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奥尔加•亚历山德罗•斯佩西夫采娃(Olga Alexandrovna Spessivtseva)

2021-02-08 17:55 作者:江苏正一  | 我要投稿


俄罗斯杰出的芭蕾女首席,最辉煌的舞台生涯是在1913-1939年这一期间,她是20世纪最杰出的古典芭蕾女首席之一。1895年7月18日,她出生的罗斯托夫顿河畔罗斯托夫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亚历山大·罗曼诺维奇·斯佩瑟夫采夫(Alexander Romanovich Spesivtsev))是一位省级歌剧院的演员,他是从库尔斯克省科罗查市迁至罗斯托夫。在这里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在家庭中共有8个兄弟姐妹(3个早逝),奥尔加是一个大家庭中的第三个孩子。六岁那年因父亲因肺结核去世,造成家庭经济困难,母亲乌斯汀雅·马尔科夫娜·加林斯卡娅(Ustinya Markovna Galinskaya)无法养活他们,将三个较大的孩子安纳托利亚(Anatolia), 齐纳亚达(Zinaida)和奥尔加送到圣彼得堡一家与帝国剧院有一定联系的老兵之家孤儿院。在十岁时,她成为了圣彼得堡帝国芭蕾舞团学校(Imperial Ballet School in St. Petersburg)的学生,先后师从克劳迪娅•库莉谢夫斯卡雅(Klavdia Kulichevskaya) 、尤金妮亚•索科洛娃(Yevgenia Sokolova) 、阿格丽宾娜 •瓦冈诺娃(Agrippina Vaganova)学习。在这里,她发现在她的生活中需要有秩序和纪律。她是一个害羞和性格孤独的孩子,奥尔加将她的生活全部献给芭蕾。她于1913年毕业,加入玛丽娅剧院芭蕾舞团,首次登台出演了《雷蒙达》(Raymonda)中的一个小角色。1916年,被提升为芭蕾舞团独舞演员。斯佩西夫采娃是一位具有高超技巧、表演细腻精美的浪漫主义风格的舞者,特别适合诸如吉赛尔、黑白天鹅这样的角色,很快她就成为了剧院里最令人称赞的演员之一。那时,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还是帝国芭蕾舞学校的一名学生,就记住了她的舞蹈并为之深深倾倒。

她第一次出国巡演:1916-17年在美国,由于米哈伊尔•福金(Michel Fokine)看着年轻的芭蕾女首席有着良好的条件,邀请她加入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虽然她不支持塞尔佳吉列夫的舞蹈思想,但她在1916年同意以取代塔玛拉•卡尔萨文娜(Tamara Karsavina)加入俄罗斯芭蕾舞团在美国的巡演。然而,这一次,她见到了现代派文学和舞蹈评论家阿基姆•沃伦(Akim Volyn),对她的创造性有着巨大的的影响,并很快结为夫妇。她与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合作,表演了《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仙女们》(Les Sylphides)以及《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中的蓝鸟大双人舞。



1918年,回到俄罗斯玛丽娅剧院(Mariinsky Theatre)(后来更名为列宁格勒歌剧与芭蕾舞剧院(Opera and Ballet in Leningrad))她成为第一独舞,1920年她晋升为芭蕾舞女首席。在这里,她首次有出演《吉赛尔》(Giselle)中的主角的机会。对于许多人来说,奥尔加•斯佩西夫采娃就是完美“吉赛尔”的化身,她完美的舞蹈和在空中飘浮轻盈的落地,她的“吉赛尔”已超越了那些年里安娜•帕夫洛夫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na Pavlova)和塔玛拉•卡尔萨文娜(Tamara Karsavina)的诠释。同样她所演出了传统的保留剧目:《舞姬》(La Bayadere),《埃斯梅拉达》(Esmeralda),《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天鹅湖》(Swan Lake), 《法老的女儿》(The daughter of Pharaoh),《海盗》(Le Corsaire),《堂•吉诃德》(Don Quixote),《胡桃夹子》(Nutcracker),《帕吉塔》(Paquita),《尤尼斯》(Eunice),《爱神》(Eros),《小驼背马》(Humpbacked Horse),《猫》(Cat),《天鹅之死》(The Dying Swan),《节庆》(Celebrations)中的角色。

