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水下拍摄(2020/11-2021/1)入镜物种合集
(ps:相机已经挂底损失掉两个了,所以终止在了1月,水下拍摄风险有点大)
操作方法:把运动相机挂在了鱼竿上拍摄水下,主要操作为在运动相机的外壳绑在鱼线上,在运动相机外壳地下绑上几个或者一个很重的铅坠,如果想的话可以在镜头一前面挂上虾肉等食物,挂鱼竿上直接扔下去沉底
第一次拍摄
地点:Milsons Point-Kirribilli Point南岸
首先去的地方是Milsons Point-Kirribilli Point,位于悉尼港主流域的中段,地处悉尼地表建筑:海港大桥的北岸,正对着悉尼歌剧院,主要在周边的几座小码头上拍摄,人工结构下生物密度一般比较多,并且这里深度也不低,基本在7-10米



将相机沉入水底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环状的人造物,上面缠了不少鱼线,毕竟这里可是澳洲最大城市的CBD附近,水域必然会有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但是右边还有一个购物车就离谱

首先出现的鱼是一条澳大利亚瓣棘单棘鲀/Scobinichthys granulatus,澳洲南部是单棘鲀科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在悉尼港中,人工结构附近充满着各种附着生物,是单棘鲀的天然食堂,而且在掠食者相对较少的港口中,厚实的皮肤和头顶的刺可以很好的用于防御,因此港口中的单棘鲀数量和种类都非常繁多,但澳大利亚瓣棘单棘鲀主要栖息在外海近岸的海藻区,在港口并不算多见,这第一次扔相机下去就能拍到确实是运气不错




购物车边上有不少条纹粗眼鮗/Trachinops taeniatus群聚活动,这种小型七夕鱼在当地非常常见


宽条鹦天竺鲷/Ostorhinchus fasciatus是这片水域中常见的底层小型掠食者,它们主要栖息在沙泥底港口和海湾水域,喜欢在结构附近活动,因此码头下方往往会有不少它们


豪氏衔鰕虎鱼/Istigobius hoesei是港口中最常见的鰕虎鱼种类,在沙泥底海底数量很多,其实体色还挺漂亮的


挫鳞似马面单棘鲀/Meuschenia trachylepis在码头附近游荡,是澳洲东南海岸港口和河口中数量巨大的优势种,尤其是人工结构丰富的悉尼港中,图片中这两条都是雄性,因为其主体色以偏暗色,身上没有纵向条纹,图1的海藻旁边还有不少条纹粗眼鮗



在码头的另一端水比较浅,水底的藻类密度比较高,尤其是团扇藻,在此处会有一些隆头鱼,例如下图的为绿蓝唇鱼/Achoerodus viridis,成年雄性往往体型巨大并且通体湛蓝,不过主要在外海水域,港口中基本都是图中这种体型较小的亚成年个体


相比之下,在港口中,贡氏拟隆头鱼/Pseudolabrus guentheri是更加常见的隆头鱼种类,喜欢在在近岸浅水附近的海藻丛和结构附近活动


艾氏澳洲单棘鲀/Nelusetta ayraud是当地水域最恶名远扬的单棘鲀,其性情非常凶猛,攻击性很强,甚至会攻击比自己还庞大的生物,其身体相较于其他单棘鲀更加细长,并且喜欢在中层和中下层进行快速巡游而不是在底层缓慢活动


线纹蝎鱼/Scorpis lineolata在这片水域数量不算很多,它们在外海中会聚成大群进行活动,但在较为深入的海港中往往只会单独或三五成群的出现


这算是这几次水下拍摄拍到的最nb的东西了,相机沉底在一个小岩缝附近,期间一个橘色的长条形小鱼从里面探了一下头又迅速钻了回去,虽然比较模糊,但仔细观察下还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条多鳞单须深鳚/Monothrix polylepis,为胎鼬鳚科/Bythitidae科的成员,一种非常隐秘的小鱼,该科大部分都是深水种类,但这种不仅分布较浅,还很喜欢进入海湾甚至河口末端




前往第二个码头,这里水深更深,因此水下几乎没有藻类,基本都是一马平川的一大片沙泥底

一条从镜头上放通过的鱼,仔细看可以看到其体侧标志性的竖条纹,这是三尖鱾/Girella tricuspidata,当地河口至沿海都很常见的舵鱼科种类,是主要以藻类为食,因此在码头附近很容易看到它们


在较深水的码头附近,绿蓝唇鱼的数量似乎很多,并且出现了体型更大的成年个体,有趣的是,一般成年个体只在外海水域见到,但Kirribilli及对岸却有出过少数成年个体的钓获记录(包括一个60cm+的成年雄性),我以为这些都是偶然情况,但水下拍摄显示它们的数量似乎还挺多的


