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字下乡与中国乡村发展 作业
论中国文字下乡与中国乡村发展
一、调查背景
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还存在许多贫穷落后的地方,本文以学生视角,通过参与偏远乡村的支教活动,在其中调查与思考在偏远乡村中,为什么目前文字成为不了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带来了哪些问题,并对乡村的文字传播提出一点拙见。
二、中国乡村的社会背景
中国的乡村的基本特点是熟人社会,项脊轩志中有一段话则很好的描述了这样的特点。“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段话说作者经常在窗边听到过路的邻居的脚步,久而久之,能用脚步声辨别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前文提到,轩东,故常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和当代原子化的建筑结构可谓是天壤之别。在古代,由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稀缺,人们常常依托于公共的东西。而在当代,资本社会却提倡把人和人分开,公寓式的建筑结构反映的是处于同一个屋檐下人和人之间疏远和冷漠的关系。许多人可能在一个地方生活了一辈子,却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而在古代这样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
三、从精神分析角度谈语言本质
文字的诞生于一种符号。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活动,久而久之,世界中的各种符号演变为具体的文字。人们通过这种约定俗成的记号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情,而接收方取得某种信息。
拉康派的精神分析其实很好的揭示了这种通过语言交流的关系。第一是无意识主体与倾听者的自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空洞的言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体的语言到倾听者的自我那里难免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人们常常处于一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境地,受制于每个人人生经历的不同,相同的能指,在不同人那里是不同的所指。其二便是最重要的,倾听者的自我与镜像自我的关系是通过想象性屏障交流的关系,人只能通过想象出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才能获得某种信息。其三便是无意识主体与大他者之间的关系是处在他者场域的他人主体言说,换言之则是主体的无意识自他者场域的言说。无意识则是在这个他处被解构的。这一言说因想象性屏障的存在无法抵达无意识主体那里。拉康派的精神分析其实很好的揭示出语言的贫乏,语言作为一种媒介,但这种媒介使得人们的交流过程中经常出现误解。
四、城市人对乡村的误解
一些表现的遗世独立的城里人,可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便开始嫌弃厌恶乡村人质朴简单的表达方式,认为他们语言水平不高和智力情商水平绑定起来。我认为这其实是对他们的责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写了很多关于中国农村的作品,经典的莫过于《贫瘠的春天》。“Many of the villagers went south to other places, or they went down the river to beg in the great cities. But he, Liu the farmer, had never begged.Moreover,it seemed to him then that they must all die and the only comfort left was to die on their own land”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作家对中国乡村人民的深刻洞察,不是路有冻死骨的年代里农民大多不会离开自己的土地,而死在自己的土地像一种信仰烙印在乡村人心中。乡村人和土地紧密连接,熟悉自己的土地,熟悉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而他们的交流方式中,肢体语言和一种不可言说的默契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其实并不存在什么隔阂。其实他们并不需要学习大量语言去弥补可能带来的误解。
五、语言的使用秉持实用性原则
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存在的话也得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一把螺丝刀需要有一个螺丝拧,一个榔头需要有一个钉子锤。文字在乡村得到推广的根本还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都市人天天面对新的人,新的场合,他们需要看人下菜碟,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功底自然就提高了。许多对乡村人的责难则颠倒了这种关系。
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文字在乡村应如何发展趋势
那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中国乡村和文字下乡呢?我想不应该是乡村全盘学习城市的文化知识。知识背后还存在着知识型,知识一定是为特定的人所服务的。想要提高乡村文化水平还在于大力发展乡镇文化,提高乡村文化的主体性。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国的社戏 安塞腰鼓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沈从文的边城 路遥 的平凡的世界 很多文学作品都发生在乡村背景。我们可以鼓励和支持这类文化作品。更为重要的则是实现开放共享的新农村,加强农村的基础建设,使得更多人可以走进中国乡村。在乡村创造更多文字就业岗位。
1977-1986年推行过一段时间的二简字,二简字是如何简化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个字代替很多字
同音代替
轮廓特征代替原本的字
草书改成楷书
会意字
很多二简字简化过了头,爆 变成 火 卜,糖变成 米 广。使得原来形声字变成了形借字,改变人习惯,还给人添上记忆的负担。文字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成为人民的共识。只是浅薄的简化一个能指,并不能促进普罗大众的文化水平的提升。
这场运动由社会少数精英推动,在书房里创造了大量文字。这场运动带着城市对乡村的主观色彩,站着一种俯视的视角,乡村人学习文字不一定比城镇的人弱。这场运动没有尊重乡村对于文字的需要。为简而简,却没有考虑推广的问题,人民能否接受的问题,有种王莽改制的味道在其中。
有一位支教的老师说“我要培养孩子是对自然是热爱的,对乡土是热爱的,遵从孩子天性,培养孩子既有乡土里生活,又能在大城市生活”。这位老师带领孩子走到县城,走到城市。鼓励他们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与他人交流,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对于发展乡土文化的理念。
我们的文字有他发生的背景,在农村基层有语言而无文字。在这种社会里,人与人紧密的联系当中,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中,他们并不是不识字,而是没有适应的文字满足他们的需要。农村基层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文字在中国乡村的发展自然可以如鱼得水。
七、结语
书面文字一直承担着文化传播任务,相较于语音表达,书面文字具有高效性、概括性、对比性等特点。即便是,语音中心主义者看来声音是两个人在场情况下进行传达意义。而文字则是读者在不在场的情况下的阅读。作为一种结构主义,文字内容是声音的延伸,文字仅仅是为了表现声音。不在场的存在,为了揭示出后面那个本质的在场世界。而在中国乡村熟人社会鼓励乡村人使用语音这一形式,文字可以把更大的世界延伸到乡村人面前。乡村的建设需要注重内外、新旧、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同时注重空间性差异,高效探索乡村文字建设路径,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