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八章 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第四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

2023-09-26 22:24 作者:HIP10826  | 我要投稿

第四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


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革命事业中保持独立地位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问题历来十分重视,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论述,使领导权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的领导权问题上,首先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般说来在运动的初期阶段,无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因而,必须与其他阶级结成联盟,甚至成为其他阶级的附庸力量或“尾巴”。但是,毕竟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会日益显露出来。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是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但是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成熟以后,仍有必要在一段时期内与其他阶级结成联盟。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这一联盟中获得独立地位并争取对运动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之所以有必要在一段时期内与其他阶级结成联盟,主要出于两种原因:一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例如,当无产阶级革命在一个封建势力还没有被打倒,革命还带有民主革命性质国度里进行的时候,无产阶级政党就可以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结成结盟。如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鉴于当时德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同盟领导人决定以民主派左翼的身份活动,他们创办的《新莱茵报》也是以“民主派机关报”的面目出现。恩格斯说:“如果我们当时不愿意这样做,不愿意站在已经存在的、最先进的、实际上是无产阶级的那一端去参加运动并推动运动前进,那我们就会只好在某一偏僻地方的小报上宣传共产主义,只好创办一个小小的宗派而不是创立一个巨大的行动党了。”【1】列宁和毛泽东在俄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也都曾主张与资产阶级建立过这样的联盟。二是出于壮大革命力量的考虑。这主要是指与农民阶级的联盟。农民这个“永远不能胜利地从事独立的运动”【2】的阶级,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都同样是被统治阶级。他们身上有本能的革命冲动,因而,无产阶级在自己的解放事业中应该与农民结成同盟军。马克思指出:“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只是在形式上不同罢了。剥削者同是一个:资本。”【3】因此,农民必然会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做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4】。俄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在他们领导的革命进程中也都曾强调过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列宁指出,工人阶级之所以和农民能够结成联盟,就“在于这两个阶级在民主改革方面的利益必然一致”【5】。他强调说:“只有农民群众加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民主战士。”【6】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也指出:“无产阶级专政要靠广大的同盟军,单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不行。中国无产阶级数量少,只有一千多万人,它要靠几亿人口的贫农、下中农、城市贫民、贫苦的手工业者和革命知识分子,才能实现专政,不然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在与其他阶级的策略结盟中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不能甘心充当别人的“尾巴”,并且,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要和其他阶级分道扬镳,取得对运动的独立领导地位。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的观点。

       为什么无产阶级政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并且要争取对革命运动的领导权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解释主要有三点:

       第一,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彻底革命的阶级,而其他阶级只不过是革命的同路人。如果让无产阶级政党去追随其他阶级,就会走到革命的岔路上去。在1848年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革命的经验,第一次比较全而地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小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界限。他们指出,以路易·勃朗和赖德律—洛兰为首的“社会民主党”在实质上是一个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政党,这个党的纲领的实质和特点是“一方面用限制遗产权的办法,另一方面用尽量把各种事业转归国家经营的办法,阻挡资本的统治及其迅速的增长。至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4页。

【4】《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7页。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552页。



于工人呢,那末首先毫无疑问的是他们还应当照旧做雇佣工人,不过这班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想使工人有较高的工资和较有保障的生活”,“总之,他们希望用可以说是虚假的小恩小惠来收买工人,用暂时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办法来挫折工人的革命力量”。【1】而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与之完全不同。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它的政党“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2】基于上述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指出:“工人,首先是共产主义者同盟,不应再度充当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3】他们号召“同盟”盟员:“为了要达到自己的最后胜利,首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应该认清自己的阶级利益,尽快地采取自己独立政党的立场,一时一刻也不要由于受到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花言巧语的诱惑而离开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独立组织的道路。”【4】在第二封《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强调指出:“工人阶级政党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利用其他政党和党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不应当隶属任何其他政党。”【5】

       第二,由于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性,他们很难把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这个任务,也要靠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来完成。这在封建统治基础比较牢固的国家尤为如此。在俄国,当孟什维克派主张把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政党时,列宁批驳说:“马克思主义教导无产者不要避开资产阶级革命,不要不关心资产阶级革命,不要把革命中的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相反地,要尽最大的努力参加革命,最坚决地为彻底的无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把革命进行到底而奋斗”【6】。列宁又指出:“革命的结局将取决于工人阶级是成为在攻击专制制度方面强大有力、但在政治上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助手,抑或是成为人民革命的领导者。”【7】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也作出过变“旧民主革命”为“新民主革命”的战略决策。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以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爱国人士、民主党派和其他一切进步力量所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4—385页。

