,自顶至足,疾痛相关,不隔一缕,而射之道尽矣。
然有终身习之,而不得其门者。亦是为拙射所惑,偶入斜路,白首难改。犹学文者,一入恶套,挥之不去。又犹学书者,把笔一差,到老仍误习舛。若一更改,反觉不便。此初射者,斜正之门,不可不幸。而下文辨惑之门所由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