一直亚成年小个体在沿着柱子觅食,码头的立柱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第二次拍摄
地点:Balls Head Bay和Milsons Point-Kirribilli Point南岸
Balls Head Bay位于悉尼港北岸西段,是一个狭窄的小湾子


这里的水下主要是平坦的沙泥底,有一些零星的管子之类的人工结构,不过等能见度比较低,而且鱼的密度和种类都不多,基本没怎么拍到东西

一群杰克逊双边鱼/Ambassis jacksoniensis游过,它们是悉尼周边河口和海湾水域常见的小型鱼类,当地分布有本种和玛丽双边鱼两种,不过玛丽双边鱼体较宽,背部有些隆起,而本种则身形较为细长,还是不难区分的



远处路过一个阴影,从身体形状来看是三尖鱾

然后在这就没拍到别的东西,只能再次回到milsons point附近
这回澳洲棘鲷/Acanthopagrus australis终于出镜了,它们是澳洲东海岸最常见和出名的游钓鱼之一,在当地的汽水和海水水域无处不在





港口中宽条鹦天竺鲷的数量还是很多的

当渡轮停在上方时,水下的光线暗淡了下来,这时候一只偏夜行性的港神鹦天竺鲷/Ostorhinchus limenus从码头立柱的缝隙中探出头来,相比之下宽条鹦天竺鲷似乎并不怎么在乎白天黑夜



当一次相机下沉经过中上层水域时,几条体型不少的椭圆形鱼在今天面前出现了几秒,这是小鳞多板盾尾鱼/Prionurus microlepidotus,悉尼港的几个深水码头中上层都有不少常驻大个体,因为码头结构附近往往长有很丰富的小型藻类,也就是它们的食物



一只幼年银金鲷/Chrysophrys auratus,银金鲷成鱼体型很大,主要栖息在外海的深水礁石区,港口和河口则是它们的托儿所,在悉尼港流域充斥着大量幼年和亚成年银金鲷,数量特别庞大


一条拉氏鰤(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对着相机来了一个摆尾,把相机扇的转了个方向,拉氏鰤是悉尼港较常见的中上层掠食者,拥有着巨大的体型和迅捷的速度,由于水下拍摄的时间在下午阳光较大的时候,因此这时候拉氏鰤普遍喜欢在偏下层的水域活动





第三次拍摄
地点:Milsons Point-Kirribilli Point南岸/东岸
这次首先去了趟Kirribilli东面Milson Park附近的小湾子,在1m左右的浅水区拍了拍

水下首先出现的是汉氏四梳鲀/Tetractenos hamiltoni,被相机上的虾肉吸引而来,汉氏四梳鲀是澳洲东南海岸河口和海湾的优势种,当地最常见的河鲀,数量特别多,并且作为广盐性鱼类栖息范围还包括了淡水下游



几条鱼从镜头右上角通过,截图比较糊但通过视频还是能看出来这是一小群扁鲹(蓝鯥)/Pomatomus saltatrix,它们是中上层水域的凶猛掠食者,幼年和亚成年个体很喜欢在河口和海港水域活动




在浅水的中层水域中布满着成群的细长小鱼,它们是黑缘舌塘鳢/Parioglossus marginalis,是悉尼周边特有的种类,由于体型小并且基本上只栖息在河口和海港,因此直到1985年这个种才被正式描述,相关的资料非常小,活体图更是少之又少,但实际上通过我自己的观察来看,至少在悉尼港,黑缘舌塘鳢特别常见,经常能在平静的浅水水边看到它们的鱼群




此外,幼年澳洲棘鲷和杰克徐双边鱼在这附近也十分活跃



拍完东岸的浅水小湾后,再次回到了milsons point的深水码头
一只挫鳞似马面单棘鲀把相机上的虾肉扯了下来,正在左右摆头撕扯着


周边的宽条鹦天竺鲷和豪氏衔鰕虎也被引了过来,左上的宽条鹦天竺鲷似乎很勇啊

天竺鲷冲了上去,还虚晃急转了好几下


单棘鲀口里的虾肉突然掉了,机会来了


一波带走,溜了溜了

To Be Continued

豪氏衔鰕虎是真不少

虽然只露了个头,但正是头暴露了你的身份,这是蓝点似绯鲤/Upeneichthys lineatus,下巴上的触须是绯鲤家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虽然大部分绯鲤都是热带鱼,但似绯鲤属是个另类,它们只分布于澳洲南部的温带和亚热带水域



这次在较深的地方居然拍到了不少较大体型的成年线纹蝎鱼,目测又20+cm甚至30cm,这在港口里可不多见


三种同框

由于在相机前绑了虾肉,因此每次相机一沉底就会引来一堆挫鳞似马面单棘鲀


这次拍摄水下充满了成年线纹蝎鱼,澳洲棘鲷和挫鳞似马面单棘鲀



未完待续(一个专栏只能发100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