【2】《马克思题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62页。

【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3页。

【7】《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3页。



的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在这种性质革命中的地位,当然第一是独立的,第二是领导的。

       第三,只有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和确立党对革命事业的领导权,才能使无产阶级真正作为一个阶级团结起来和行动起来。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成立宣言》中写道:“目前欧洲各个最发达的工业国工人阶级运动的新高潮,在鼓起新的希望的同时,也郑重警告不要重犯过去的错误,要求立刻把各个仍然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1】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识到,仅仅建立统一的国际性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已不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对无产阶级进行组织和发动,他们深感在各国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186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帮助德国工人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1871年2月恩格斯在《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委员会》的信中指出:“各地的经验都证明,要使工人摆脱旧政党的这种支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个政党要有它自己的政策,这种政策将同其他政党的政策显然不同,因为它必须表现出工入阶级解放的条件。”【2】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公社失败的教训,认为,公社没有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加以领导,“无论哪一派都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彼此进行着无谓的斗争,致使公社精力疲惫”,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871年9月,在第一国际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的伦敦代表会议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指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行动。”【3】

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对阶级和群众运动的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必须和无产阶级的一般群众区别开来,走在阶级的前列,坚持对革命运动的领导权。

       马克恩和恩格斯没有正面论述过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一般群众之间的关系,但他们用大量篇幅论述过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组织的必要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从这些论述中,已经可以看出无产阶级政党与一般群众是有所区分的,并且应该由前者对后者实行领导的端倪。对无产阶级政党和一般群众关系进行明确、全面和深人探讨的是列宁。促使列宁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的有来自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的原因。国外的原因就是在当时的第二国际中,有一种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作用,强调工人运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5页。



“天然合理”的思潮;国内的原因,则是俄国无产阶级建党初期,就建立一个什么性质的党,列宁先后与“经济派”和“孟什维克派”发生分歧。正是在批判和论战中,列宁提出了自己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一般群众关系的主张。列宁主张的核心,是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的一般群众是有区别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对阶级和群众运动的领导权。具体说,列宁的主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无产者是不能“自发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须由党率领他们前进。在俄国建党初期,经济派提出要让工人运动自发产生,否认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对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激烈的反驳。他认为,无产者是不能自发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科学,不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把社会主义的意识从外面“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列宁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治争取颁布工人所必要的某些法律等等的信念。”【1】既然工人运动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那么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这个运动中去,并把工人阶级的先进力量团结成一个集中的党”【2】。这里的“灌输”,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实行思想上的引导。

       第二,党只是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是阶级的先进分子。不能把党和一般群众混为一谈。孟什维克派在建党中曾提出一个观点,即:“既然是阶级的党,就应当想法不把那些虽然不十分积极可靠,可是自党地靠近党的人抛在党外。”列宁指出:这一说法正是犯了和经济派一样的错误,把党和阶级混为一谈了。党是阶级的党,这是指党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领导工人阶级前进,但这决不是说,党在组织成分上包括整个工人阶级。党只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最先进、最积极、最党悟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列宁指出:“我们是阶级的党,因此,几乎整个阶级(而在战争时期,在国内战争年代,甚至完全是整个阶级)都应当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行动,都应当尽量紧密地靠近我们党;但是,如果以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论在什么时候,几乎整个阶级或整个阶级都能提高到自己的先进部队即自己的社会民主党的觉悟程度和积极程度,那就是马尼洛夫精神和'尾巴主义"”。【3】列宁认为,加人党的先锋战士同靠近党的积极分子和同情者在党悟程度和组织程度上都是有区别的,绝对不能混同。谁如果“忘记先进部队和倾向于它的所有群众之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页。

【2】《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94页。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7—458页。



间的区别,忘记先进部队的经常责任是把愈益广大的阶层提高到这个先进的水平,那只是欺骗自己,漠视我们的巨大任务,缩小这些任务”【1】。列宁强调党员素质的这种特殊性,实际上就是肯定党应该对阶级和群众运动实行领导。