在1919年,奥尔加•斯佩西夫采娃开始与阿格丽宾娜 •瓦冈诺娃学习,这些课程和资深芭蕾舞者言传身教对她产生了巨大影响。 1919年,当俄罗斯寻芭蕾舞剧完全不感兴趣时,在瓦加诺娃的指导下,奥尔加•斯佩西夫采娃准备了芭蕾舞剧《吉赛尔》和《天鹅湖》的主要部分。同年,她的剧目包括《海船》,《舞姬》和她最喜欢的角色,其中最出色的角色之一是埃斯梅拉达。过度的运动导致她肺结核疾病的开始,身体疾病脆弱而影响到健康并剥夺了为俄国革命的贡献,直到1921年5月回到舞台,直到1922重新加入俄罗斯芭蕾舞团在,伦敦上演的芭蕾舞剧《睡美人》中的奥罗拉公主一角。芭蕾舞团因资金困难从而导致上演失败。1923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剧院,饰演了佳吉列夫芭蕾舞团复排的《睡美人》中的阿芙罗拉公主一角。但是当奥尔加•斯佩西夫采娃回到她的祖国,她饰演《睡美人》中奥罗拉一角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与阿基姆•沃伦离婚后,1923年,在鲍里斯•卡普伦(Boris Kaplun)——布尔什维克的官员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同时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的帮助下,她最后一次与母亲离开俄罗斯移民法国,从此再未回到故土。在1924年,在巴黎与鲍里斯•卡普伦结婚,并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Paris Opera Ballet)的明星舞者,并一直效力到1932年。因管理问题,在1927年,她离开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并在俄罗斯芭蕾舞团于意大利作短暂的巡演,演出了《火鸟》(Firebird)、《天鹅湖》和《奥罗拉的婚礼》(The Wedding of Aurora),同年,乔治•巴兰钦为她创作了芭蕾舞剧《猫》(Cat),由亨利•戈尔(Henry Gore)作曲。随后,她回到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在那里她演出了由巴兰钦根据费利克斯•施密特(Felix Schmitt)和N.古罗(N.Guero)的音乐编导的《莎乐美的悲剧》(La Tragedie de Salomé)、谢尔盖•利法尔(Serge Lifar)《创造者普罗米修斯》(Creatures of Prometheus)和《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Bacchus and Ariadne)。在那里,她又同俄罗斯裔法国舞蹈家和教师鲍里斯•肯亚祖夫(Boris Knyazev)结婚了 。

1929年,她返回佳吉列夫的芭蕾舞团,受邀在科文特芭花园(Covent Garden)上演的《天鹅湖》(Swan Lake)第二幕中饰演奥吉塔一角。佳吉列夫还承诺为她会复排上演《吉赛尔》。因佳吉列夫在1929去世破碎了她的梦想。在1932年她又一次获得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客座表演的机会,由卡马戈协会(Camargo Society)在萨沃伊剧院(Savoy Theatre)与安东•多林(Anton Dolin)一起出演《吉赛尔》。这预示着在英国本土复排的古典芭蕾舞剧。


1932-1937年期间,她与许多芭蕾舞团进行合作世界巡演,所表演剧目既有传统古典剧目,又有诸如米哈伊尔•福金、布罗尼斯拉娃•尼金斯卡(Bronislava Nijinska)等编导编创的现代剧目。其中在1934年,随安娜•帕夫洛娃芭蕾舞团在澳大利亚巡演。

与她合作舞伴有: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安东•多林,谢尔盖•利法尔,西德尼•弗朗西斯(Sidney Francis),帕特里克•希利(Patrick Healy),奇本达尔•卡伊(希利-凯)(Chippendall Cay (Healey-Kay))。演出的芭蕾有,《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无效的预防》(Futile Precaution),《葛蓓丽娅》(Coppelia)《彼得鲁什卡》(Petrushka),《西风和弗洛拉》(Zephyr and Flora),《希尔薇娅》(Sylvia),《护身符》(Talisman),《埃及之夜》(Egyptian Nights),《阿尔米德的凉亭》(Le Pavillon d'Armide),《蝴蝶随想曲》(Caprice butterfly),《狂欢节》(Carnival),《滑稽表演》(Harlequinade),《阿拉贡人的霍塔舞曲》(Jota Aragonese),《蝴蝶》(Butterfly),《浪子回头》(Prodigal Son),《春之梦》(Spring Dream),《贝多芬的小步舞曲》(Beethoven's Minuet),《施特劳斯圆舞曲》(Strauss Waltz),《孔雀舞》(Pavane),《仙女娃娃》(The Fairy Doll),《费尔梅特》(Fiametta),《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青鸟》(Blue Bird),《钢铁步伐》(Steel Step),《骑士与仙女》(Knight and Fairy)。



