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云上巡赏”回顾:玩转桌面系统!

2022年下半年,耳边事与甲苯CLUB联手创办的“云上巡赏”直播栏目正式上线,每期一个热点话题,邀请圈内嘉宾和烧友在线上交流谈心的直播形式让大家倍感新鲜。想要回顾往期精彩内容的同学,可以点击以下链接:


上一期“云上巡赏”选择了“台机入门”这个主题,并邀请圈内资深玩家和媒体作为嘉宾,为大家答疑解惑,来自全国各地的烧友纷纷就台式系统的搭建和器材的选购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大家从经典大耳盘点,讲到入门系统搭建,各抒己见,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3月27日进行的第三期“云上巡赏”节目邀请了资深媒体人梼昧狂客、耳边事盖梁支座、铁三角市场推广经理王浩林以及资深烧友七把剑作为直播嘉宾,继续就台机系统的搭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如果你想回顾本次直播的内容,请点击:

(话题讨论环节)

(烧友采访环节)

(对比聆听环节)

(问答环节)
一、玩大耳是否一定要上台?
在这两次以台式系统为主题的直播中,不少想入坑大耳的烧友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大耳是不是一定要用台机驱动?如果买了大耳却只能直推,难道就是“暴殄天物”了吗?
为了让烧友们更加全面地感受到大耳上台和直推的区别,在直播的“云试听”环节,我们展示了HD 660S2和R70X这两款高阻大耳在直推和上台时的声音状态,即便只是通过云试听的形式,弹幕里的很多烧友也表示自己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大耳在不同前端驱动下的声音区别,直呼“还是得上台”!
(详情见对比聆听环节视频 1分54秒-4分06秒)
而对于这个问题,作为资深台机玩家的梼昧狂客却表示,烧友们其实没有必要太过执着于上台,如果条件确实不允许,那么找到合理的直推方案其实也能让你充分感受到HiFi的魅力。因为大耳产品虽然上台之后有着比塞子更大的潜力,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在直推的时候,下限就会很低。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灵敏度高、驱动门槛较低的大耳,只要选择控制力足够优秀的便携前端,其实就能推出不错的框架和音色了。而且,在考虑上台这个问题之前,更重要的是明确自己最常听的音乐类型以及对于器材的要求。实际上,很多流行曲目对于器材的要求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即便没有台机赋予的宽广声场和优秀动态,只要是搭配风格合适的便携解码耳放或者播放器,也能达到一个比较悦耳、耐听的效果。

