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手拉冲下旋的两个关键点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乒乓球技术是最精细的那种,挺类似拳击。拳击,看着似乎不难,但真正了解过的人,真正学过的人就知道,这个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好的,也不是练一两年就能成为高手的。泰森14岁学拳,19岁进入职业拳击,他已经是天才之中的天才的,也得学足5年才进入职业拳击赛场。乒乓球也是类似拳击的,也是看着不像很难,但真正去学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练一年都难涨球!就纯业余的来说,很多人打了几十年球也不会拉球,只会搓和击打。所以,你还敢说乒乓球简单么?知易行难,乒乓球和拳击比你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
本文的宗旨是讲透反手拉冲下旋的两个关键点,这样就能帮助新手入门,帮助中等水平进阶,也能帮助较高水平的去加深自己对乒乓球拉冲下旋的理解。拉冲下旋,需要屈膝顶肘,压低重心,收左胯,手腕手臂瞬间内收,发力瞬间集中。但这里只讲关键点,一是收胯,二是手臂手腕的内收,这两点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只要做到了这两点,你反手拉冲下旋就一定在线。
关于收胯,我在网上看过各种教学,老一辈的国手有的不强调收胯,他们的收胯比较少。我分析了一下,可能因为他们是从小球时代过来的,他们的技术和40+塑料球时代还是有点差异。40+塑料球,它必须得撞,国家队女队主教练李隼就讲过,现在反手拉冲下旋,得多撞,到樊振东那种水平,甚至直接撞很多,都不需要造弧线。而且他也说了,现在的器材弧线都好,直接撞,撞实了质量就高。李教练讲的真的非常好,不过国家队用的器材都是特制,业余的器材没那么好。尤其是vis反手配个一般德套,你不配高端德套,你一撞,它可能就飞了虚弹了。不过你vis反手配高端德套或者d80,d09c,那弧线确实好,反手多撞击,球会很稳的。
总之,新一代的反手拉冲技术确实是更强调收胯的,因为40+塑料球,你反手根本蹭不出质量。所以反手收胯其实就是在强调撞击,因为只有你收胯了,你往前的力量才能出来。打个比方,这就像推铅球,只有你蓄力蓄够了,你往前推才有劲。所以反手收胯,是反手拉冲下旋的最关键点之一。需要注意,收胯和“转腰”是不同的,转腰是平转,平转肯定不行,乒乓球是个螺旋的发力感觉,不是平转的发力感觉。收胯会带点转腰,这个是对的;而不是转腰去带动收胯,这个肯定不行;不信你自己可以试试,收胯才是对的,先转腰你的动作就会很僵硬。而且反手拉冲下旋,那确实像是“将军拔剑”,收胯才有这个味道,你平转腰就会像机器人。

然后,除开收胯,最重要的就是收小臂和收手腕。这里需要注意,收小臂和收手腕其实是有点往右腿收的感觉。我之前收小臂有点往中间收,当时就感觉力量输出不够流畅;而且往中间收,往往会被球顶住。直到昨天我看车晓曦教学员,她说的,收小臂要往右腿去收,这才让我心中的疑问“迎刃而解”。这个事情真的很微妙,不得不佩服车晓曦一样就看出了她的学员的问题,讲解也是非常到位。我看过几十个上百个反手教学视频,唯有车晓曦讲到了这个细节。
看过车晓曦的讲解之后,我立刻试了试,反手小臂确实得往右腿去收,同时手腕也得大幅度内收,这样发力出去的时候,蓄力就非常好。而且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你引拍的时候小臂偏向身体中间或者左腹,那么你的肘关节就会显得更加靠左靠外,然后当你发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手腕画出来的“圆圈”就会很大。换言之,小臂一点往左腹收,你的出手动作就会很大,你画的“圆圈”就很大,整体发力就不集中,容易被来球顶住。而当你往右腿收小臂的时候,这个感觉其实有点像拧拉,你会发现这种引拍,发力就很集中,不会被来球顶住。
也许是巧合,但不管怎么说,车晓曦真的是瞬间就讲出来重中之重,其实大部分业余都会有这个问题,甚至有些半专业可能也会有这个问题。你反手技术不过关,不一定是天赋不行,可能就是技术的细节不到位。乒乓球这种高技术含量的运动,你掌握了百分之90,可能就是打不过细节做得更到位的百分之95,看起来技术可能只差了百分之5,但这百分之5就会决定你是高手,还是一般高手。

收小臂和收手腕,这两个算是连带动作,我自己也在带人学球,他目前的问题就是手腕用不上劲。尤其是拉冲下旋这种动作,反手主要就靠小臂和手腕,身体发力的幅度其实没正手那么大。简而言之,小臂往右腿上收,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具体收多少看自己,流畅迅速好发力即可,幅度尽量大。小臂往右腿收的同时,发力瞬间,手腕也得充分内收外展,同样的,幅度尽量大,结构尽量流畅。如果你的爆发力不够,那么引拍幅度可以稍微小一些,不要盲目发死力。

最后总结一下,反手拉冲下旋,最重要的是收胯,收小臂和收手腕。收胯是往左腹去收,收小臂是往右腿去收,收小臂的同时手腕最大幅度内收。业余普遍的问题是引拍幅度不够,发力僵硬感太强,这些都需要通过科学地训练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