       第三,党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不仅产生了自己的政党组织,而且产生了自己的工会、青年团和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党和这些群众组织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列宁认为,也应该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也有过议论。他们曾提出,党是“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2】。列宁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3】。列宁认为,工人运动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与此相适应,无产阶级的组织形式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无产阶级组织的初级形式被高级形式所取代是必然规律。列宁这样描述这一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会是工人阶级的一个巨大进步,因为工会是工人由散漫无力进到初步阶级联合的过渡。当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即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开始成长的时候,工会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某些反动色彩,如某些行会的狭隘性,某些不问政治的倾向以及因循守旧的积习等等。”【4】到了这一发展阶段,“工会应当在社会民主党组织的“监督和领导下'进行工作,这对于每一个社会民主党人都是没有疑问的”。【5】为了加强党对各群众团体的领导,还“必须在工会、合作社以及其他群众性的工人组织中坚持不懈地进行共产主义的工作。必须在这些组织内部成立共产党支部,这些支部应该进行长期的顽强的工作,争取工会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同时,列宁还强调:“这些共产党支部应该完全服从整个党的领导。”【6】

三、无产阶级政党应该由革命家来领导

       任何政党都表现为一定的组织结构。在这个机构中,必然区分为党的领导机构和下级机构,党的领袖人物和一般党员。那么,在党的机构之中,在领导机构与下级机构之间,在领袖与一般党员之间,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基本问答是: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因而,在党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上,既要体现出其民主的一面,又要体现出集中的一面。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6页。

【3】【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6页。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1页。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1页。



但民主和集中这二者不是等量齐观的。随社会环境和斗争条件的不同,对民主和集中强调的程度也不同。一般说来,在环境比较复杂、斗争比较尖锐的情况下,就要强调集中多一些;反之,就要强调民主多一些。但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自从诞生以后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处在复杂、尖锐的斗争环境中,因而,集中制构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内部关系的一般特征。

       所谓集中制,就是强调在党组织内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服从关系。也就是后来毛泽东同志总结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度反对在党内实行集中制。他们批评说,“集中制的组织对秘密团体和宗派运动是极其有用的”。【1】但当在第一国际内部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又站出来捍卫了集中制。他们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2】他们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3】

       列宁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集中制原则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列宁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由革命家来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真正的革命运动是难以想象的”。针对当时第二国际内有人提出“是党专政还是阶级专政?是领袖专政(领袖的党)还是群众专政(群众的党)?”这样的问题,列宁答道:“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4】

       在俄国建党过程中,列宁逐渐形成了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列宁认为,要把分散的社会民主党地方组织建设成一个集中统一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必须把那些能够造就全党统一的骨干力量,即那些完全献身革命、在理论和实际活动方面最有修养、对革命最忠诚、同无产阶级保持密切联系的职业革命家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中央领导核心。托洛茨基认为,“党必须在它自身的基础上寻求它的稳定性保证,这个基础就是积极的、信赖自己的无产阶级,而不是它的上级”。【5】但列宁的认识与之相反,“任何革命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9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7页。

【5】转引自[英]拉尔夫·密利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4页。



动,如果没有一种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领导者组织,便不能持久”;“自发地卷入斗争、构成运动的基础和参加到运动中来的群众越加广泛,这种组织也就越加迫切需要,也就应当越加巩固”。【1】

       列宁指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应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数不多,经常进行工作,作为骨干的领导工作人员,这里主要是职业革命家;另一部分是同群众有着密切联系并受到群众支持的党员群众所组成的广泛的地方组织网。在俄国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只有建立坚强的职业革命家组织,才不易被敌人破坏,才能保持领导核心的稳定性和中央与各个地方党组织间联系的连续性。列宁还指出了职业革命家组织与工人组织的三个不同点:一是工人组织一般是一个以生产为职业的组织,而革命家组织则是以从事革命活动为职业人的组织;二是工人组织是广泛的群众性组织,而革命家组织是不很广泛的少数领导者的组织;三是工人组织是一个尽量公开性的组织,而革命家组织则是尽可能秘密的组织。【2】列宁对“职业革命家组织”在革命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一个由职业革命家组成而由全体人民的真正政治领袖领导的组织”是俄国各地社会民主党委员会和小组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代言人”。【3】“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便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阶级斗争'”。【4】因此,列宁强调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5】

