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心理健康问题多不说?4个方面提升求助意愿
许多研究显示,男性比女性更不愿意为心理健康问题求助。根据2020年11月发表于《精神病学前沿期刊》的研究显示,男性决定是否求助取决于4个方面:
1.对抑郁症的态度;
2.社会对抑郁症的看法;
3.家庭环境:角色期待与社会支持;
4.心理健康服务交流经验。

德国乌尔姆大学精神医学系和乌尔姆冈兹堡区医院的研究者以250名年龄介于18~64岁的男性抑郁症患者进行潜在类别分析,以确定三种类别的男性角色特质取向及工作相关态度的组合,并从每个类别中选出四名代表,共12位受试者进行12次的生命史叙述访谈。
研究发现,男性角色规范会影响男性对抑郁症的态度及寻求协助的决定。这些角色规范让他们轻忽自己的症状、想要自己解决问题或以工作为先而不愿或延迟就医。
其次,抑郁症社会观认知的污名化阻碍其求助的动机,像是抑郁症状是因为没有能力处理痛苦所造成的;还有家人对抑郁症的不了解,与基层医疗医师对抑郁症患者的态度,也会影响求助的意愿。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男性抑郁症者求助及治疗意愿呢?心理专家、催眠师荣新奇教授建议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解决!
1.让民众或亲友对抑郁症建立正确的认知:当家中男性有抑郁症状却不愿说,亲友应有所察觉并给予同理。
2.陪伴抑郁症者寻求专业协助:同时医生第一时间给予患者肯定和支持,教导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因应方式相当重要。
3.鼓励男性多从事有益于自己的事:建议男性应将抑郁症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活经验和警示,也试着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多从事有益于自己的事。
4.鼓励男性抑郁症者参与病友团体,增加交流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社会其实在转变,大众对抑郁症患者接受专业协助的接受度逐渐增加,男性抑郁患者可多试着和类似疾病的病友交流,特别是参加男性病友团体,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从中获得同理、支持,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社会对男性角色的规范,让他们觉得自己要展现坚强的一面、应该忽略感受、不该哭泣,是解决问题的人。男性本身对抑郁症认知的污名化,例如:自己有抑郁症像“鲁蛇”、怕被视为“懒惰”或“无能”而不敢承认生病。此外,家人对抑郁症的不理解与不谅解,像是羡慕他人,觉得自己的爸爸很逊;以及与基层医师的求助经验,都是造成男性抑郁症者是否寻求协助与持续接受治疗的关键,这些问题都要很好地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