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回看照片?
#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回看照片?
## “盲盒心态”
这件事情的神秘属性就好像某个时代的人,必然面对电脑空桌面不断刷新一样,成为一个习惯性动作。
随着对拍摄行为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胶片相机的着迷点之一引起了我的注意。
即所谓的“盲盒心态”和“延迟满足”。
按了快门,但并不知道拍摄的是什么,成为了一种乐趣,而类似的手机APP也试图复原这种体验,但统统都以失败告终,因为,APP们始终是虚假的。
同样,网络上存在着的争议集中在,如果买一台屏幕损坏的相机,是否意味着同样制造了相同的体验?
我觉得这取决于人能否真正的欺骗自己,以及,那些相机到底有多依赖屏幕?
而通常,人知道有屏幕的存在,就必然会开始无限的回看,如果不是在做商业需要和甲方立刻确认,业余创作中,回看是相当打扰拍摄整体流畅感的。
## 这又回到了相机的信度问题
有好的防抖,人们不会因快门速度临界值回看照片,这是机械时代的遗留产物。
有足够的取景准确度,人们不会因视差回看照片,这是旁轴时代的遗留产物。
有好的追焦,人们不会因跑焦焦虑回看照片,这是单反时代的遗留产物。
有好的屏幕,人们不会因曝光焦虑在目镜回看照片,这是索尼时代的遗留产物。
那么,一台完全可信的相机,理论上就不需要回看照片了,对吗?
尤其是在人像拍摄中,不断回看会打断情绪流的积累,而让拍摄的巅峰时刻迟迟无法降临。巅峰时刻的神奇体验我记得,就是随心而动的按下快门,心中笃信已经拍到最佳的照片,脑中不断的冒出新想法,同时,被拍摄对象在瞬间大脑同步理解到了想要的画面。
## 相机的特殊设计
如此说来,心无旁骛的状态,真的会因为相机的特殊设计而存在吗?
XPro3显然不能,因为它实际上有屏幕可以翻开看,有偏色的无数胶片滤镜让人随时想更换,人们拍完就想核实拍出来的效果,这或许是不笃定的。
M10-D显然也不能,因为它实际上有Wi-Fi,并且可以通过手机连接进行参数调整和实时画面显示,这种掏出手机并进行连接的过程也相当打断情绪流。
想实现这种离奇体验的相机,有两个极端,最便宜的胶片机不足百元,是一次性相机,反正也不多拍,随身带一台足矣,记录神奇时刻,日常用手机。
另一个,则是毫无性价比的M-D(262),我翻阅了说明书,确实,全程都没有手机的参与,唯一能调的是时间,也只依靠取景框里的液晶数字调整。
剩下的,测光为单点,白平衡为自动,输出格式只有DNG。
光圈在镜头上,快门和ISO都有实体拨盘,同时,为了应对即时拍摄,也预置了A档作为最后的保险。
这,可能就是最接近黑盒体验的相机了,除了心无旁骛的解决好手里这个小盒子里的那些事,否则,休想拍好照片,一分心,就绝对拍不出正常照片,同时,也无法通过手机得知里面的照片如何。
(除非你忍受Wi-Fi卡传输DNG的迟缓,或者随身携带苹果SD卡读卡器,每次开启都要重复打开底盖的操作,可以说,使用体验相当“胶片”。)
## 玫瑰
本质上来说,这种强迫人去计算取舍,确实是徒增烦恼,但,人心很奇怪,自己亲手组装的宜家家具,都比现成品香。
即所谓,投入心力,便是你独有的玫瑰,这与其他玫瑰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