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并非单纯的汉人服饰?词条释义须谨慎!
前些天,阿罗在网上冲浪时发现,
百度百科上对于“汉服”的词条被修改了!

新的表述变成了:
“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又称衣冠、衣裳、汉装,
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汉服不断吸收外来样式
历经了多次胡汉融合,
形成了丰富的样式和风格,
并非单纯的汉人服饰。”

什么情况?“并非单纯的汉人服饰”?
同袍们都知道,
我们所说的汉服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具有汉民族风格,
是与其他民族服饰平等且有着明显区分的。
若按照百度百科上的新词条来说,
不仅汉族没有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了,
众多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也被视若无物。

(2023年3月1日,时尚芭莎联合中国民族博物馆拍摄56个民族传统服饰。图源:Blibili@汉服世代 )
那么这一错误理解“汉服”一词的释义,
是怎么出现在百度百科上呢?
#01
追根溯源

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就让阿罗皱起了眉头:
不说内容,该观点的引用过程就很不规范。

首先根据角标,
阿罗在词条文末找到了这一说法的出处:
一篇题为《汉服,叹服!》的文章,
由央视新闻于4月9日发布在《夜读》栏目。


而这篇文章中的定义又从何而来呢?
根据文末标注的内容参考,
阿罗找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汉服》一书,
作者是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曹喆。

书中原文如下:
“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汉服不断吸收外来样式,历经了多次胡汉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样式和风格,因此汉服也并非单纯的汉人服饰,而是兼容并蓄的服饰大系统。”
因此可以确定,这才是百度上定义的来源。
但了解汉服的袍子们应该都知道,
虽然这一定义有其自身的逻辑,
却并不被大众和官方所公认,
且《汉服》一书也并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其中内容也多有需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图源:微信读书)
因此,
词条修改者单据这一本书定义“汉服”,
并不足以使人信服。
所以在引用之时,不能只听一家之言,
而应多方考证,寻找最合理最权威的释义。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
央视新闻公众号已删除此文,
这一说法的可信度也大大下降,
这意味着“汉服”词条也应当及时修改,
寻找其他文献撰写新的释义。
不得不说,
词条的修改者对待学术太不严谨认真了。
作为放在词条最前面的词汇解释,
这一部分应当慎之又慎,
应当在进行大量调研和文献检索后,
采取最权威、最公认的释义,
而非仅参考一篇文章。

Bug已经被揪到了,新的问题来了:
“汉服”究竟应该怎样被定义呢?
#02
什么是“汉服?”

其实,“汉服”一词目前在学术界
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但学术界和民间大部分都认可“汉服”
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不仅有独特的汉民族风格,
而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
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支持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制定的团体标准T/CTES 1021-2019中,明确提到“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学术定义“汉服”第一人王月(原名张梦玥)与杨娜、周星(2019)将“现代汉服”定义为:
“自辛亥革命以来,在继承‘传统汉服’的基础上,体现华夏(汉)民族传统服装风格、表现华夏(汉)民族文化特征、寄托华夏(汉)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认同,并明显与其他民族服饰相区别的、由人民群众自主演化的、为现代人服务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从“汉服”到“华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服装”的建构与诉求)
而曹喆先生显然将“汉服”的定义扩大了,
模糊了“中国传统服饰”与
“汉民族服饰”之间的界限。
汉民族的服饰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一样,
都是中华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将汉服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画上等号,
一则模糊了我国民族的多样性,
二则忽视了汉服复兴运动二十年来的努力。
“汉服”虽然与“汉语”“汉字”等一样,
经历了内涵上从狭义到广义的转变,
但不同于后者,清廷统治下的剃发易服令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
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导致汉族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人逐渐遗忘华夏衣冠制度,
中国人的审美观严重倒退,
以至于当时来京的朝鲜使臣不无感慨和讽刺地作诗道:
“使者遥寻秦地界,夷人惊怪汉衣冠。”
是以,汉服作为汉人的民族服装
延续到清朝而中断。
如今,
在一群志在复兴汉民族文化同袍的努力下,
汉服正以崭新的姿态逐渐融入这个时代,
我们又怎能让其再次缺位呢?

回到事件本身,
在“汉服”词条被错误修改后,
阿罗看到有许多伙伴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官方提出修改意见,
这说明汉服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

众多网友提议修改词条


令人欣慰的是,
百度百科现已修改对“汉服”的错误释义
明确“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也希望能借此机会,
让更多人对汉服的含义有更清晰的了解,
重新认识汉民族的文化,
唤起民族认同,凝聚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尹剑.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汉服、汉服运动及其文化复兴[J].艺术百家,2021,37(06):181-185.
[2]杨娜.“汉服”的概念内涵与汉服体系的建构路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34(06):78-87.DOI:10.15958/j.cnki.gdxbysb.2020.06.012.
[3]周星.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J].民俗研究,2014,No.115(03):130-144.DOI:10.13370/j.cnki.fs.2014.03.002.
[4]周星,杨娜,张梦玥.从“汉服”到“华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服装”的建构与诉求[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33(05):46-55.DOI:10.15958/j.cnki.gdxbysb.2019.05.008.
文案:堇饴
编辑:堇饴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转载、投稿及其他合作 或 建议与意见
请联系阿罗 Chinesehanfu
或邮箱xdhanfu@foxmail.com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群参与讨论
QQ: 1095155611 微信请联系阿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