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图馆】盛唐与吐蕃(下)

2018-02-23 12:15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 本期作者: 迷惘的唐史官

  •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盛唐与吐蕃第四阶段的较量(下)“山地之王”收复小勃律

吐蕃自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攻占小勃律后一直大力经营,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吐蕃赞普又与小勃律和亲,把自己的姐姐吐蕃公主赤玛禄嫁给苏失利。西北二十余国的朝贡道路被吐蕃阻断,唐在西域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一直企图重新夺回小勃律。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轮番对小勃律用兵,但由于吐蕃在地势险要的连云堡屯驻重兵,三任安西都护均未能重新夺回小勃律。唐玄宗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马步兵共1万人前往讨伐,由于唐军步兵早已全部实现骡马化,高仙芝用了十五日便到达拨换城,又经十余日到达握瑟德,又经十余日到达疏勒(此后唐军开始进行高原行军),又经二十余日到达葱岭守捉,又经二十余日到达播密川,经二十余日到特勒满川。高仙芝兵分三路,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率领3000骑兵从北谷进攻连云堡;拨换守捉使贾崇瓘从赤佛堂路进入;高仙芝本人则与边令诚从护密国取道进入,约于7月13日会兵连云堡。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虽然堡中吐蕃守军仅有千人,但在城南15里处依山修筑工事,有兵八九千人,遥相声援。当唐军进至婆勒川时,河水暴涨,无法渡河。高仙芝为防吐蕃守军察觉,命兵士每人自备三天干粮,次日清晨必须过河。将士们见河水如此汹涌,皆面有难色。不想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缓,唐军迅速渡过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吐蕃守军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慌乱中只能依山拒战,向下不停地投掷滚木礌石,阻止唐军攀爬。高仙芝任命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李嗣业手持一旗,领陌刀手自险处先登,奋力向上冲杀,最终大败吐蕃,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余众都逃入山谷。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唐军花费数十天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军恰好使唐军有了足够的时间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使得唐军在进行长途跋涉后仍有能力立即投入作战。)

高仙芝准备乘胜追击,但边令诚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不宜继续前进。高仙芝遂让边令诚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唐军疾行三日,到达坦驹岭。高仙芝怕兵将畏险不敢前进,就偷偷派二十名骑兵,穿上阿弩越胡的服装来迎接,他先对部将说:"阿弩越胡来迎接了,我没有担心了。"到了山边,兵将不肯下山,说:"您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碰上先派出的二十人来了,声称":阿弩越胡来迎接大军,我们已切断了娑夷桥。"高仙芝马上假装高兴,命兵将都下山。娑夷水上架有一座藤制桥,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断桥则吐蕃不能入援。士兵们看了高仙芝演的这出戏之后,畏惧心理顿消,唐军得以迅速下岭,向阿弩越城进发。

又过了三天,阿弩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降。次日,唐军顺利进入城中。入城以后,高仙芝“磨刀不误砍柴功”,先令席元庆、贺娄余润率兵先修桥梁、道路,做好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强攻造成大的伤亡,高仙芝决定用"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孽多城。次日,高仙芝令席元庆率1000余人到达小勃律国都孽多城下,对小勃律王说:"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桥,但借汝路过,向大勃律去。"城中有几个死心塌地投靠吐蕃的酋长。但高仙芝对此也早有准备,席元庆依计而行,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诏书绸缎等物件安抚他们,再让兵士埋伏在一旁,果然俘获小勃律众大臣。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得太快,使唐军一时无法找到他们的踪迹。高仙芝率唐军主力到达后,首先处死了那几个亲吐蕃的首领,然后急令席元庆率军砍断通往吐蕃的藤桥。藤桥刚砍断,吐蕃兵马已至婆夷水东岸,但桥已砍断,吐蕃兵马只得隔水观望,束手无策。接着,高仙芝又派人招谕小勃律王,小勃律王得知吐蕃兵众被隔在水东,援军路绝,生路无望,只得携公主出降,其国遂平。 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河中诸国纷纷投降,高仙芝也被大食称作“山地之王”。(新旧唐书说大食与东罗马因此来进贡实属胡说八道,那只不过是大食一方以比较平等的身份派出一个使团来中国进行访问与贸易)

小勃律之战后不久,高仙芝又应吐火罗叶护失里怛伽罗的要求,击败了在葱岭地区叛乱的羯师,俘获其国王勃特没,并立其兄素迦为王。经过第二次的征讨,吐蕃的北上西域之路被彻底堵死了,丝绸之路的南线地区的稳定得以恢复,唐政府首次在帕米尔以西的地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控制。

影视剧中的高仙芝


盛唐与吐蕃第五阶段的较量(上)-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哥舒翰虽敬佩老上级王忠嗣的为人,又成功营救了王忠嗣,但当坐上了王忠嗣的位置后,他可不愿意重蹈老上级的结局,更何况他营救王忠嗣的行为已经得罪了李林甫,李林甫必定处处找他的过失,加害与他。因此在任职的第二年,哥舒翰便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闻讯前来,被哥舒翰击败。哥舒翰乘初胜之余威,又于青海湖中龙驹岛修筑城堡,取名应龙城(据说筑城时有白龙出现)。自此,唐朝基本取得了整个青海湖的控制权,吐蕃在安史之乱前不敢再靠近青海湖。

