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朝最神秘的能人:被称黑衣宰相,最后却背负骂名

2022-07-05 06:54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臣但知天道之意,从天道莫顾民意,民意有违天道”——《明史》

姚广孝出生于1335年,幼名天僖,在明朝的洪武年间,他在苏州出家为僧。年纪轻轻的姚广孝出家去学习佛法,家里的人很是不解。但是姚广孝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洪武十五年,由于朱元璋也是和尚出生,他便对和尚有很好的感情,让很多地区的和尚和学习佛教的人来中枢应聘。就是这个机会让姚广孝认识了自己未来的重要主子——朱棣。

要说明朝最神秘的人,还非姚广孝莫属了。早年当和尚,却一边拜佛,又一边在学法家和儒家的治世理政改革之道,这一下让姚广孝从一个和尚变成了一个大师。

并且在朱棣身边任职军师。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任,本来天下很太平,也不会发生什么事,但是朱允炆的一个削藩的诏令以及姚广孝神秘的思维让天下从此不太平,也让姚广孝自己背负了流传永世的骂名。

一、不一样的和尚,样样精通

其实姚广孝在成就和才学上只能算是一个平平之辈,资质不算太好,身世也不行,但是他的运气可是相当好的。就拿入宫来说,姚广孝年轻时就去脱俗做了和尚,要说无欲无求吧,可能他也想要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但是怎么就去做和尚呢?

在洪武八年,一个意外出现了,朱元璋命令学过并且精通儒家之道的僧人可以到礼部去应试,这一下就让姚广孝眼前一亮。不过一个和尚哪里去精通儒学呢,这就是姚广孝的神秘之处!

《明史》记录中有过一段模糊描述,意思是姚广孝在当了和尚没多久就开始学习礼法以及“儒学之术”,好端端的这么就去学这些呀,这让后世学者挠破了脑袋。

但是无论如何,学了就是学了,不管精不精通,先去试一试。谁知道,这一试就成功了,并且获得了“僧衣”职位即日进京。

公元1380年,姚广孝通过了僧录司右觉义的来复以及右善世宗泐的强烈推荐,他进入了天界寺,并且得到了一份僧侍的工作。从这里开始“精儒和尚”姚广孝的神秘一生就开始了,而天时地利都已经齐全,只待人和。

洪武十五年,慈母马皇后去世,万民哀悼,而就是这个事件,姚广孝见到了他的贵人——朱棣,朱棣非常欣赏这位给他当随侍高僧的姚广孝,就把姚广孝一同带到了北平去了,姚广孝也由一个和尚变成了朱棣的随行谋士。

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这一切也是那么的合理,从此姚广孝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事迹!

二、靖难之役,一战封侯拜相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其孙子朱允炆继位。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但是姚广孝就是要干出一番大事。

《明实录》记载有人所说:“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这是后人对姚广孝的称赞,可见他一定干了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建文元年,有人弹劾燕王朱棣屯兵谋反,朝廷随即便下令去燕王府调查清楚,朱棣本来可以忍受这些事情的,但是当时朱棣身边有一个怀揣远大抱负的姚广孝,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一度让朱棣连连说好!

后来在姚广孝的一再劝说下,朱棣忍受不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道理也不听了,朱棣直接把前来调查的人杀了,并且起兵号称“奉天靖难”。

一举南下,而作为谋士的姚广孝刚开始在北平照顾朱棣世子。而史书中也将这种事件描绘得很是生动:姚广孝对朱棣说:“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此乃吉兆!”没错,当时还真的有风有雨,这就是天子降世的吉兆吗?

朱棣起兵之后连克数城,但是朱棣毕竟只是众多藩王中的一个,力量肯定无法与朝廷抗衡,所以在济南战败了。当时朱棣听了姚广孝说的话班师回朝。后来姚广孝告诉朱棣:此时南京兵力空虚,可直取京师。

这一下就让朱棣恍然大悟,话也不多说,起兵!果然,朱棣成功了,他成功占领了京师。但是也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案件:“建文帝失踪案”。

这些都不重要,建文四年,朱棣称帝,称明成祖,国号永乐。而“靖难之役”的大功臣姚广孝也成功拜官封侯,被封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这下就光宗耀祖了,但是姚广孝他真的就开心了吗?

三、黑衣宰相,百姓心中的恶人

朱棣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后知道自己的得到这个皇位的主要功劳都是姚广孝的,便让姚广孝返苏,并且给他金银财宝和房子爵位。

但是这些都被姚广孝拒绝了,之后姚广孝便开始了白天穿朝廷服装上朝和朱棣议事,晚上回到寺庙继续念经。

如此执着的姚广孝也留下了许多功绩。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

历史上著名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姚广孝作为主编创作的。并且后世文人把姚广孝和圣人王阳明一同比较,可见在永乐年间姚广孝的地位之高。

虽说姚广孝受到了朱棣的青睐,自己也十分的敬业。但是在永乐七年,姚广孝来到了湖南考察民情并且协助赈灾时,当地的百姓对他十分的方反感,几乎没有人去理会他,这就奇怪了,在京都中大名鼎鼎的太师却被百姓冷漠。

而黑衣宰相的名称就从这里开始的。在建文年间,由于前帝的勤政廉明,关心民生,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平平安安生活,但是就是因为姚广孝的推波助澜,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此天下又开始打仗,名不聊生。

安逸的是皇帝,而苦的是百姓,所以姚广孝在民间留下了臭恶昭著的名声。在《明史·姚广孝传》中记载: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姚广孝彻底的惘然,本以为自己的事迹会得到世人的传颂,但是最后却背负一身的骂名,自己所做的一切最后让百姓遭殃,他自己无法承受这个事实,此后便开始抑郁。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一病不起,最终郁郁而终!

结语:

姚广孝死后的待遇是明朝历史上无人能及的,其在朝堂和朱棣心中的地位永远都是无法撼动,但是他在百姓心中的罪人形象也是无法改变的,最终“黑衣宰相”的骂名流传至今。

对于姚广孝的一生,功成名就但是却不想要荣华富贵,也不追求功名利禄,对于他的神秘感使后世人不断地对其研究。

无论结果如何,姚广孝已经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他也用行动向后世证明了,百姓过得好才是国泰民安,才能功成名就,不然永远就是百姓心中的罪人。“黑衣宰相”也将永远和姚广孝结合在一起,直到永恒!


明朝最神秘的能人:被称黑衣宰相,最后却背负骂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