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形而上学和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一)

2020-02-14 01:48 作者:youmeta  | 我要投稿

(一)形而上学的历史

古典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框架主义)

分析的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言学派)

非分析的形而上学(奎因,斯特劳森)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表述:为研究存在作为存在或存在物本身,并对整个存在领域做出一般的描述。

理性主义为形而上学添加了新的领域使之包括了心身关系、灵魂不灭、意志自由等论题并区分了一般的形而上学和特殊的形而上学。

一般的形而上学:从最一般的角度研究存在物及其分类(本体论)。

特殊的形而上学:研究某些基本种类的存在物(宇宙学,理性心理学,自然神学)。

框架主义分为激进的框架主义(唯心论)和温和的框架主义(康德主义)。

温和的框架主义独立于概念框架而存在的对象这一说法没有不一致,但这种对象不能构成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激进的框架主义:“存在分离于或独立于概念框架的对象”这种说法是不一致的。所存在的只是概念框架。除了我们所讲的故事或所构造的图像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

逻辑实证主义形而上学的研究目标并不存在,因为根本就没有实在要加以描述;形而上学陈述都是没有意义的。

日常语言学派:形而上学命题虽然是错的,但却具有启发性。要对形而上学加以“治疗”,排除其中的混乱,从其中找出有价值的成分,而不是全盘否定。

奎因“物理对象的神话之所以在认识论上优于大多数其它神话,是因为它作为一个把易于处理的结构嵌入经验之流的手段,已被证明比其它神话更为有效。”按照这个观点,本体论问题是和自然科学问题同等的。

斯特劳森:以往的形而上学违背了人们日常的思维方式,把某种生硬拼凑出来的概念体系当作人们的思维模式。形而上学本身没有错,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们日常思维活动中已经存在的概念图式。 

(二)形而上学的争论

主要争论:范畴之争

范畴之争是关于从属与某种非常一般的种类或范畴的对象的存在之争。有时候,争论的双方对相关种类的对象之存在抱有异议,有时候,他们对某些范畴的对象是否能归结为另一种更基本的范畴的对象持有不同看法。这样,提供一种完全的形而上学理论就是,提出一切事物所从属的一个完整的范畴系列和确定这些范畴之间的那些关系。后者将包括确定某些范畴是基本的。另一些范畴是被推演的,分辨出从属于被推演范畴的对象可怎样被分析成或者归结成为来源于基本范畴的对象。一个完整的这种系列会被表达关于一切存在的一般解释。亚里士多德相信,这种解释就是形而上学研究的目的。

(三)唯实论与唯名论

是关于“一般”是否存在的存在的争论。争论的根源是“我们如何解释主谓语句为真”。

唯实论认为:仅当我们把一般作为抽象指称词所确定的存在,我们才能解释包含这些指称词的语句的真理性。

  • 例句(1)“苏格拉底是勇敢的”

  • 假定例句是真实的

  • 那么它的真理性依赖于两个原因,第一:句(1)所说的是什么(构成该句的词汇以及次序)。第二:世界是怎样的(相关的世界情况的非语言结构)。和这两个结构相符合。

  • 所以与专有名词“苏格拉底”相连的事实必须存在,同样的,与“勇敢的”这个词也同某个非语言的对象相连。

  • 谓语指称了一般

    唯实论者认为谓语同一般的关系正是像名字和被命名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问题是假设它的谓语是一个名字是不合理的。当一个词命名一个实体,它可在主谓句内起着主语的作用。“勇敢的”无法通过这个检验,因为在语法上它不相适宜占据主语的位子。如果某个词项命名唯实论者所需的并与谓语“勇敢的”相关的一般,那么,这个词是“勇敢”。正如“勇敢的”不可起主语的作用,“勇敢”也不能作为一个谓语。

唯实论者改写了上述句子让谓语同一般的指称关系变得更明显。

  • (1~)苏格拉底例证勇敢

  • 所有具有《a 是 F的》这种形式的任何主谓句可以重写成这个句子,它的形式是《 a 例证 F-ness》。

    唯实论者认为这种解释达到了我们所要的目的,它解释了主谓语句如何同世界相符。

  • (2~)三角形是一种形状

    如果三角形不存在的话,关于三角形是某种事物的肯定句几乎不可能是真实的。

形而上学和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