天宝八年六月(749年),哥舒翰集结兵马,进攻石堡城,唐玄宗为增大胜算,还从河东、朔方等藩镇调来援军,同时又让突厥阿布思部前来助战,哥舒翰以总计6.3万的兵力向石堡城发动猛攻。吐蕃守军虽仅数百人,但城内物资充足,吐蕃凭险据守,通过向下投掷滚石檑木的方式封锁住通往石堡城的唯一一条山路,唐军向上仰攻,再加上道路狭窄、无法发挥人数优势,因此即便进攻数日,伤亡惨重,仍难破城。哥舒翰欲杀一儆百,便将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抓了起来,准备开刀问斩。高、张两将请求戴罪立功,再予三日期限,若三日之后不能破城,再杀不迟,哥舒翰同意了二人的恳求,高、张两将果然在三日之内成功攻破石堡城,这一战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但唐军阵亡数万人,这正应了王忠嗣当年的推断。战后,唐易城名为神武军,驻兵戍守。关西节度使王难得亦追随哥舒翰,对吐蕃展开进攻,攻破五桥,拿下树敦城,俘虏了吐谷浑王子悉弄参及悉颊藏,因功加封白水军使。

哥舒翰攻克石堡城

天宝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又攻破了吐蕃的共济、大漠门等堡垒,悉收九曲部落,唐朝几乎恢复了原吐谷浑的一半领土。七月二十日,哥舒翰奏请于所开九曲之地置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以临洮太守成如璆兼洮阳太守,充神策军使。(这支军队后来成为了中晚唐政治军事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天宝十二年(753年),为进一步打击吐蕃在西域周围的势力,接替高仙芝成为新任安西都护府都护的封常清率兵进攻大勃律,至菩萨劳城,前锋屡次击败敌军,封常清乘胜追击。这时斥候府果毅段秀实提醒封常清小心敌人的诱敌深入之计,封常清遂派兵搜查,果然将敌军伏兵一网打尽,大勃律与吐蕃联军的最后的招数也被唐军识破,自然被唐军打得大败亏输,许多人不是被杀,就是做了俘虏。(此时距怛罗斯之战仅有两年,但安西军的实力看来已基本恢复)

吐蕃在边境的屡屡失败甚至使其腹地的局势开始不稳。天宝十四年(755年)正月,早已被吐蕃吞并一百余年的苏毗国的王子悉诺逻叛离吐蕃归降唐朝。四月四日,唐玄宗封悉诺逻为怀义王,赐姓名为李忠信。


盛唐与吐蕃第五阶段的较量(下)-南诏的建立与唐蕃对云南的争夺

唐朝初年,洱海周边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王),洱海北面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的就是蒙舍诏(今巍山),合成为"六诏"。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天宝初年,云南的爨氏开始有不臣的倾向,为稳定西南边陲,唐一面修建通往爨氏领地的步头路,一面扶持南诏进攻爨氏,737年,唐朝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石桥城, 驱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其余各诏。爨氏自此一蹶不振,而南诏的势力范围则从洱海东扩之滇池。南诏王阁罗凤遗使到长安拜唐玄宗,唐玄宗问:君在何方?使者遥指南曰:“南边云下。”于是在玄宗心目中,“云南”便成为了国家西南边疆的代称,便在 开元十六年(728年)册封阁罗凤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

皮罗阁

南诏国依附唐朝,统一了六诏。天宝九年(750年),阁罗凤路过云南(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道德败坏,公然凌辱与阁罗凤同行的妇女,还向阁罗凤勒索贿赂,阁罗凤不愿“被宰客”,张虔陀就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罗凤。阁罗凤一怒之下起兵反唐,很快攻破云南,杀掉了张虔陀,捎带手控制了张虔陀管辖的羁縻州。

天宝十年(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二州,进攻南诏,阁罗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虏掠的物资与人口,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且言:"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当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鲜于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却被南诏与吐蕃两线夹击拦腰斩断,唐兵阵亡达六万人。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许多东爨的居地被唐兵破坏。

阁罗凤

唐诏关系的破裂给了吐蕃可乘之机,早在高宗时期,吐蕃便谋求向洱海扩张,与唐进行了反复的拉锯后败下阵来,这次机会吐蕃自然要牢牢抓住。此次助南诏驱除唐军后,吐蕃又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与南诏约为兄弟。天宝十二年,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执掌国政,极力鼓动唐玄宗再次征兵讨伐南诏,玄宗便命令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各地广泛招兵,父母、妻子哭声遍野。在此期间,左武卫大将军何复光率领岭南五府军进攻南诏取得了小胜,攻下了安宁城。天宝十三年(754年),剑南留后李宓率领刚组建的七万大军进攻南诏,由于云南气候潮湿,疫病流行,唐军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时早已是强弩之末,结果全军覆没。


总结

随着边境战争的节节胜利,唐终于扭转了对吐蕃作战的形势,转守为攻,除了西南的南诏问题处理不当和安禄山讨伐东北二蕃失利以外,盛唐对边疆的实际控制力达到了巅峰,此时亦算是唐代募兵制的巅峰。不过好日子维持不了多久了,即将爆发的安史之乱将摧毁唐帝国通过数十年奋斗所获得的一切。



参考资料 

《旧唐书》赵莹、刘昫等 

《新唐书》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 

《资治通鉴》司马光 

《中国历代战争史-唐(下)》台湾三军大学 

《隋唐五代史-上》吕思勉 

《唐、大食、吐蕃政治关系史》王小甫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于赓哲

《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王永兴


喜欢这个系列的小伙伴资瓷一下哦~

【史图馆】盛唐与吐蕃(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