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国时的北京(珍稀彩色影像 )

2019-07-20 07:27 作者:草发生  | 我要投稿

运货的驼队

前门正阳桥下,中亚来的驼队昂首阔步,一路风尘仆仆,驮来羊毛捆捆。在一般人印象中,骆驼代表了沙漠,极少有可能出现在北京。但实际上,作为载物驮人的交通工具,骆驼早已在此活跃了近700年。

单人黄包车

早在13世纪,骆驼就帮助忽必烈修建元朝都城——大都;在交通不发达的老北京,“北山果子西山煤”都是靠骆驼驮来的。每天清晨,由外埠归来的骆驼早早伫立在城门外等开门,队伍排出去十几里远;城门一开,驼铃清脆,驼队步入内城,行人车辆纷纷让路,大人小孩习以为常。那时几乎村村都养骆驼,甚至出现了“养驼专业村”,规模达一千多头,家家都是“驼户”,把城里人建房子用的砖瓦和过冬的煤炭送到城外的集散地销售。沉稳悠长的驼铃就这样一直响到了五十年代。

穿和服的日本人

城门口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黄包车、自行车川流不息,不远处还驶过一辆公共汽车。据了解,北京早在1935年就有连接东华门和香山的公共汽车了。黄包车起源于日本,在19世纪七十年代传入中国,所以也叫东洋车、洋车,最初可双人同坐。后来清政府认为男女同坐有伤风化,在1879年禁止了双人车的运营——这就解释了影片中的黄包车为何都是单人车。

挎刀骑车的士兵

如果细心观察,可以看到画面中穿和服的日本人。北京沦陷后,大批日侨来京居住。到四十年代初,北平的日本侨民多达三四十万。这些日侨百分之九十九选择在北平内城居住,因为北平外城街道狭窄,房屋低矮简陋,而内城则街道整洁,院落宽大,房屋高敞。但多数日侨的住房都是用卑鄙手段强占而来——诬陷房主是抗日分子、不良分子,把人赶走;就算他们花钱购买,也只出市价的百分之四五十。如此说来,前门出现穿和服的日本女人也不算稀奇。

在通往故宫的石桥上,几个挎刀军人骑着自行车一一掠过。从他们腰间的十四年式手枪(即王八盒子)推断,这是三个日本军官,因为“王八盒子”是二战时期日军的制式手枪,只有日军正规部队才能装备,非一般伪军所能使用。

匠人正在打磨瓶体

初见九龙壁,以为到了北海公园,其实不然。九龙壁不止一座,故宫、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都各有一座。说九龙壁永不褪色绝不是信口开河,因为九龙壁所用琉璃是在元、明、清三代皇家唯一指定的“官窑”烧出来的,它独特的原料、配釉工艺和烧制工艺使其“成大形而不开裂,经百年而不掉釉”。景泰蓝店内,师傅正襟危坐,仔细检查将要上漆的铜胎,打磨烧过釉的瓶体。景泰蓝也称“铜胎掐丝珐琅”,长期只在宫廷监管下制作,在19世纪流入民间,名列“燕京八绝”。

手工羊毛地毯

地毯作坊里,工人们纺线的纺线,填色的填色,有条不紊。这种地毯看样式应属宁夏工艺,以四股毛线织成,饰以简单的花卉图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明清时期专供皇室和官员使用。“京毯”也属燕京八绝,在故宫藏有超过九百件。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控制了中国海关,日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摆满了北京的各个店铺。按规定,北京的商号必须加入以日商为首的各同业公会,否则不能营业。除同仁堂等少数店铺外,北京的手工业大部分被排挤出去,传统手工业濒临“灭绝”。拿“京毯”举例,1939 年以后, 日军加速对中国沦陷区战略物资的掠夺, 羊毛也成为受日军控制的战略物资, 地毯原料来源断绝;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海运封锁, 以欧美国家为主要出口国的地毯贸易停止, 北京大部分地毯厂停产倒闭。

穿旗袍的中国女人

身穿传统满族旗服的女孩缓步走下楼梯,在镜头前展示旗服的华美,笑靥如花。这是在重大场合才会穿的礼服,以大面积的印花、绣花和裥(衣服上的褶皱,片中可见于女孩背部) 装饰衣身,以镶、滚、绣等工艺装饰襟边、领边和袖口。辛亥革命后,在排满风潮的影响下,满族妇女出于安全考虑大都换上汉人服饰,旗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送葬队伍

唢呐声中,富商的出殡队伍甚是体面。按照习俗,长子打幡走在最前面,次子抱灵牌随后,其他亲属手持白纸穗糊成的哭丧棒跟在后面。行列中有专人抬举各种纸糊的冥器、筒幡,还有鼓乐班、喇嘛、和尚、道士。送葬队伍出城后,一般亲友告退,杠夫数量减少,只留下鼓乐班、和尚前往墓地,其余执事撤出。灵柩抬到墓地后,待吉时下葬。下葬时,孝子跪灵,鼓乐声起,和尚高声诵经,丧家将花圈、挽联、纸器焚化,孝属与亲友在杠夫递过来的一锹土内抓一把扬入墓坑。随后杠夫填土成堆,将招魂幡插在坟头。待一切完毕,众人除孝回城。


民国时的北京(珍稀彩色影像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