       同时,在职业革命家组织中,列宁又对革命领袖的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6】领袖应是职业革命家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人,“革命领袖的职责是引导群众走向革命”。【7】在通常情况下,领袖不是一个人,而应是一批人。是一个“稳固的集团”。列宁说:“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生产出来的)、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能够很好配合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8】当然,列宁也反对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4页。

【2】参阅《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2~352页。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1页。

【4】《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5页。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7页。

【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2~352页。

【7】《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页。

【8】《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32页。



把领袖人物过分神化,他指出:“工人领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而是普通的人。他们犯了错误,党就去纠正这些错误”【1】,因而,要“把每个领袖放在适当的位置上”【2】

四、无产阶级政党是杜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率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亚洲和欧洲,又相继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其中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也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

       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应该采取何种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多种多样的,从大处说,有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从政党执政的方式上看,又有像美、英那样的轮流执政制和像当时日本那样由一党长期执政制。社会主义国家应选用何种政党制度呢?

       对这一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应由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原理,首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实践中体现出来。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实行一党制的国家,还是实行多党合作制的国家,都实行了由共产党一党领导的体制,而不是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由不同政党轮流执政。另外,在实行多党合作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不是一种对抗关系,也不是对等关系,而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坚持共产党的一党领导问题也有过明确论述。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曾多次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直接执政的先锋队,是领导者。”【3】“只有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只有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领导自己的国家”。【4】当时,俄国曾有人提出把全部国民经济的管理大权交给“全俄生产者代表大会”。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也主张国家政权机关要实行多党联盟,批评列宁要搞“一党专政”。对此,列宁回答道:“当有人责备我们是一党专政,·····我们就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所依靠的就是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基地,因为这个党是在几十年内争得了整个工厂无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先锋地位的党。······只有这个党才能领导工人阶级去深刻地根本地改变旧社会'。”【5】斯大林也指出:“在很少的地方,当列宁和敌



【1】《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2】《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01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7页。

【4】《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0页。

【6】《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9—490页。



人论战而不得不说党专政时,他通常说“一党专政',就是说我们党独掌政权,不和其他政党分掌政权。”【1】怎样理解列宁所说的这种“一党专政”呢?斯大林解释说,应该理解为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作用”。他进一步作出限制:“(1)列宁使用党专政这个词并不是指专政这个词的本意(“凭借暴力的政权而言'),而是指其转义而言,即指党独掌领导而言;(2)谁把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同起来,谁就是曲解列宁的意思,就是错误地给党加上对工人阶级使用暴力的职能;(3)谁给党加上这种党本来所没有的对整个工人阶级使用暴力的职能,谁就是违背了先锋队和阶级之间、党和无产阶级之间正确的相互关系的起码要求。”【2】斯大林的意思很清楚,“一党专政”并不是说由无产阶级政党独掌专政职能,而是指党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系统中起到一种核心和领导的作用。

       列宁对社会主义国家一党领导的认识,实际上是对他“党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无产阶级的解放,而且也意味着其他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其中包括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但由于这些阶级并不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因而,在新的国家建立以后,这些阶级只能作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和伙伴而存在,而不能成为社会的领导阶级。这些阶级的政党也不应和无产阶级政党分享国家权力。同样,在无产阶级内部,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适应政治统治需要而建立的国家机关,还有军队,工会,共青团,妇女会,企业等等。这些组织都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不同方面担负着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但是,“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主要领导力量”,“党的使命是把无产阶级一切群众组织的工作毫无例外地统一起来,并把它们的行动引向一个目标,引向无产阶级解放的目标”。【3】列宁在为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起草的一份决议草案中指出:“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也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会狭隘性或行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的复发,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不这样,便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4】

       社会主义国家由无产阶级政党一党执政,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只允许无产



【1】《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58页。

【2】《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9—420页。

【3】《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3页。



阶级政党一党存在。在实践中,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着一些非无产阶级的爱国民主党派和团体。如在我国有8个民主党派。应怎样看待这些爱国民主党派的存在呢?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第一,对这些爱国民主党派的存在,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第二,应该看到这些民主党派作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和议政党而存在,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毛泽东早在1941年就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1】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互相监督,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第八章 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第四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