二、组建桌面系统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许多烧友在组建自己的桌面系统的时候,都会面临器材选择上的种种困难。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桌面”系统实际上并不是一套单纯用来欣赏音乐的系统,很多时候是融合了观影、游戏乃至工作需求的综合性系统,要兼顾各种场景并不容易。对于这个问题,嘉宾们各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选择“佛系路线”的盖梁支座表示,对于大多数长期伏案工作的“社畜”来说,桌面系统往往是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调剂,比起追求顶尖的音质,简单舒适的体验其实更重要。很多时候,给电脑搭配一款入门级的解码耳放,或者是调音比较顺耳的声卡,其实就能给乏味的工作带来不少乐趣。
七把剑则表示自己是那种“什么都想要”的烧友,需求比较多,听音场景也相当丰富。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他在桌面上组建了一套独立的CD系统,并搭配了心仪的大耳,只要一有时间便会静下心来将一张张完整的专辑仔细听完。而在打游戏、观影这类场景,他又组建了另外的PC影音系统,针对不同的需求,切换不同的设备。
对于像七把剑这类比较“贪心”的发烧友,王浩林建议他们更多地去选择市面上近几年推出的、集成度较高的器材。他认为现在的烧友其实比他们当年要幸运得多,因为技术的进步,加上消费者对产品的综合体验要求越来越高,音频品牌们最近几年推出的产品在可玩性和场景适应性上都相当强大,很多台式设备集成了数播、解码、耳放、前级等功能,既可以搭配电脑,又能够独立作为流媒体播放器,而且驱动大耳和有源音箱的效果都不错,完全能够满足多种场景的需求。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大耳?
在组建桌面系统的时候,不少人会在选择大耳这个问题上犯难。市面上的大耳琳琅满目,有高阻/低阻大耳,开放式/封闭式大耳,日系/欧系大耳等等。在本次直播的“云试听”环节,我们也选择了上述分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耳型号进行了演示。
(详情见对比聆听环节视频 0分4秒-1分53秒)
而在大耳的选择这块,嘉宾们的意见几乎是出奇地一致:不同类型的大耳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先确定自己的需求,再寻找和需求契合的器材。梼昧狂客的观点得到了嘉宾们的一致认可——HiFi器材其实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一方面,每位烧友的听音风格和个人喜好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随着发烧经验的增加,我们的口味和需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发烧的过程始终是需要不断地去调整、尝试,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搭配。
王浩林分享了自己常年和烧友们打交道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不少烧友在选购器材的时候,会有“套公式”或是“背课文”的习惯,遵循一些固有的偏见来评价器材,例如“听大编制应该用欧系耳机”“高阻耳机一定比低阻耳机难伺候”等等。实际上,对于品牌而言,任何一款器材在研发过程中都经过了多方因素的综合考虑,而不是遵循某个特定的套路。而对于烧友来说,玩HiFi也不存在“套公式”的捷径,因个人需求和适用场景的差别,选择器材的标准也会截然不同。
对于这些“偏见”,七把剑也结合自己多年的发烧经验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长期以来“有话直说不信邪”的烧友,他在体验各类器材的同时,也感觉到圈内很多简单粗暴的“普遍规律”其实并不准确,也无法适应不同人的需求。
例如,“HD 600只适合听古典”可以说是圈内的共识,但他自己在把玩HD 600的过程中,就发现这款大耳的中频虽然位置不算贴耳,但其人声的音色是相当准确、自然和耐听的,尤其是在聆听一些LIVE录音的时候,它能够非常完整地将现场的听感还原出来,无论是器乐还是人声方面的表现都几乎无懈可击。只要搭配得当,HD 600这款耳机就能呈现出极其丰富的音色,达到令人惊叹的声音效果。简而言之,玩HiFi的本质终究是要“耳听为实”,对于自己的实际聆听感受,也应该勇敢地表达出来。唯有这样,烧友之间的交流才是真实且有效的,在这种真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收获真正的“知己”。
四、“专业设备”就是性价比最高的器材吗?
多年来,HiFi圈内对于所谓“专业设备”和“监听器材”的无条件信任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有不少烧友认为,只有在录音棚、舞台等“专业场合”使用的设备,才是最“保真”、最值得购买的。
王浩林认为,很多时候所谓的“专业设备”其实代表的是一种宣传推广上的倾向性,但和耳机本身的实力、调音倾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就像电竞选手也并不都会选择“电竞鼠标”来作为自己的设备一样,专业音乐人在选择设备时也并不会盲目信任所谓的“监听设备”和“专业设备”。过往他曾经接触过的许多专业录音师,其实在选择器材时并没有遵循什么高深的秘籍,而往往选择的是自己最熟悉、使用起来最舒适的器材。哪怕是铁三角的ATH-W10这类在发烧友眼里和“监听”毫无关系的耳机,也一样有专业录音师在使用。因此,对于各类“专业名词”,大家没有必要盲从,还是要以自己的听感为准。
盖梁支座补充到,即便是那种专门为舞台监听用途开发,能够完整呈现音乐会现场丰富细节的耳机,也未必就适合我们平时用来欣赏音乐。因为舞台监听的目的,是需要将现场的每一个声音细节收入耳中,进行监测和调整。而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聆听的是所有乐器和人声组成的一个“融合体”,而不是费尽心思地去“分析音乐”。因此,我们往往会觉得有些耳机“还原度高但乐感不行”,就是因为它们的调音风格其实和我们的听音需求并不契合。
在谈到“专业设备”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还聊起了一种现象:不少烧友出于对“专业”的信任,会去购买功能复杂、使用门槛极高的设备,如当年的Prism Sound转换器ADA-8XR,就曾被许多烧友奉为“神机”。然而由于这类设备的调试过于复杂,大多数用户在使用时都会觉得困难重重,甚至“事故”频发。
作为多年的“专业机杀手”,梼昧狂客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真诚建议——玩HiFi应当是一种享受,万万不能折磨了自己。实际上,在把玩了各类小众且复杂的专业设备,经过长久的研究和试验之后,他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大多数专业设备的功能,实际上发烧友们根本用不着,真正用到的功能可能不到一半,这么算下来,玩这些设备的“声价比”反而更低了。如果本身经济条件不错,又想要追求“极致”的音质,那么市面上那些高端的民用HiFi设备是完全能够满足需求的,无论是音质还是使用体验,都更契合绝大多数烧友的使用场景,对于那些有着“专业”光环的器材,着实没必要过于盲从。
台机和大耳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前人也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可供借鉴。在搭建桌面系统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困惑和顾虑,最终的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这些独特的个人经历,以及和其他烧友交流这些经历的过程,其实都是HiFi路上的重要收获。在今后的“云上巡赏”直播中,我们依然会为大家带来更多有意思的主题,并为大家在烧路上面临的种种困难提供解决思路和参考方案。
如果你想要和嘉宾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可以在各个平台给他们留言:
盖梁支座
新浪微博:@盖梁支座
百度贴吧:@盖梁支座
梼昧狂客
新浪微博:@梼昧狂客
哔哩哔哩:炎栊轩主梼昧狂客
https://space.bilibili.com/105156230
下一期的直播将会在不久之后与大家见面,如果你有感兴趣的话题想要听到大神的解答,请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留言,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甲苯CLUB”通过后台私信说出你的愿望,说不定下一期的主题就是你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