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阿强mark】

个人推荐指数四星,作者米哈里,书中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值得反复阅读。
书中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精神熵,心流。
精神熵:浓度扩散的过程被称为熵增,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精神熵与之类似,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心流的特征。第一,注意力。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讨论心流最基础是了解自我,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为了迎合父母,迎合社会,以社会对自己的奖惩和评价作为标准, 会压抑自己真实的人格,一直活在虚拟人格之中。
那么怎样才能独立自我呢?行动与反省。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要什么都懒得去研究,注意力都放在外在目标上,连自己的感觉都无暇顾及,那么他就不可能形成对行动有意义的企图。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行动本身是盲目的,光靠反省又流于缺乏行动力。在为一个目标投下大量精神能量之前,应该先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能从中得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更加难得是我们要剖析我们内心得阴暗处和过去得伤痛,在过程中加强我们的内心力量。
记事起家的位置在人烟稀少的湖群之中,小时候还有一个邻居的孩子比我大一岁,一起长大,各种调皮捣蛋,后来初中时他辍学技校然后打工去了。然后也就是我习惯慢慢假期一个人在家没有同龄朋友玩的日子,独处对于我来说已经习惯了。有许多像我一样在城市里工作得农村青年,居住在偏远的城中村,同事只是工作关系,在每日的通勤路上,在每周只休一天的工作节奏中,独来独往,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自得其乐则是更高得境界,不被外界得事情所干扰,屏蔽掉外界的无关信息,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所做得事情。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他们能在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中找到乐趣。不论是在南极迷了路还是被关在牢房里,总有人能把自己的困境改善得还能过得去,甚至成为一场充满乐趣的奋斗。
自得其乐的人知道目标完全由自己选择,并不是什么随机效应,也不是外来力量所造成的。这个事实造成两个乍看可能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方面,自行做主的信念使一个人更能全心投入目标,他的行动确实而有内在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对目标有主控权,必要时他可以很容易修正。
在我们了解自己之后,尽量选择一份与自己能力或兴趣想匹配的工作,不要干了十年后发现你已经穷尽了这份工作中的全部奥秘,索然无味了。中年后能否找到和重新学做一份挑战性的工作是存疑的。如果我们认为把精神集中于一份工作违反了自己的意愿,就会觉得浪费了精神能量。工作无法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充其量只能实现别人的目标;投注在这样的工作上的时间,是从我们一生应有的时间中压榨出来的。很多人常把工作视为不得不做的事,一项外界强加的负担,一种生命的债务。当我们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或者目标后,幸福也许只是全身投入的副产品。
如何设立目标?把问题具体化量化,然后设置细部解决方案,定好目标,目标最好能够及时反馈。自己赋予自己目标合理化的意义,去追寻实现自己的目标,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当结果出现巨大偏差和周围环境形式巨大变化时需要调整我们的目标。作为普通人来说最实际的就是每年给自己设置几件具体需要完成事情,到新的一年总结去年目标完成情况,并做出调整,指定新一年的目标。
不论多么简单的体能活动,只要能产生心流,就令人觉得乐趣无穷。基本步骤包括:(1)确立一个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2)找出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3)保持精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且对活动涉及的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区分;(4)培养随机应变所需的技巧;(5)在活动变得令人厌倦时,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最容易产生心流的活动往往是最简单的活动,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外部资源,像电力,帆船,昂贵的器材。简单的公园散步,操场跑步,游泳,冥想,编制,打网球等,需要的外在资源很少,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感受到巨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