斯佩西夫采娃是一个的狂热的完美主义,往往她造成的麻烦并取消合同。早在1934年,斯佩西夫采娃就经历了抑郁症的折磨,有精神病的迹象,需要住院治疗,但她还是在澳大利亚巡演,演出再次超越人们对帕夫洛娃的记忆。1937年,她因精神分裂症被迫离开舞台。之后,进行了一些教学工作,并曾短暂重返舞台,1939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科隆剧院(Teatro Colón)进行了告别演出。同年,受未来欧洲战争的影响,她来到美国生活。在这里,她到了一个新的芭蕾舞团成为一名教员——芭蕾舞剧院(Ballet Theatre)(现为美国芭蕾舞剧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并担任过芭蕾舞剧院基金会的顾问。1940年,她得了精神分裂症。1943年,她的精神分裂症变得更加严重,因此住入美国在新泽西州的一所精神病院治疗长达20年之久,医院了解到她对过去一无所知。一段时间以来,她相信她的许多同事已死亡。1963年,在朋友安东•多林(Anton Dolin),戴尔•费内(Dale Fern)和费利亚•道布罗夫斯卡(Felia Doubrovska)的帮助下,她才得以离开精神病院,住进由小说家托尔斯泰(Tolstoy)的女儿亚历山德拉•托尔斯塔娅(Alexandra Tolstaya)创立的托尔斯泰基金会其主办的农场里的山谷别墅(在纽约郊区的罗克兰县),作为一个俄罗斯人的养老院,在这里住了近三十年安宁的退休生活,孤独地走完了人生旅程,并于1991年9月16日在纽约去世,享年96岁,被安葬在诺沃-迪维沃(Novo – Diveevo)俄罗斯人墓地。

1964年,英国广播公司提出做一个关于她的生活的短节目,两年后,安东•多林为她写了一本传记。两个人起的书名是《睡美人芭蕾舞女首席:奥尔加•斯佩西夫采娃的故事》(The Sleeping Ballerina: The Story of Olga Spessivtzeva)。舞蹈专家形容她为“在此期间俄罗斯最伟大的芭蕾舞女首席”和“本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芭蕾舞演员”。

佳吉列夫喜欢重复伟大的恩里科•切凯蒂(Enrico Cecchetti)的话: “在这个世界上诞生了个苹果,它被切成两半,其中一半是安娜•帕夫洛娃,另一半——奥尔加•斯佩西夫采娃 。 ”不过,他补充说:“对我来说斯佩西夫采娃- 是向着太阳的另一面的苹果”。



1998年,俄罗斯著名编导鲍里斯•艾夫曼(Boris Eifman)以斯佩西夫采娃的人生经历为原型,创作了芭蕾舞剧《红色吉赛尔》(Red Giselle)。演出吉赛尔是斯佩西夫采娃的拿手好戏,这个角色她一连演了近20年。20世纪初,有过三位擅长饰演“吉赛尔”的芭蕾明星:巴甫洛娃、卡萨文娜和斯佩西夫采娃,她们的创作节奏和表演风格各不相同。作为女人和演员的命运也大相径庭,其中斯佩西夫采娃是最悲惨的一位。艾夫曼分析说:“她如此沉醉于自己主人公的世界,无力自拔不能返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吉赛尔的命运也就成了她的命运。还有一点很重要,她经历了一场劫难——作为首席女主演,她卷进了彼得格勒的革命事件之中,在她心中留下始终挥之不去的印迹。移居国外给她带来的不止是失望(既有创作上的,也有私生活方面的),而且还给她的生活增添不少悲剧,最后导致崩溃。” 据艾夫曼本人说:“我们希望用舞剧手段悼念斯彼西芙采娃这位命运悲惨的伟大舞蹈家……这不是她本人传记的图解,而是一种尝试——试图概括表现她的命运以及许多被迫离开俄罗斯、经历悲惨结局的天才的命运。”

斯佩西夫采娃的墓地


奥尔加•亚历山德罗•斯佩西夫采娃(Olga Alexandrovna Spessivtseva)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