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陈子昂(1)
陈子昂是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转折型人物。
在初唐时,律诗是一种新兴的诗体,很受当时诗人们的欢迎。在创作诗歌时非常关注声律。但当时声律刚刚形成,人们运用得还不是非常纯熟,受到对偶、平仄很多方面的拘束,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就放在了诗歌的形式上面。这样诗歌的创作就容易流于形式,而诗歌内里的感发力就相对削弱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陈子昂站了出来,提出了“复古”的主张。他在《修竹篇序》中说:“汉、魏风骨,宋晋莫传……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风骨”。所谓“风骨”是说由内容思想结合了句法、章法而传达出来的一种感发的力量。他主张追步建安、正始时代的作者。创作诗歌要有所寄托,要写自己内心中真正使你感动的情意。
陈子昂的生平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他在武后初当政时上《大周受命颂》得到武后的重视,并授以官职。初任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做了右拾遗之后,陈子昂屡次上书言事。他的上书都是针对国家政治的安危治乱、人民生活的各种问题而言的。他的上书“言多切直”,不怕“触忤权贵”。这在当时大狱兴起的政治环境中来说,他仍能够直言进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但如此,他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利弊也确实是有所了解的。
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自请从军,跟随武攸宜去北方与契丹作战。武攸宜是武则天本家的侄子,为人昏庸。陈子昂就看不惯此人做了很多不该做的坏事,就请求武攸宜给他一队人马作为前驱,一再进言却被武攸宜所恶,受到降职处分。后来陈子昂辞官回乡,武攸宜联合武三思买通了射洪县令诬陷陈子昂,说他家里的钱财是不正当的。就这样,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把陈子昂下到监狱,后来陈子昂就死在监狱里了。
陈子昂的文学创作——以《感遇》诗为主
陈子昂的三十多首《感遇》诗都是写自己的情意。虽然有辞意重复之处,也有因不过于雕琢而显得比较浅薄、粗率之时,但因为这些诗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所以不能不承认它们是革新风气的优秀作品。也正因如此,陈子昂的诗为后来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以及主张“为时”、“为事”而写诗的白居易所称道。
再赏析一首诗之前,先要看一看它的题目——《感遇》。“遇”是遇人知用的意思,就是被人赏识、任用。但是,人很多时候是“不遇”的,可能终其一生都碰不上一个真正了解、欣赏自己的人。“不遇”是一种,那“遇”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吗?万一没碰上一个好人,那这种“遇”仍然是一种悲哀。那你说既然我这官做不下去了,我不干了归隐山林去做一个隐士不好吗?可以啊,可是你看看陈子昂,隐居之后又遭遇了什么不幸呢?所以,陈子昂这三十八首《感遇》是把中国过去读书人在遇与不遇、仕与隐之间的各种悲慨全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